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食品加工機械,特別是指一種糜狀物料灌裝機的進料裝置,適于與糜狀、粥狀、膏狀物料灌裝機(尤其是灌腸機)配套使用。它包括物料灌裝機、料斗、負壓裝置;進料罐整體密閉,進料罐的頂部入口和底端出口分別與料斗內物料及物料灌裝機上部的物料入口氣密連通,物料灌裝機內腔與負壓裝置連通。本發明專利技術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勞動強度大、物料內易產生氣泡等問題,具有簡化了設備構造和操作步驟、節約了物料,減少了物料內的氣泡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所屬
本專利技術屬于食品加工機械,特別是指一種糜狀物料灌裝機的進料裝置,適于與糜狀、膏狀、粥狀物料灌裝機(尤其是灌腸機)配套使用。
技術介紹
現有的肉糜灌裝機在灌裝時用料斗裝料進行灌裝,在生產過程中需有專人通過提升機不斷從位于地面的容器內將肉糜倒入灌裝機上面的料斗中。上述現有技術存在以下缺點:1、工人勞動強度大,要有專門人員出料,造成人員上的浪費。2、在上料過程中經常有物料掉落在機器料斗外面,造成物料的大量浪費。3、由于在物料倒入料斗內時存在部分沖擊力,使物料內產生氣泡,當產品熟化后切面就會內現蜂孔,不光滑。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利用負壓作為吸料動力、自動進料且結構簡單的糜狀物料灌裝機的進料裝置。本專利技術的整體技術構思是:糜狀物料灌裝機的進料裝置,包括物料灌裝機4、料斗1、負壓裝置;進料罐3整體密閉,進料罐3的頂部入口7和底端出口13分別與料斗1內物料及物料灌裝機4上部的物料入口氣密連通,物料灌裝機4內腔與負壓裝置連通。該結構能夠滿足物料在負壓的作用下經進料罐3進入物料灌裝機4。本專利技術的具體技術構造還有:為使被吸入進料罐3的物料能夠分散,以利于物料中的氣體排出,進料罐3內腔中縱向間隔分布有至少兩層導流板,導流板與進料罐3內壁固定配合且鄰接處間隔開設有間隙或孔11,進料罐3內腔上方與負壓裝置連通。為便于物料能夠更好地分散,優選的設計方案是至少兩層導流板在進料罐3內腔中沿水平設置、且呈縱向間隔分布。為簡化設備構造,利用物料灌裝機4工作時產生的負壓,將料斗1中的-->物料自動被吸入進料罐3中,進料罐3的入口7經與其套裝氣密固定的吸管2與料斗1內的物料連通。由于吸管2內輸送的為糜狀物料,物料所需的吸力和吸管2所承受的壓力較大,為保證吸管2的徑向強度同時便于工作,使其不因吸力過大產生的形變而導致管路不通,吸管2采用管壁間隔分布有環狀或網狀加強筋的軟管,其中更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是加強筋選用呈環狀或網狀分布的鋼絲。可以顯而易見的是,加強筋還可以選用剛性且不易產生形變的金屬或非金屬材質制作,并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實質。兩層導流板包括縱向間隔設置的散料導流板9和集料導流板12,其中散料導流板9為一呈錐狀或臺狀、且錐頂或臺上底面與進料罐3的入口7相鄰設置的板式結構,上述結構為保證物料使物料在下行過程中,能夠充分展開,將物料中的氣泡暴露在表面,由于進料罐3中是負壓狀態,氣泡就會膨脹破裂,慢慢積累于進料罐3的頂端。集料導流板12為對應間隔設置于散料導流板9下方、呈漏斗狀的板式結構,集料導流板12的出口與進料罐3的出口13相鄰。集料導流板的作用是使物料沿其錐面翻滾下行,進一步分離物料中的氣體。下錐面結構頂端四周有孔或空隙,便于下方的空氣(包括料中殘余空氣分離后集結的部分)向上排除。從導流板的以上作用不難看出,散料導流板9和集料導流板12所在的錐面或臺面可以選用圓錐、圓臺、棱錐或棱臺,其中優選的技術方案是選用圓錐、圓臺、正棱錐或正棱臺。導流板可以選用剛度較大的金屬材質制作,優選的技術方案是采用鋼板作為其制作材質。為保證排氣通道的順暢,使物料中的空氣能夠順利的排除,同時滿足導流板與進料罐3的結合強度的需要。導流板與進料罐3的內壁之間包括但不局限于采用焊接、支架固定、或卡裝配合中的一種或其結合。進料罐3內腔上方經排氣閥8、節流閥5與負壓裝置連通。隨著工作過程的延續,物料中的氣泡分離的積累,進料罐3中的氣體就會越來越多,物料就會越來越少,這時,手動打開排氣閥8、節流閥5,進料罐3上部的氣體就會通過節流閥5排到真空罐6,再由負壓裝置排走。進料罐3中的物料就會增多,避免物料灌裝機的排空現象。-->負壓裝置為與真空泵或其它抽氣裝置連通的真空罐6。本專利技術除應用于與糜類物料灌裝機配套外,還可與膏狀、粥狀物料灌裝設備配套,其中特別適合與肉糜灌裝機(灌腸機)配套使用。本專利技術所取得的技術進步在于:1、由于本專利技術節省了物料提升機和人工進料,簡化了設備構造和操作步驟,只要操作人員將裝物料的料斗置于灌裝機旁,將吸料管放進料斗內的物料內即可進行灌裝,降低了人員的工作強度。2、在進料過程中物料通過吸管自行吸到進料罐內進行灌裝,將大幅度降低因物料散落形成的浪費,同時由于進料是在相對密閉的過程中進行的,更易于達到食品生產過程中的衛生要求。