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治療胃潰瘍的藥物,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藥劑:海螵蛸110-250份、三七20-60份、延胡索45-150份、白及30-90份、烏藥30-90份、杭芍60-150份、木香20-80份、高良姜5-20份、大黃5-40份、浙貝母20-80份、甘草15-90份。本發明專利技術還提供該藥物的制備方法。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藥物組合物,是主要治療因消化性潰瘍所致胃部不適的中成藥。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藥物經臨床及動物實驗表明具有行氣止血,溫中散寒、制酸生肌、和胃的優點,本發明專利技術的顯效率為100%,治愈率為92%。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治療胃病的藥物組合物,是一種主要治療因消化性潰瘍所致胃部不適的中成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介紹
胃潰瘍是我國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具有長期性、周期性、節律性的潰瘍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已有的各種治療胃潰瘍的中藥速度較慢,西藥療效較快,但其療效短,副作用較大。本品為中藥膠囊劑,具有顯效率高,治愈率高,療效確切等特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一種治療胃潰瘍的藥物,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藥劑海螵蛸110-250份、三七20-60份、延胡索45-150份、白及30-90份、烏藥30-90份、杭芍60-150份、木香20-80份、高良姜5-20份、大黃5-40份、浙貝母20-80份、甘草15-90份。所述原料及配比為海螵蛸210份、三七40份、延胡索90份、白及55份、烏藥30份、杭芍60份、木香50份、高良姜10份、大黃13份、浙貝母70份、甘草15份。各成分的主要功效如下海螵蛸制酸止痛(氧化物中和胃酸);三七活血化瘀、止痛生肌、止血不留淤(化學成分與人參相似也有補氣作用);延胡索(醋制)活血止痛行氣,(是一個中樞鎮痛藥,又是胃腸平滑肌解痙藥);白及收斂止血、生肌、吸附胃蛋白酶。中和胃酸,保護胃黏膜;烏藥行氣止痛、溫腎散寒;杭芍養血斂陰、止痛;木香行氣止痛(腸胃氣滯);高良姜溫中散瘀、止痛、止嘔;大黃胃腸濕熱、實熱積滯、止血;浙貝母清熱散結,化痰止咳;甘草緩急止痛、緩和藥性。所述的治療胃潰瘍的中成藥的制備方法,其步驟如下第一步取凈選加工后的海螵蛸70份、三七40份、白及55份、烏藥30份、杭芍60份、大黃13份、甘草15份總計283份混合,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即得細粉A ;第二步取延胡索、浙貝母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I 0),用體積濃度60%乙醇進行滲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得藥液B和藥渣B,將藥渣B干燥粉碎得細粉B ;第三步取木香、高良姜置多效提取器內,加藥材重量(指本步驟中50份木香和10份高良姜的重量)3倍量的水浸泡I小時,用蒸餾法蒸餾4小時,收集蒸餾液,分取揮發油C和藥渣C ;第四步在蒸餾提取木香、高良姜揮發油藥渣(即藥渣C)中,加入剩余的海螵蛸(140份),分別加6倍量(指煎煮前50份木香、10份高良姜和140份海螵蛸的量)的水,煎煮二次,每次I小時,合并煎液、濾過得濾液D。濾液D與延胡索、浙貝母醇提取液(即藥液B)合并,濃縮成稠膏狀(相對密度I. 35-1. 38)減壓干燥(65-70°C、-O. 08MPa),制成干膏,粉碎成細粉D ;第五步取海螵蛸、三七、白及、烏藥、杭芍、大黃、甘草細粉(即細粉A)與干膏細粉(即細粉D)混勻,過篩,稱重,以滲漉后的延胡索、浙貝母藥渣干燥粉碎的細粉(即細粉B)為填充劑調整至總量(每處方量重250克),取揮發油C加入等量乙醇,混勻,用等量遞增法加入細粉(即本步驟中細粉A、細粉D和細粉B組成的混合物)中,混勻過篩,悶潤12小時,過篩分裝(每粒膠囊內容物重O. 25g),即得。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據對上述方案的敘述得知,該方案中海螵蛸制酸和胃止疼,收斂止血,生肌袪濕為方中之君藥。據現代醫學研究,海螵蛸藥效成分為碳酸鈣和粘液質,能制酸、止血、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對潰瘍及其引起的出血、穿孔均有較好的療效。以三七、延胡索、白及為方之臣藥。三七為止血化瘀之要藥,又能消腫止疼。《本草求真》“三七,世人僅知功能止血住病,殊不知病因血瘀則疼作,轎因敷散則血止。三七氣味苦溫能于血分化其血瘀。”