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變壓器型保護電源裝置,包括變壓器,其初級線圈接交流電輸入,其次級線圈與至少兩個整流電路相連,整流電路的輸出端與濾波電路的輸入端相連,濾波電路的輸出端分別與過流保護電路、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入端相連,過流保護電路、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出端并聯,該并聯端作為電源裝置的輸出端。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電路中采用變壓器和整流電路來完成電壓的升降及交流電與直流電的轉化,使得電路的屏蔽效果增強,抗干擾能力提高。同時,當電源裝置出現故障時,電源裝置中的過流保護電路、雙路過壓保護電路開始動作,將電路中的電流和電壓控制在指定的范圍內,避免了電路因電流、電壓過大而出現發熱或產生火花現象,避免了事故的發生。(*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源裝置,尤其是一種變壓器型保護電源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現有的保護電源大多采用AC-DC電源模塊來完成交流電與直流電的轉化及電壓的升降。此種保護電源的主要工作原理是通過AC-DC電源模塊將輸入的交流電轉化為供電電源所需的直流電,再在電路中設置控制電路,當電源電路出現短路故障時,控制電路即開始工作將電路中的電流、電壓限制在指定的安全范圍內,此種轉化、保護方式雖對電路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由于屏蔽效果差,使得電路的抗干擾能力大大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屏蔽效果好、抗干擾能力強的變壓器型保護電源>J-U ρ α裝直。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變壓器型保護電源裝置,包括變壓器,其初級線圈接交流電輸入,其次級線圈與至少兩個整流電路相連,整流電路的輸出端與濾波電路的輸入端相連,濾波電路的輸出端分別與過流保護電路、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入端相連,過流保護電路、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出端并聯,該并聯端作為電源裝置的輸出端。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技術在電路中采用變壓器和整流電路來完成電壓的升降及交流電與直流電的轉化,使得電路的屏蔽效果增強,抗干擾能力提高。同時,當電源裝置出現故障時,電源裝置中的過流保護電路、雙路過壓保護電路即開始動作,將電路中的電流和電壓控制在指定的范圍內,避免了電路因電流、電壓過大而出現發熱或產生火花現象,避免了事故的發生。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電路框圖;圖2是本技術中第一整流橋、第一濾波電路、第一、二過流保護電路和第一雙路過壓保護裝置的電路原理圖;圖3是本技術中第二整流橋、第二濾波電路、第三、四過流保護電路和第二雙路過壓保護裝置的電路原理圖;圖4是本技術中第三整流橋、第三濾波電路、第五、六過流保護電路和第三雙路過壓保護裝置的電路原理圖。具體實施方式一種變壓器型保護電源裝置,包括變壓器1,其初級線圈接交流電輸入,其次級線圈與至少兩個整流電路相連,整流電路的輸出端與濾波電路的輸入端相連,濾波電路的輸出端分別與過流保護電路、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入端相連,過流保護電路、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出端并聯,該并聯端作為電源裝置的輸出端。如圖I所示。如圖I所示,所述的整流電路包括第一、二、三整流橋2、3、4,其輸入端均與變壓器I的次級線圈相連,其輸出端分別與第一、二、三濾波電路5、6、7的輸入端相連,第一濾波電路5的輸出端分別與第一、二過流保護電路、第一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入端相連,第一、二過流保護電路、第一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出端并聯,該并聯端作為電源裝置的第一路輸出端;第二濾波電路6的輸出端分別與第三、四過流保護電路、第二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入端相連,第三、四過流保護電 路、第二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出端并聯,該并聯端作為電源裝置的第二路輸出端;第三濾波電路7的輸出端分別與第五、六過流保護電路、第三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入端相連,第五、六過流保護電路、第三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出端并聯,該并聯端作為電源裝置的第三路輸出端。