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射流吸塵除塵裝置,主要用于粉塵制漿作業過程中的吸塵除塵,包括射流吸塵部件、混合室、氣水分離部件、噴淋部件和噴淋控制部件五個部分。射流吸塵部件內經射流控制部件控制的液體高速通過粉塵空氣出口,將塵氣高速帶入混合室,在混合室內粉塵與液體充分混合后,吸收粉塵的液體和空氣上升至氣水分離部件時,空氣自然上升至噴淋部件,經過過濾、噴淋后成為潔凈空氣外排;而含有粉塵的液體則回落至分離部件,并流回制備罐繼續作為物料使用。本發明專利技術能長時間持續運行,減少環境污染,保護勞動者身心健康,又能使粉塵回流使用,減少物料浪費,保持制漿濃度的均衡。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吸塵除塵裝置。尤其是涉及使用難溶性粉體制漿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外溢粉塵進行吸塵除塵的裝置。屬于環保領域。
技術介紹
目前,國內外對于難溶性粉體制漿過程中,外溢的粉塵基本采用布袋除塵和水霧除塵兩種方式,工作方式主要靠制備罐內氣體正壓將氣體排出,布袋除塵時由于外排粉塵氣體同時夾帶著水汽,粉塵易黏附在布袋表面難以清除,除塵布袋很快便發生堵塞,人工處理比較頻繁,否則大大影響除塵效果,易發生環境污染,而且也會增加工作介質的損耗浪費;水霧除塵方式對于難濕潤粉料很難達到除塵效果,設備連續運行也很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如目前自來水水廠大量使用粉炭保證水質達標,但粉炭不易濕潤,在制漿過程中有大量黑色粉塵外溢,采用原有的除塵方式,效果不佳,影響環境衛生,對勞動者身體健康造成較大影響,也會增加原材料損耗。·因此,現有的難溶難濕潤的粉塵在制漿過程中的除塵技術,不易氣粉分離,容易造成(一)、現有除塵設備易發生故障、除塵效果不佳;(二)、工作環境惡化,不利于勞動者身體健康,甚至造成環境污染;(三)、生產過程中物料損耗較大,而且也難以保持制漿濃度。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射流吸塵除塵裝置,它能達到有效的除塵效果,同時能將外溢的粉塵進行分離回收利用。既減少原材料的損耗,保持制漿濃度,又使設備能長時間連續運行,并能凈化工作環境,保護勞動者健康,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為實現本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射流吸塵部件、混合室、氣水分離部件、噴淋部件、噴淋控制部件,其中,射流吸塵部件將液體和粉塵送入混合室,混合室內液體與粉塵充分混合,噴淋部件對從混合室上升外排的空氣進行凈化,氣水分離部件將含有粉塵的液體回收,噴淋控制部件控制噴淋部件的液體流量。優選地,所述射流吸塵部件包括進水管、射流控制部件,以及粉塵空氣接入口,所述射流控制部件安裝于進水管、并處于粉塵空氣接入口的前端,以控制經過粉塵空氣接入口的射流液體的速度。優選地,所述混合室為內筒、外筒及封底板形成的空間,所述封底板既能起到固定內外筒的作用,又能將混合室空間與制備罐空間隔離,避免制備罐中含粉塵的空氣直接進入混合室,影響混合室中液體與粉塵的充分混合,影響外排空氣的潔凈效果。優選地,所述氣水分離部件包括粉水收集口、導流管、阻水冒,以及連接導流管與阻水冒的固定條,所述粉水收集口固定連接在導流管上部,所述導流管為混合室的內筒內部中空形成的管道空間并延伸至封底板的下部,所述阻水冒的出液口高度高于導流管下端的出液口高度,以避免導流管下端與制備罐內含粉塵的空氣直接相通、含粉塵的空氣直接經導流管上升至噴淋部件。優選地,所述噴淋部件包括噴淋室筒、噴淋水管、填料、與噴淋水管相連的噴頭,所述噴淋室筒底端與混合室的外筒上端固定相接、內部空間相通,并在噴淋室筒內設有填料。優選地,所述噴淋控制部件設置在噴淋部件的噴淋水管上,控制噴淋液體流出噴頭的流量和速度。更為優選地,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為上述優選方案的組合。優選地,所述射流吸塵部件的粉塵空氣接入口處可以安裝可調氣流檢測閥。優選地,所述射流吸塵部件的進水管以偏離混合室外筒中心線一定角度或距離進入混合室。更為優選地,所述混合室外筒橫截面為圓形或橢圓形,所述射流吸塵部件的進水 管以沿混合室外筒圓周切線的角度進入混合室。優選地,混合室外筒外壁可以設置與制備罐相連接的連接裝置。更為優選地,所述封底板沿外筒的外壁向外延伸,直接形成與制備罐相連接的連接裝置。優選地,所述封底板上開有排液孔,以便封底板上的積液流入制備罐,防止混合室內積液過多。排液孔直徑較小,本專利技術裝置正常運行時,排液孔被封底板上的積液封閉,不影響封底板隔離混合室空間與制備罐空間的作用。