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光電倍增管高壓電源。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光電倍增管高壓電源,包括開關控制及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和輸出電壓反饋電路;所述開關控制及驅動電路分別與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和輸出電壓反饋電路電路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與輸出電壓反饋電路電路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設置在一種光電倍增管高壓電源中的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和輸出電壓反饋電路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輸出電壓精確可靠,受溫度系數(shù)影響較小,更加適用于石油工業(yè)測井儀光電倍增管的配套使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石油勘探
,尤其涉及一種石油工業(yè)測井儀光電倍增管高壓電源。
技術介紹
測井儀,是用于鑿井領域,可對井壁進行連續(xù)掃描,也可對任意水平進行橫向掃描,給出井筒豎直剖面、水平斷面、井筒有效斷面、井筒偏斜距離等技術資料。測井結果可由計算機屏幕直接顯示,也可由繪圖儀打印機給出,使用靈活方便。測井儀器的使用可以防止井筒偏斜,減少施工周期,加快施工進度,確保工程質量,間接經(jīng)濟效益明顯,社會效益非常顯著。目前市場上的測井儀有多種品種,包括鑿井測井儀、超聲測井儀、核測井儀以及數(shù)字取心測井儀等等。·光電倍增管是將微弱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的真空電子器件。光電倍增管用在光學測量儀器和光譜分析儀器中。它能在低能級光度學和光譜學方面測量波長20(Γ1200納米的極微弱輻射功率。閃爍計數(shù)器的出現(xiàn),擴大了光電倍增管的應用范圍。激光檢測儀器的發(fā)展與采用光電倍增管作為有效接收器密切有關。電視電影的發(fā)射和圖象傳送也離不開光電倍增管。光電倍增管廣泛地應用在冶金、電子、機械、化工、地質、醫(yī)療、核工業(yè)、天文和宇宙空間研究等領域。現(xiàn)有技術中,配合石油工業(yè)測井儀光電倍增管高壓電源,其電路輸出電壓不夠精確穩(wěn)定,受溫度系數(shù)影響較大,其可靠性在石油測井工作中已經(jīng)不能滿足。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光電倍增管高壓電源。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光電倍增管高壓電源,包括開關控制及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和輸出電壓反饋電路;所述開關控制及驅動電路分別與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和輸出電壓反饋電路電路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與輸出電壓反饋電路電路連接。所述開關控制及驅動電路設有第一芯片,第四電阻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芯片的第一引腳和第六引腳,第三二極管與第四二極管串聯(lián)后正向與第四電阻并聯(lián);第一芯片的第二引腳與第一芯片的第六引腳連接,第一芯片的第四引腳與第一芯片的第十二引腳相連;第一芯片的第五引腳正向依次與第五二極管、第五電阻、第八電阻和第一芯片的第八引腳相連;第一芯片的第六引腳依次連接第十九電容、第三電容后與第一芯片的第十一引腳相連;第一芯片的第十二引腳連接第十電阻后與第一芯片的第十四引腳相連;第一芯片的第十四引腳依次連接第九電阻、第三電阻后與第一芯片的第一引腳相連;第二電容的兩端分別與第一芯片的第七引腳和第五電阻連接,第七電阻與第二電容并聯(lián);第一芯片的第七引腳一次正向連接第十二二極管、第二二極管、第九電阻后與第一芯片的第十四引腳連接,第一電容與第二二極管和第十二二極管構成的串聯(lián)電路并聯(lián);第一芯片的第七引腳接地;第一二極管正向連接第一電阻與第二電阻構成的并聯(lián)電路后,依次與第九電阻和第一芯片的第十四引腳相連;第一二極管正向依次連接第十一電阻、第五電容、第六電容、第四電容后與第一芯片的第十四引腳相連;第十三電阻和第十五電阻串聯(lián),第六二極管與第十三電阻和第十五電阻構成的串聯(lián)電路并聯(lián),并聯(lián)的電路一端接地,另一端依次連接第七電容和第一芯片的第九引腳。