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消除細菌耐藥性質粒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該中藥組合物由虎杖、白芨、甘草組成,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用于防治細菌耐藥性質粒的廣泛轉移。該中藥組合物一方面可用于治療細菌性腸炎、更主要的是用于消除腸道細菌耐藥性質粒。從而阻止質粒廣泛轉移,消除腸道細菌耐藥性質粒。本發明專利技術對于目前非常嚴重的廣泛耐藥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以及該中藥組合物的提取、制備和用途,屬于醫藥保健品領域。
技術介紹
二十世紀以來醫學上最大的進步,是抗生素和化學治療藥物的發現、發展和應用。但隨著全球性抗微生物藥物的大量應用和濫用,耐藥菌株也不斷地增加。我國國家細菌耐藥性監測中心和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2002年報告顯示沙門菌屬的耐藥率,1994 ·1997與1998 2000年相比氨芐西林為4. 4%升至43. 5%,氯霉素為O升至28. 3%,復方新諾明為16. 7 %升至49. 5 %,四環素為O升至50 %,環丙沙星為O. 6 %升至15. 9 %,頭孢噻肟為O. 6%升至14. 6%,頭孢他啶為O升至11. 5% ;多重耐藥的銅綠假單孢菌的耐藥率1994與2000年相比雙重耐藥菌由10. 8%升至15. 3%,三重耐藥菌由4. 5%升至11. 6%,四重耐藥菌由4. I %升至9. 3%。細菌耐藥性已成為21世紀全球關注的熱點,耐藥的速度越來越快,耐藥的程度越來越重,耐藥的微生物越來越多,耐藥的頻率越來越高,耐藥造成的后果越來越棘手,耐藥造成的負擔越來越不堪承受。不斷研發新型藥物所需的時間周期較長,遠趕不上細菌產生耐藥性的速度。從基因水平上,耐藥的機理主要有兩類細菌本身固有特性和后天獲得。前者是一種細菌的進化現象,耐藥基因存在于其染色體上;后者是基因突變或由R質粒引進新的基因。R質粒是細菌內染色體外具有獨立復制能力的對細菌生存非必需的小型共價閉合環狀雙鏈DNA分子,其上攜帶著的耐藥基因賦予了細菌對某些抗生素的耐藥,廣泛存在于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中,幾乎所有致病菌皆有之。1959年,Akiba和Ochiai分別試驗,將具有多重耐藥的大腸埃希菌與敏感的志賀菌混合培養,發現多重耐藥性可由大腸埃希菌傳遞給志賀菌,首次證實了 R質粒的接合傳遞。大量研究表明,它可通過接合、轉導和轉化等方式使耐藥性在微生物同一菌屬間或不同菌屬間相互傳播;而R質粒的接合傳遞又是細菌耐藥性自然轉移的最常見方式。R質粒的接合傳遞可導致耐藥性在同一菌屬間或不同菌屬間迅速傳播,使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在世界范圍內播散,給人類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破壞R質粒、抑制和阻斷R質粒的接合傳遞可以從根本上控制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和蔓延。近幾十年,國內外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消除R質粒逆轉細菌耐藥性,縱觀他們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化學物質還是中草藥,都具有一定的質粒消除作用。但無論那種消除劑都不能消除所有的R質粒,并且各種質粒的消除率也相差甚遠比如喹諾酮類對p0RF2的消除,氟啶酸為43%、培氟沙星和阿環丙沙星為12%、氨氟沙星為9%、氧氟沙星為7%、多氟哌酸為4% ;而對質粒pSC194、pBR322andpMH612消除率很低,對Rl、pP1603和PUBllO幾乎沒有影響。國內學者曾報道黃連、黃芩可以產生質粒去除劑樣的作用;馬齒莧、金銀花提取液亦有相應的質粒消除作用。目前比較肯定的一些消除劑普遍存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很多消除劑對人體有害或方法本身不適用于人體,就如目前比較肯定的化學消除劑十二烷基硫酸鈉(SDS)和溴化乙錠(EB),它們在適當的作用濃度和溫度下均可達到100%,但是這些化學試劑在消除質粒的同時,對人體也會產生一定的危害;二是消除劑對耐藥質粒的消除率較低,比如我國特有的、天然的中藥黃連,雖然其毒副作用小,但是就目前的研究表明最高消除率僅能達到22. 57%。而本專利技術的中藥虎杖、白芨、甘草組合物的消除率可以達到90%以上。可以較好的消除腸道“R質粒”,抑制耐藥性的傳播。細菌的耐藥性是臨床治療中的難題。國際學術界對其形成機制并不完全清楚,而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迫切需要加強對其機制的深入研究,以針對細菌耐藥性的多層面、多靶點特點進行治療,從而發揮中藥多靶位治療的優勢。本研究結果表明,中藥組合物在體內外具有抑制R質粒接合傳遞作用,這對尋找治療耐藥細菌的有效藥物和中藥治療耐藥性細菌感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專利技術的設計人多年從事中藥抗病原菌的研究。