如圖2所示,所述的第一整流橋2采用整流橋QD1,其第2、4引腳接變壓器I的次級線圈,其1、3引腳接第一濾波電路5的輸入端,所述的第一濾波電路5由電容Cl、鉭電容C2并聯組成,所述的第一過流保護電路包括芯片U1,其第I引腳與鉭電容C2的正極相連,其第2引腳接地,電阻Rl與R2串聯后跨接在芯片Ul的第3、2引腳之間,芯片Ul的第4引腳接在電阻Rl、R2之間,鉭電容C3與串聯后的電阻Rl、R2并聯。所述的電阻Rl、R2起調壓作用,通過設置電阻Rl、R2的大小來調節電路中的電壓,所述芯片Ul起過流保護作用,當電流經過芯片Ul時,芯片Ul內部的電路即開始工作,將電流限制在指定的范圍內。如圖2所示,所述的第二過流保護電路包括芯片U2,其第7引腳接地,其第5引腳分兩路,一路經電容C4接地,另一路經可調電阻RWl接地,其第6引腳經電阻R3接其第5弓丨腳,其第13引腳經電容C5接地,其第12引腳與芯片Ul的第3引腳相連,其第11引腳經電阻R4與三極管Ql的集電極相連,其第10腳與三極管Ql的基極相連,其第3、4引腳相連,且第4引腳經鉭電容C6接地,電阻R6、R5串聯后跨接在三極管Ql的發射極與地之間,芯片U2的第2引腳接在電阻R6、R5之間,電阻R8與R7并聯,且并聯端與三極管Ql的發射極相連。所述三極管Ql在電路中起擴大輸出電流作用,電阻R5、R6為分壓電阻,電阻R7、R8為取樣電阻,由于芯片U2的第2、3引腳間電壓值最大不能超過O. 65V,所以,當電路出現短路故障致使電路中瞬時電流過大時,芯片U2開始工作,將其第2、3引腳之間的壓差控制在O.65V之內,此時電阻R7、R8兩端的電壓,經過電阻R5、R6的分壓,小于2腳與3腳的電壓,致使電路中電流控制在指定的范圍內。如圖2所示,所述的第一雙路過壓保護電路包括可控硅S11、S12,可控硅Sll的陽極接第一路輸出端,其陰接地,其控制極分別與鉭電容Cll的正極和穩壓二極管Dll的陽極相連,鉭電容Cl I的負極接地,電阻Rl I、Rl2跨接在第一路輸出端和地之間,穩壓二極管D11陰極接在電阻RH、R12之間,電容C13與電阻R12并聯;可控硅S12的陽極接第一路輸出端,其陰極接地,其控制極分別與鉭電容C12的正極和穩壓二極管D12的陽極相連,鉭電容C12的負極接地,電阻R13、R14跨接在第一路輸出端和地之間,穩壓二極管D12的陰極接在電阻R13、R14之間,電容C14與電阻R14并聯。當電路出現故障導致電壓過大時,電路中的穩壓二極管D11、D12導通,觸發可控硅S11、S12導通,電路中電壓即為可控硅兩端的電壓,大概為I. IV,從而對電路起到了保護作用。如圖3所示,所述的第二整流橋3采用整流橋QD2,其第2、4引腳接變壓器I的次級線圈,其第1、3引腳接第二濾波電路6的輸入端,所述的第二濾波電路6由鉭電容C21、電容C22并聯組成,所述的第三過流保護電路包括芯片U3,其第I引腳經電容C23接地,其第3引腳與整流橋QD2的第I引腳相連,其第2引腳與電阻R22的一端連接,電阻R22的另一端與芯片U3的第I引腳連接,電阻R21跨接在芯片U3的第2、3引腳上。所述電阻R22為過流保護電阻,當電路出現短路故障致使電路中瞬時電流過大超過電阻R22的額定電流時,電阻R22即斷開,從而對電路起到保護作用。如圖3所示,所述的第四過流保護電路包括芯片U4,其第3引腳與芯片U3的第I引腳連接,其第I引腳分別與三極管Q2的集電極、鉭電容C24的正極、二極管D23的陽極相連,二極管D23的陰極接第二路輸出端,電阻R23與二極管D23并聯跨接在芯片U4的第I、2引腳上,電阻R23、RW2串聯跨接在第二路輸出端與地之間,三極管Q2的發射極通過電阻R24接地,三極管Q2的基極通過電阻R25接地。所述電阻R23、RW2在電路中起調輸出電壓作用,電阻R24為取樣電阻,當三極管Q2的基極與發射極間的壓差達到O. 7V時,三極管Q2 飽和導通,其基極和發射極間的電壓保持在O. 7V,限制了電路中的電壓,因而限制了電流。如圖3所示,所述的第二雙路過壓保護電路包括可控硅S21、S22,可控硅S21的陽極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變壓器型保護電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變壓器(1),其初級線圈接交流電輸入,其次級線圈與至少兩個整流電路相連,整流電路的輸出端與濾波電路的輸入端相連,濾波電路的輸出端分別與過流保護電路、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入端相連,過流保護電路、雙路過壓保護電路的輸出端并聯,該并聯端作為電源裝置的輸出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瞿林飛,蔣鋒,董明云,
申請(專利權)人:合肥海明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