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包括第二電感,所述第二電感的一端依次正向連接第九電容、第十電容、第十二極管、第十一電容、第八電容之后與第二電感的另一端連接;第八二極管和第九二極管正向連接組成的串聯(lián)電路與第八電容并聯(lián),第九二極管和第十二極管正向組成的串聯(lián)電路與第十一電容并聯(lián);第十一電容依次正向連接第十三二極管、第十六電阻、第十七電阻后與外接輸出連接;第十三電容一端與第十三二極管的負極相連,另一端接地;第十四電容一端位于第十六電阻和第十七電阻之間,另一端接地;第十五電容一端與外接輸出連接,另一端接地;第十六電容與第十五電容并聯(lián);第十八電容一端接地,另一端依次連接第二十七電阻、第二十六電阻后與外接輸出連接;第十七電容一端接地,另一端連接與第二十六電阻和第二十七電阻之間;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中還包括場效應管,所述場效應管的源極接地,柵極與第十三電阻連接,漏極依次連接第一電感和第十一電阻。所述輸出電壓反饋電路包括第二芯片,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五引腳和第六引腳接地;第二芯片的第七引腳連接第九電阻后與第一芯片的第十四引腳相連;第二芯片的第二引腳依次連接第十八電阻、第二十電阻、第二十五電阻后與第二芯片的第七引腳相連;第十二電容的兩端一端接地,另一端與第二芯片的第二引腳相連;第二芯片的第三引腳連接第十九電阻后與第二十七電阻連接;第十一二極管的正極接地,負極與第二十五電阻連接;第二十一電阻一端與第二十電阻連接,另一端依次連接第二十三電阻、第二十四電阻后接地;第二十二電阻一端與第十八電阻連接,另一端接地。進一步,所述第一場效應管為N溝道增強型場效應管。進一步,所述第二芯片為運算放大器,采用芯片為UA741或0P07。進一步,所述第一芯片為555集成定時器,采用7556芯片。所述第一電感和第二電感構成變壓器。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設置在一種光電倍增管高壓電源中的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和輸出電壓反饋電路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輸出電壓精確可靠,受溫度系數(shù)影響較小,更加適用于石油工業(yè)測井儀光電倍增管的配套使用。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電路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過程原理圖。圖3為部分元件的電位波形對比圖。其中1、開關控制及驅動電路, 2、輸出整流濾波電路,3、輸出電壓反饋電路,Cl、第一電容,C2、第二電容,C3、第三電容,C4、第四電容,C5、第五電容,C6、第六電容,C7、第七電容,C8、第八電容,C9、第九電容,CIO、第十電容,C11、第^^一電容,C12、第十二電容,C13、第十三電容,C14、第十四電容,C15、第十五電容,C16、第十六電容,C17、第十七電容,C18、第十八電容,C19、第十九電容,D1、第一二極管,D2、第二二極管,D3、第三二極管,D4、第四二極管,D5、第五二極管,D6、第六二極管,D7、第七二極管,D8、第八二極管,D9、第九二極管,D10、第十二極管,D11、第 i^一二極管,D12、第十二二極管,D13、第十三二極管,Ql、第一場效應管,R1、第一電阻,R2、第二電阻,R3、第三電阻,R4、第四電阻,R5、第五電阻,R6、第六電阻,R7、第七電阻,R8、第八電阻,R9、第九電阻,R10、第十電阻,1 11、第^ 電阻,R13、第十三電阻,R15、第十五電阻,R16、第十六電阻,R17、第十七電阻,R18、第十八電阻,R19、第十九電阻,R20、第二十電阻,R21、第二 ^^一電阻,R22、第二十二電阻,R23、第二十三電阻,R24、第二十四電阻,R25、第二十五電阻,R26、第二十六電阻,R27、第二十七電阻,U1、第一芯片,U2、第二芯片,LI、第一電感,L2、第二電感。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做出簡要說明。如圖I所示,一種光電倍增管高壓電源,包括開關控制及驅動電路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輸出整流濾波電路2和輸出電壓反饋電路3。