根據我們的經驗,中藥的直接抗菌作用,相對西藥抗生素而言,一般較弱。但中草藥在消除腸道“R質粒”則具有優勢,因為中草藥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因而可以進行廣泛的篩選,本專利技術就是從100多種中草藥的單方及復方中篩選出來的。查閱已有的文獻,中藥組合物中虎杖、白芨、甘草無特別的毒性,臨床劑量無毒性,對身體不產生危害。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用于消除細菌耐藥性質粒(R質粒)的中藥組合物。該中藥組合物由虎杖10g、白芨10g、甘草3g組成。本專利技術進一步提供了該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按比例稱取原料,浸泡、水煎煮并濾過二次、濾液合并濃縮、加入無水食用酒精、濾過、濾液蒸餾、加蒸餾水定容至Ig生藥/ml ο進一步地,該制備方法為按比例稱虎杖100g、白芨100g、甘草30g。在蒸餾水中浸泡30min,并加入500ml左右蒸餾水(液面浸沒中藥飲片2-3cm)武火煮沸,待其沸騰后文火慢煎30min,將藥液用三層紗布過濾,得濾液200ml左右;再向生藥中繼續加入蒸餾水至藥材表面再次進行煮沸,得濾液200ml左右,將兩次濾液合并后濃縮至100-150ml,并將其放入4°C冰箱冷卻,待其完全冷卻后向濃縮液中加入無水食用酒精300-500ml,靜置過夜,次日紗布過濾,并將濾液蒸餾,得無食用酒精的藥液,濾液用蒸餾水定容至230ml,最后濃度為Ig生藥/ml,分裝,消毒,低溫冷藏,備用。最后藥液用于口服。劑量為10ml/次,3次/曰。本專利技術的原料中,虎杖為寥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莖和根;白芨為傘形科植物白芨的干燥根;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莖。本專利技術的優點(I)本專利技術安全無毒、價廉,具有實用性。該組合物的成分均為臨床常用的中草藥,用量大,藥物本身毒性小,對身體不產生危害。(2)本專利技術消除細菌耐藥性質粒(R質粒)的功能可靠。本專利技術通過該中藥組合物消除細菌耐藥性質粒(R質粒)的體內、外實驗研究。結果表明中藥組合物能消除90%以上的細菌耐藥性質粒(R質粒),抑制R質粒的廣泛轉移,增強機體抵抗力。(3)本專利技術適用人群廣泛。對于細菌性腸炎患者服用本中藥組合物,可作為治療及消除自身細菌耐藥性質粒(R質粒)和抑制R質粒轉移;對于一般人群可作為預防,用于消除自身細菌耐藥性質粒(R質粒)和抑制R質粒轉移。具體實施例方式中藥組合物的提取按比例稱虎杖100g、白芨100g、甘草30g。在蒸餾水中浸泡30min,并加入500ml左右蒸餾水(液面浸沒中藥飲片2-3cm)武火煮沸,待其沸騰后文火慢煎30min,將藥液用三層紗布過濾,得濾液200ml左右;再向生藥中繼續加入蒸餾水至藥材表面再次進行煮沸,得濾液200ml左右,將兩次濾液合并后濃縮至100-150ml,并將其放入4°C冰箱冷卻,待其完全冷卻后向濃縮液中加入無水食用酒精300-500ml,靜置過夜,次日紗布過濾,并將濾液蒸餾,得無食用酒精的藥液,濾液用蒸餾水定容至230ml,最后濃度為Ig生藥/ml,分裝,消毒,低溫冷藏,備用。最后藥液用于口服。劑量為10ml/次,3次/日。效果實施例I虎杖、白芨、甘草組合物的提取液抑制R質粒接合傳遞的體外實驗研究 R質粒是細菌染色體外具有獨立復制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消除細菌耐藥性質粒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由由虎杖、白芨、甘草組成,其重量比例為虎杖10g、白芨10g、甘草3g。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消除細菌耐藥性質粒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由由虎杖、白芨、甘草組成,其重量比例為虎杖log、白芨10g、甘草3g。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消除細菌耐藥性質粒的中藥組合物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比例稱取原料,浸泡、水煎煮并濾過二次、濾液合并濃縮、加入無水食用酒精、濾過、濾液蒸懼、加蒸懼水定容至Ig生藥/ml。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消除細菌耐藥性質粒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比例稱虎杖100g、白芨100g、甘草30g。在蒸餾水中浸泡30min,并加入500ml...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玉虎,龔甜,李利丹,張琳琳,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中醫藥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