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應用于一主一備電機的應急電源,利用電源控制技術,實現(xiàn)一主一備動力設備的應急運行。變頻電源輸出端分別接到切換接觸器KM3、KM4;市電輸入接切換接觸器KM1、KM2;切換接觸器KM1和KM3的輸出端依次串接電流傳感器ACI1、電機M1;切換接觸器KM2和KM4的輸出端依次串接電流傳感器ACI2、電機M2;電流傳感器ACI1、電流傳感器ACI2與控制器相連接,控制器的通信與控制分別與變頻電源和切換接觸器KM1-KM4相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應用于一主一備電機的應急電源,對電源系統(tǒng)進行整合,并在控制方式上進行優(yōu)化。該電源使用一套控制系統(tǒng),通過控制切換裝置,實現(xiàn)一臺變頻電源給一主一備兩臺電機系統(tǒng)應急供電。(*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應用于一主一備電機的應急電源,利用電源控制技術,實現(xiàn)一主一備動力設備的應急運行。
技術介紹
在化工、冶金等行業(yè),有些一級負荷如循環(huán)氣體壓縮機維持循環(huán)冷卻水或油系統(tǒng)運行,如果電網供電系統(tǒng)發(fā)生電力故障,造成循環(huán)冷卻水或油系統(tǒng)停止運行,將造成生產過程破壞,引起設備和人身事故,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所以,對于一級負荷,通常需要動力類應急電源保障一級負荷和重要負荷的供電連續(xù)性,防止正常電源中斷對生產過程的破壞。現(xiàn)有的普通動力類應急電源工作原理較為簡單,原理請參閱圖I。由控制單元、變頻電源、切換接觸器KM1-KM2、旁路維護開關QF1-QF2、電池組、充電器等關鍵部件組成。變頻電源的直流輸入端與電池組相連,變頻電源輸出端分別接到切換接觸器KM2,市電輸入接切換接觸器KMl,控制器的通信與控制分別與變頻電源和接觸器相連接。在市電輸入正常時,輸入市電通過切換裝置KMl給重要負載供電,同時系統(tǒng)控制器自動進行市電檢測及通過充電機對蓄電池組充電管理。變頻電源停止工作,處于自動關機狀態(tài);當輸入市電供電中斷或市電電壓超限時,系統(tǒng)控制器指令切換裝置KM2投切至變頻電源供電,變頻電源在蓄電池組所提供的直流能源的支持下,向負載供電。當輸入市電電壓恢復正常工作時,應急電源的系統(tǒng)控制器發(fā)出指令對變頻電源執(zhí)行關機操作,同時還通過切換開關執(zhí)行從逆變器供電向交流旁路供電的切換操作。但是,該應急電源只能實現(xiàn)一臺電機的應急供電,在實際生產應用現(xiàn)場,有時是一主一備兩臺電機為循環(huán)冷卻水或油系統(tǒng)提供動力,按照普通動力應急電源模式,必須有兩套動力類應急電源才能滿足一主一備兩臺電機應急需求。技術內容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應用于一主一備電機的應急電源。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應用于一主一備電機的應急電源,其特征在于,由控制器、變頻電源、電池組、充電器、切換接觸器KM1-KM4、旁路維護開關QF1-QF4、電流傳感器ACI 1_2和電機M1-2組成;變頻電源的直流輸入端與電池組相連;變頻電源輸出端分別接到切換接觸器KM3、KM4 ;市電輸入接切換接觸器KMl、KM2 ;切換接觸器KMl和KM3的輸出端依次串接電流傳感器ACII、電機Ml ;切換接觸器KM2和KM4的輸出端依次串接電流傳感器ACI2、電機M2 ;電流傳感器ACII、電流傳感器ACI2與控制器相連接,控制器的通信與控制分別與變頻電源和切換接觸器KM1-KM4相連接。本技術應用于一主一備電機的應急電源,對電源系統(tǒng)進行整合,并在控制方式上進行優(yōu)化。該電源使用一套控制系統(tǒng),通過控制切換裝置,實現(xiàn)一臺變頻電源給一主一備兩臺電機系統(tǒng)應急供電。隨著動力類應急電源系統(tǒng)在我國的廣泛推廣和應用,增強了工業(yè)設備、消防設備等抵御突發(fā)電力故障的能力,保障了工業(yè)設備、消防設備等的安全運行。動力類一主一備應急電源,將一臺變頻電源應用于主、備電機應急供電,與普通動力應急電源模式相比,減少了一套控制系統(tǒng)、一套電池組和一臺變頻電源,有力的保障了一主一備一級負荷和重要負荷的供電連續(xù)性,防止正常電源中斷或正常生產過程破壞時,引起的設備和人身事故,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而且系統(tǒng)更加優(yōu)化,更能受到用戶歡迎。附圖說明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圖I是現(xiàn)有技術中普通動力類應急電源的電路原理圖。圖2是本技術的電路原理圖。