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測量容器容積的裝置,包括左側第一罐體和右側第二罐體,第一罐體通過第一隔離層分成密閉的第一標準容器和密閉的第一儲液容器;隔離層中部固定連接有伸入到第一儲液容器內的第一連通頸,第一連通頸外側固定連接有第一補液容器,第一標準容器下部設有第一導入口,第一標準容器下端還設有第一導出口,第一罐體外側設置有第一液位指示器、第一補液指示器、第一儲液指示器和第一定量指示器。當測量較大容器時,為了提高效率,第一罐體與第二罐體輪流工作,第一罐體與第二罐體結構相同。該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新穎、操作簡便、省時省力、精度高的特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測量裝置,具體是一種測量容器容積的裝置。技術背景 目前容積檢測的方法為容量比較法和幾何測量法,幾何測量法受環境影響較大,如被測容器內有危害人身安全的氣體而外部有障礙物時無法檢測,被測容器太小或不規則時無法檢測等,且檢測精度受人為因數影響較大,重復性不好,影響精度。容量比較法又分靜態測量法和動態測量法,動態測量法以流量計法為主,該方法效率較高,勞動強度低,但受環境的溫度、濕度、流量計的穩定性、液位計的性能等影響較大,檢測結果不穩定。靜態測量法為容量比較法,該方法測量精度高,重復性好,但勞動強度大,取值繁瑣,且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結構新穎、操作簡便、精度高的一種測量容器容積的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測量容器容積的裝置,包括左側第一罐體和右側第二罐體,第一罐體通過第一隔離層分成密閉的第一標準容器和密閉的第一儲液容器;所述第一隔離層中部固定連接有伸入到第一儲液容器內的第一連通頸;第一連通頸固定連接有第一補液容器,所述第一標準容器下端設有第一導出口,所述第一標準容器下部設有第一導入口 ;第一罐體外側還設置有第一液位指示器、第一補液指示器、第一儲液指示器和第一定量指示器。所述第二罐體通過第二隔離層分成第二標準容器和第二儲液容器;所述第二隔離層中部固定連接有深入到第二儲液容器內的第二連通頸;第二連通頸固定連接有第二補液容器,所述第二標準容器下端設有第二導出口,所述第二標準容器下部設有第二導入口 ;第二罐體外側還設置有第二液位指示器、第二補液指示器、第二儲液指示器和第二定量指示器。所述第一儲液容器與第二儲液容器之間通過連通器連接,所述第二儲液容器上端還設有呼吸器。上述的一種測量容器容積的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標準容器與第二標準容器的下底均為錐狀;所述第一隔離層與所述第二隔離層均為錐狀;所述第一儲液容器與第二儲液容器下底均為錐狀;所述第一標準容器容積大于第一儲液容器容積,所述第一儲液容器的容積小于所述第二儲液容器的容積。上述的一種測量容器容積的裝置,其中,所述第一補液容器為一底部呈錐狀其上開口的圓柱狀槽,所述第一連通頸為中空管狀,所述第一補液容器底部中心與所述第一連通頸外側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通頸上端開口高于所述第一補液容器上端開口 5-10mm ;所述第二補液容器為一底部呈錐狀其上開口的圓柱狀槽,所述第二連通頸為中空管狀,所述第二補液容器底部中心與所述第二連通頸外側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通頸上端開口高于所述第二補液容器上端開口 5-10mm。上述的一種測量容器容積的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液位指示器上端與所述第一儲液容器上端通接,所述第一液位指示器下端與所述第一標準容器下端通接;所述第二液位指示器上端與所述第二儲液容器上端通接,所述第二液位指示器下端與所述第二標準容器下端通接。上述的一種測 量容器容積的裝置,其中,所述第一補液指示器上端與所述第一儲液容器的上端通接,所述第一補液指示器中部與所述第一補液容器的下端通接,所述第一補液指示器下端與所述第一標準容器下端通接,所述第一補液指示器上還設置有第一補液開關;所述第二補液指示器上端與所述第二儲液容器的上端通接,所述第二補液指示器中部與所述第二補液容器的下端通接,所述第二補液指示器下端與所述第二標準容器下端通接,所述第二補液指示器上還設置有第二補液開關。上述的一種測量容器容積的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儲液指示器上部與所述第一儲液容器上端通接,所述第一儲液指示器中部與所述第一儲液容器下端通接,所述第一儲液指示器下端與所述第一標準容器下端通接,所述第一儲液指示器上還設有第一儲液開關;所述第二儲液指示器上部與所述第二儲液容器上端通接,所述第二儲液指示器中部與所述第二儲液容器下端通接,所述第二儲液指示器下端與所述第二標準容器下端通接,所述第二儲液指示器上還設有第二儲液開關。