優選地,所述混合室的內筒、外筒,氣水分離部件的粉水收集口,以及噴淋部件的噴淋室筒均采用圓柱形。更為優選地,圓柱形的中心軸線全部重合。優選地,所述混合室的內筒、外筒之間可以設置固定條,以進一步固定內外筒、穩定裝置結構,并可以對混合室內的粉塵和液體起到攪流作用。優選地,所述氣水分離部件上端的粉水收集口的開口尺寸大于導流管的內壁尺寸,并不小于噴淋室筒的內壁尺寸。優選地,所述氣水分離部件的阻水冒上設置有排水孔。排水孔直徑較小,主要作用是當本專利技術裝置發生故障或較長時間閑置不用時,阻水冒中的液體能通過排水孔緩慢流入制備iiS中。優選地,所述噴淋部件內填料設置多層,所述噴頭設置多個。優選地,所述噴淋控制部件可以是手動調節閥或電磁閥或轉子流量計,或上述三種的組合。根據本專利技術,由于采用射流控制部件控制液體高速通過制備罐粉塵空氣出口部位,能充分帶動并吸走制備罐內的粉塵。制備罐中含粉塵的空氣被經過的高速液體吸入并隨液體射流進入內外筒及封底板形成的混合室內,依靠高速旋轉液體的強烈沖擊,液體和粉塵、空氣在混合室內呈多漩渦紊流狀態,液體和粉塵能充分混合接觸,達到粉塵被液體充分吸收的效果。粉塵被液體充分吸收后,液體與空氣一同上升至分離部件,分離部件內液流為跌水狀態(跌水為水力學術語,指液體沿粉水收集口上邊緣自由流下,由于自由分散流下,因此液流內壓力為所處環境大氣壓力),由于射流吸塵部件內氣體、液體的流速和壓力更大,在遇到跌水狀態時,氣體、液體壓力迅速釋放為所處環境大氣壓力,即壓力快速降低,混合氣液中的帶壓氣體便自然釋放出來,達到氣液分離的目的。含有粉塵的液體回落至粉水收集口、并經導流管流入阻水冒后,又流回制備罐內,能重新作為物料使用,大大減少了物料浪費,并有利于保持制備罐中的制漿濃度;而分離出的氣體則繼續上升,經過噴淋部件內填料及噴淋液體的過濾、凈化后外排,使得空氣中的粉塵含量非常低。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的是,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特定實施例,并不是對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的限制。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當然還可以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及其附圖獲得一些其它的實施例和附圖。圖I為射流吸塵除塵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俯視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申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申請一個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所述的具體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應當落在本專利技術構思范圍之內。以下參考附圖來詳細描述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如圖I所示,其示出了一種安裝于制備罐的射流吸塵除塵裝置,尤其是適用于難溶性粉體制漿作業中的吸塵除塵。為便于理解本專利技術的構思,本實施例中所用的液體以水為例進行說明。本實施例中的吸塵除塵裝置包括射流吸塵部件I、混合室2、氣水分離部件3、噴淋部件4,以及噴淋控制部件5。在射流吸塵部件I的射流控制部件51之后的管道壁上,設置有可與制備罐6粉塵空氣出口相連通的粉塵空氣接入口 12,經射流控制部件51控制后的水流高速通過粉塵空氣接入口 12時,高速水流會將含粉塵的空氣一并吸入,高速進入混合室2。混合室2為內筒21、外筒22、以及連接內筒21外壁與外筒22的封底板23之間形成的空間,高速混合氣水進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射流吸塵除塵裝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射流吸塵部件(1)、混合室(2)、氣水分離部件(3)、噴淋部件(4),以及噴淋控制部件(5),射流吸塵部件(1)將液體和粉塵送入混合室(2),混合室(2)內液體與粉塵充分混合,噴淋部件(4)對從混合室上升外排的空氣進行凈化,?氣水分離部件(3)將含有粉塵的液體回收,噴淋控制部件(5)控制噴淋部件(4)噴出的液體流量。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袁東日,李明媚,
申請(專利權)人:袁東日,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