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2,應用于一主一備電機的應急電源,由控制器、變頻電源、電池組、充電器、切換接觸器KM1-KM4、旁路維護開關QF1-QF4、電流傳感器ACI 1_2和電機M1-2組成。變頻電源是應急電源的重要部分,它將電池的直流電能逆變成交流電能、并分別帶動一主一備電機應急運行。控制器是一主一備電機應急電源的核心控制部分,主要進行電源系統(tǒng)的信號采樣、數(shù)據分析、邏輯控制和顯示通信等工作。充電器是市電時對蓄電池組進行充電儲能。切換接觸器KM1-KM4執(zhí)行控制器控制指令、實現(xiàn)電源切換。旁路維護開關QF1-QF4當電源系統(tǒng)需要維護、維修和調試時,通過QF1-QF4的切換,實現(xiàn)動力負載的市電旁路運行。變頻電源的直流輸入端與電池組相連;變頻電源輸出端分別接到切換接觸器KM3、KM4 ;市電輸入接切換接觸器KM1、KM2 ;切換接觸器KMl和KM3的輸出端依次串接電流傳感器ACI1、電機Ml ;切換接觸器KM2和KM4的輸出端依次串接電流傳感器ACI2、電機M2 ;電流傳感器ACI1、電流傳感器ACI2與控制器相連接,控制器的通信與控制分別與變頻電源和切換接觸器KM1-KM4相連接。市電正常時,控制器按照主、備設備運行要求,分別控制接觸器KM1、KM2吸合,KM3、KM4斷開,實現(xiàn)主電機或備電機運行模式,控制器對兩路輸出ACII、ACI2進行電流檢測,該檢測作為控制系統(tǒng)辨識主、備電機運行的依據。另外,市電給充電機供電,充電機給蓄電池組充電儲能;市電故障時,控制器控制KM1、KM2接觸器斷開,如果辨識判定故障前主泵運行,控制KM3接觸器閉合;如果辨識判定故障前備泵運行,控制KM4接觸器閉合,再啟動變頻電源,實現(xiàn)電機應急運行模式。為方便應急電源正常檢驗與維護,增加手動旁路系統(tǒng)斷路器QFl與QF1’,QF2與QF2’,當電源系統(tǒng)正常運行時,電源通過QF1、QF2向電機供電,當應急電源需要維護時,開關切換至QF1,、QF2,,市電通過QF1,、QF2,,向電機供電。實現(xiàn)主、備電機正確的應急切換,最重要的是在控制環(huán)節(jié)進行主、備電機運行的辨識與停電時的邏輯判斷。雖然控制系統(tǒng)進行主泵上端ACI1、備泵上端ACI2電流檢測,作為控制系統(tǒng)辨識主、備泵運行的依據,但是如果沒有設計正確的邏輯關系,將產生違背現(xiàn)場要求的錯誤切換。 在市電運行過程中,如果檢測ACII有電流,ACI2沒有電流,那么停電后,閉合KM3,啟動主機;如果檢測ACI2有電流,ACIl沒有電流,那么停電后,閉合KM4,啟動備機。但是,還存在特例,如果ACII沒有電流,ACI2沒有電流;ACI I有電流,ACI2有電流,從邏輯上就無法判斷應急時應該啟動哪個機,從現(xiàn)場安全考慮,設定閉合KM3,啟動主機。如果市電時備機運行,ACI2有數(shù)值,當斷電后,主機下端ACI2將減小與消失,如果,此時再進行主、備運行電機的辨識,將產生錯誤判斷。所以,控制系統(tǒng)中,程序主、備運行電機的辨識間隔時間應該大于市電斷電判斷時間,在斷電判斷后,通過程序跳轉,避免再次進行主、備運行電機的辨識,直至市電恢復再次判斷。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技術結構所作的舉例和說明,所屬本
的技術人員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實 用新型的結構或者不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應用于一主一備電機的應急電源,其特征在于,由控制器、變頻電源、電池組、充電器、切換接觸器KM1-KM4、旁路維護開關QF1-QF4、電流傳感器ACI 1_2和電機M1-2組成;變頻電源的直流輸入端與電池組相連;變頻電源輸出端分別接到切換接觸器KM3、KM4 ;市電輸入接切換接觸器KM1、KM2 ;切換接觸器KMl和KM3的輸出端依次串接電流傳感器AC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應用于一主一備電機的應急電源,其特征在于,由控制器、變頻電源、電池組、充電器、切換接觸器KM1?KM4、旁路維護開關QF1?QF4、電流傳感器ACI1?2和電機M1?2組成;變頻電源的直流輸入端與電池組相連;變頻電源輸出端分別接到切換接觸器KM3、KM4;市電輸入接切換接觸器KM1、KM2;切換接觸器KM1和KM3的輸出端依次串接電流傳感器ACI1、電機M1;切換接觸器KM2和KM4的輸出端依次串接電流傳感器ACI2、電機M2;電流傳感器ACI1、電流傳感器ACI2與控制器相連接,控制器的通信與控制分別與變頻電源和切換接觸器KM1?KM4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李多山,劉暉,
申請(專利權)人:合肥聯(lián)信電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