上述的一種測量容器容積的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定量指示器4上端與所述第一連通頸下端通接,所述第一定量指示器下端與所述第二儲液容器下端通接;所述第二定量指示器上端與所述第二連通頸下端通接,所述第二定量指示器下端與所述第二儲液容器下端通接。上述的一種測量容器容積的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導入口連接有第一導入開關;所述第一導出口連接有第一導出開關;所述第二導入口連接有第二導入開關;所述第二導出口連接有第二導出開關。本技術的有益功效在于結構新穎、操作簡便,省時省力、精度高。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技術的限定。附圖說明圖I是一種測量容器容積的裝置結構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I、第一標準容器;2、第一儲液容器;3、第一補液容器;4、第一定量指示器;5、第一連通頸;6、第一儲液指示器;7、第一儲液開關;8、第一補液指示器;9、第一補液開關;10、第一液位指示器;11、第一導出口;12、第一導出開關;13、第一導入口 ;14、第一導入開關;15、連通器;·16、呼吸器;17、第一隔離層;I. I、第二標準容器;2. I、第二儲液容器;3. I、第二補液容器;4. I、第二定量指示器;5. I、第二連通頸;6. I、第二儲液指示器;7. I、第二儲液開關;8. I、第二補液指示器;9. I、第二補液開關;10. I、第二液位指示器;11. I、第二導出口;12. I、第二導出開關;13. I、第二導入口;14. I、第二導入開關;17. I、第二隔離層。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如圖I所述,本技術一種測量容器容積的裝置,包括左側第一罐體和右側第二罐體,第一罐體通過第一隔離層17分成密閉的第一標準容器I和密閉的第一儲液容器2 ;所述第一隔離層17中部固定連接有伸入到第一儲液容器2內的第一連通頸5 ;第一連通頸5固定連接有第一補液容器3,所述第一標準容器I下端設有第一導出口 11,第一標準容器下部設有第一導入口13 ;第一罐體外側還設置有第一液位指示器10、第一補液指示器8、第一儲液指示器6和第一定量指示器4 ;第二罐體通過第二隔離層17. I分成密閉的第二標準容器I. I和密閉的第二儲液容器2. I ;所述第二隔離層17. I中部固定連接有伸入到第二儲液容器2. I內的第二連通頸5. I ;第二連通頸5. I固定連接有第二補液容器3. 1,所述第二標準容器I. I下端設有第二導出口 11. 1,第二標準容器I. I下部設有第二導入口 13. I ;第二罐體外側還設置有第二液位指示器10. I、第二補液指示器8. I、第二儲液指示器6. I和第二定量指示器4. I。第一儲液容器2與第二儲液容器2. I之間通過連通器15連接,所述第二儲液容器2. I上端還設有呼吸器16。所述第一標準容器I與第二標準容器I. I的下底均為錐狀;所述第一儲液容器2與第二儲液容器2. I下底均為錐狀;所述第一隔離層17與所述第二隔離層17. I均為錐狀;所述第一標準容器I容積大于第一儲液容器2容積,所述第一儲液容器2的容積小于所述第二儲液容器2. I的容積。第一補液容器3為一底部呈錐狀其上開口的圓柱狀槽,所述第一連通頸5為中空管狀,所述第一補液容器3底部中心與所述第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測量容器容積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側第一罐體和右側第二罐體,所述第一罐體通過第一隔離層分成密閉的第一標準容器和密閉的第一儲液容器;所述第一隔離層中部固定連接有伸入到第一儲液容器內的第一連通頸;第一連通頸固定連接有第一補液容器,所述第一標準容器下端設有第一導出口,所述第一標準容器下部設有第一導入口,第一罐體外側還設置有第一液位指示器、第一補液指示器、第一儲液指示器和第一定量指示器;所述第二罐體通過第二隔離層分成第二標準容器和第二儲液容器;所述第二隔離層中部固定連接有伸入到第二儲液容器內的第二連通頸;第二連通頸固定連接有第二補液容器;所述第二標準容器下端設有第二導出口,所述第二標準容器下部設有第二導入口;第二罐體外側還設置有第二液位指示器、第二補液指示器、第二儲液指示器和第二定量指示器;所述第一儲液容器與第二儲液容器之間通過連通器連接,所述第二儲液容器上端還設有呼吸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金明,林衛東,楊秀錦,
申請(專利權)人:張金明,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