3、物料在被吸入進料罐的同時,也會使物料內空氣與其分離,避免了物料灌裝機的排空現象,減少了物料內氣泡,使熟化后的產品切片表面更光滑。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進料罐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做進一步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定。本實施例為在肉糜灌裝機(灌腸機)中的具體應用,其整體構造如圖示,包括物料灌裝機4、料斗1、負壓裝置;物料灌裝機4為灌腸機,進料罐3整體密閉,進料罐3的頂部入口7通過與其套裝固定的吸管2與料斗1內物料氣密連通,其底端出口13與物料灌裝機4上部的物料入口通過法蘭氣密連通,物料灌裝機4內腔與負壓裝置連通,進料罐3內沿縱向間隔設有兩層導流板,導流板與進料罐3內壁固定配合且鄰接處間隔開設有間隙或孔11,進料罐3內腔上方與負壓裝置連通。為保證吸管2的徑向強度同時便于工作,使其不致因吸力過大產生形變導致管路不通,吸管2采用管壁間隔分布呈環狀或網狀分布的鋼絲的軟管。兩層導流板包括縱向間隔設置的散料導流板9和集料導流板12,其中散-->料導流板9為一呈臺狀、且上底面與進料罐3的入口7相鄰設置的板式結構,上述結構為保證物料使物料在下行過程中,能夠充分展開,將其中的氣泡暴露在表面,由于進料罐3中是真空狀態,氣泡就會膨脹破裂,慢慢積累于進料罐3的頂端。集料導流板12為對應間隔設置于散料導流板9下方、呈漏斗狀的板式結構,集料導流板12的出口與進料罐3的出口13相鄰。集料導流板12的作用是使物料沿其錐面翻滾下行,進一步分離物料中的氣體。下錐面結構頂端四周有孔或空隙,便于下方的空氣(包括料中殘余空氣分離后集結的部分)向上排除。為保證物料中的空氣能夠順利的排除,同時滿足導流板與進料罐3的結合強度的需要。散料導流板9通過沿其徑向間隔設置的支架與進料罐3的內壁之間采用焊接配合,集料導流板12的周邊與進料罐3的內壁之間采用焊接配合,并在其鄰接處沿集料導流板的徑向間隔開設有孔。負壓裝置為與真空泵連通的真空罐6。進料罐3內腔上方經排氣閥8、節流閥5與負壓裝置連通。隨著工作過程的延續,物料中的氣泡分離的積累,進料罐3中的氣體就會越來越多,物料就會越來越少,這時,手動打開排氣閥8、節流閥5,進料罐3上部的氣體就會通過節流閥5排到真空罐6,再由真空泵排走。進料罐3中的物料就會增多,避免灌腸機的排空現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糜狀物料灌裝機的進料裝置,包括物料灌裝機(4)、料斗(1)、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進料罐(3)整體密閉,進料罐(3)的頂部入口(7)和底端出口(13)分別與料斗(1)內物料及物料灌裝機(4)上部的物料入口氣密連通,物料灌裝機(4)內腔與負壓裝置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糜狀物料灌裝機的進料裝置,包括物料灌裝機(4)、料斗(1)、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進料罐(3)整體密閉,進料罐(3)的頂部入口(7)和底端出口(13)分別與料斗(1)內物料及物料灌裝機(4)上部的物料入口氣密連通,物料灌裝機(4)內腔與負壓裝置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糜狀物料灌裝機的進料裝置,其特征在于進料罐(3)內腔中縱向間隔分布有至少兩層導流板,導流板與進料罐(3)內壁固定配合且鄰接處間隔開設有間隙或孔(11),進料罐(3)內腔上方與負壓裝置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糜狀物料灌裝機的進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至少兩層導流板在進料罐(3)內腔中沿水平設置、且呈縱向間隔分布。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糜狀物料灌裝機的進料裝置,其特征在于進料罐(3)的入口(7)經與其套裝氣密固定的吸管(2)與料斗(1)內的物料連通。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糜狀物料灌裝機的進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管(2)為...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根成,成海強,
申請(專利權)人:侯琳珠,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13[中國|河北]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