所述開關控制及驅動電路I分別與輸出整流濾波電路2和輸出電壓反饋電路電路3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2與輸出電壓反饋電路電3路連接。所述開關控制及驅動電路I設有第一芯片Ul,第四電阻R4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芯片Ul的第一引腳和第六引腳,第三二極管D3與第四二極管D4串聯(lián)后正向與第四電阻R4并聯(lián);第一芯片Ul的第二引腳與第一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光電倍增管高壓電源,包括開關控制及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和輸出電壓反饋電路;所述開關控制及驅動電路分別與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和輸出電壓反饋電路電路連接,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與輸出電壓反饋電路電路連接;所述開關控制及驅動電路設有第一芯片,第四電阻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芯片的第一引腳和第六引腳,第三二極管與第四二極管串聯(lián)后正向與第四電阻并聯(lián);第一芯片的第二引腳與第一芯片的第六引腳連接,第一芯片的第四引腳與第一芯片的第十二引腳相連;第一芯片的第五引腳正向依次與第五二極管、第五電阻、第八電阻和第一芯片的第八引腳相連;第一芯片的第六引腳依次連接第十九電容、第三電容后與第一芯片的第十一引腳相連;第一芯片的第十二引腳連接第十電阻后與第一芯片的第十四引腳相連;第一芯片的第十四引腳依次連接第九電阻、第三電阻后與第一芯片的第一引腳相連;第二電容的兩端分別與第一芯片的第七引腳和第五電阻連接,第七電阻與第二電容并聯(lián);第一芯片的第七引腳一次正向連接第十二二極管、第二二極管、第九電阻后與第一芯片的第十四引腳連接,第一電容與第二二極管和第十二二極管構成的串聯(lián)電路并聯(lián);第一芯片的第七引腳接地;第一二極管正向連接第一電阻與第二電阻構成的并聯(lián)電路后,依次與第九電阻和第一芯片的第十四引腳相連;第一二極管正向依次連接第十一電阻、第五電容、第六電容、第四電容后與第一芯片的第十四引腳相連;第十三電阻和第十五電阻串聯(lián),第六二極管與第十三電阻和第十五電阻構成的串聯(lián)電路并聯(lián),并聯(lián)的電路一端接地,另一端依次連接第七電容和第一芯片的第九引腳;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包括第二電感,所述第二電感的一端依次正向連接 第九電容、第十電容、第十二極管、第十一電容、第八電容之后與第二電感的另一端連接;第八二極管和第九二極管正向連接組成的串聯(lián)電路與第八電容并聯(lián),第九二極管和第十二極管正向組成的串聯(lián)電路與第十一電容并聯(lián);第十一電容依次正向連接第十三二極管、第十六電阻、第十七電阻后與外接輸出連接;第十三電容一端與第十三二極管的負極相連,另一端接地;第十四電容一端位于第十六電阻和第十七電阻之間,另一端接地;第十五電容一端與外接輸出連接,另一端接地;第十六電容與第十五電容并聯(lián);第十八電容一端接地,另一端依次連接第二十七電阻、第二十六電阻后與外接輸出連接;第十七電容一端接地,另一端連接與第二十六電阻和第二十七電阻之間;所述輸出整流濾波電路中還包括場效應管,所述場效應管的源極接地,柵極與第十三電阻連接,漏極依次連接第一電感和第十一電阻;所述輸出電壓反饋電路包括第二芯片,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五引腳和第六引腳接地;第二芯片的第七引腳連接第九電阻后與第一芯片的第十四引腳相連;第二芯片的第二引腳依次連接第十八電阻、第二十電阻、第二十五電阻后與第二芯片的第七引腳相連;第十二電容的兩端一端接地,另一端與第二芯片的第二引腳相連;第二芯片的第三引腳連接第十九電阻后與第二十七電阻連接;第十一二極管的正極接地,負極與第二十五電阻連接;第二十一電阻一端與第二十電阻連接,另一端依次連接第二十三電阻、第二十四電阻后接地;第二十二電阻一端與第十八電阻連接,另一端接地。...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傅洪琪,蔡德軍,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華拓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