據現代醫學研究,三七對中樞神經興奮、鎮靜、安定有較強的調節作用(包括類似舒肝解郁功能)。并有明顯的鎮痛作用,肌松作用,增強機體免疫作用,增強肝臟解毒能力,有保肝作用,能明顯增加膽汁分泌促進消化,有止血作用(增加血小板數目和活性,縮短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又有活血作用(抑制血小板凝集),并能促進骨髓中RNM-DNA蛋白質合成,降低細胞核RNA的解體,從而增強機體抗疲勞,又有抗炎作用,對急性炎癥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對各種有害刺激有非特異性抵抗力。延胡索能活血散瘀,理氣止疼。《本草正義》“延胡索雖為破滯行血之品,然性情尚和緩,不甚猛烈……通滯散結為主一切肝胃胸腹諸痛。蓋攻破通導中之沖和品也。”據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延胡索具有明顯的止痛作用和較強的鎮靜、安定和催眠作用,能顯著地對抗大鼠實驗性胃潰瘍,特別是幽門結扎及阿斯匹林引起的潰瘍,對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其抑制胃液分泌及抗潰瘍的作用與副交感神經的阻斷無關。白及功能為止血消腫,生肌斂瘡。據現代藥理學研究白及具有明顯的止血作用,其止血作用與其所含膠狀成分有關,借其高度粘性,在胃中形成一定厚度的膠狀膜,附在潰瘍面上,保護潰瘍面,從而使穿孔堵塞,胃中容物停止外流。以烏藥、杭芍、木香、高良姜為佐藥。烏藥行氣止痛,溫腎散寒。《本草拾遺》“主中惡心腹痛,蠱毒,……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現代藥理學研究烏藥治療胃寒氣滯、胸悶脘痛、呃逆、氣厥頭痛,以及一切氣痛等癥。杭芍養血斂陰,止痛。《珍珠囊》“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其用有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痢,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現代藥理學研究杭芍有鎮靜,抗驚厥,降溫等作用;對肝臟有保護作用,對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高良姜溫胃散寒,消食止疼。以大黃、浙貝母、甘草為使藥。大黃瀉熱導滯,通腸;浙貝母清熱,開郁散結,與大黃合用,可防諸藥之溫燥,又能防止海螵蛸濕燥久服之便秘。據現代藥理學研究,大黃對多種革蘭氏陽性細菌及部分陰性細菌較明顯的抗菌作用,能縮短凝血時間而有止血任用。浙貝母有一定的抑酸作用和明顯的抗潰瘍作用,綜合方之功能行氣止痛,溫中散寒,制酸生肌和胃,用于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胃炎所致,胃病泛酸、脹悶、噯氣等癥有確切療效。干草緩急止痛,緩和藥性。本專利技術的藥物組合物,是主要治療因消化性潰瘍所致胃部不適的中成藥。本專利技術的藥物經臨床及動物實驗表明具有行氣止血,溫中散寒、制酸生肌、和胃的優點,本專利技術的顯效率為100%,治愈率為92%。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具體實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的闡述,應該說明的是,下述說明僅是為了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對其內容進行限定。實施例I 一種治療胃潰瘍的膠囊制劑,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藥劑海螵蛸210份、三七40份、延胡索90份、白及55份、烏藥30份、杭芍60份、木香50份、高良姜10份、大黃13份、浙貝母70份、甘草15份。所述的治療胃潰瘍的中成藥的制備方法,其步驟如下第一步取凈選加工后的海螵蛸70份、三七40份、白及55份、烏藥30份、杭芍60份、大黃13份、甘草15份總計283份混合,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即得細粉A。第二步取延胡索、浙貝母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I 0),用體積濃度60%乙醇進行滲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得藥液B和藥渣B,將藥渣B干燥粉碎得細粉B。第三步取木香、高良姜置多效提取器內,加藥材重量(指本步驟中50份木香和10份高良姜的重量)3倍量的水浸泡I小時,用蒸餾法蒸餾4小時,收集蒸餾液,分取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胃潰瘍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藥劑:海螵蛸110?250份、三七20?60份、延胡索45?150份、白及30?90份、烏藥30?90份、杭芍60?150份、木香20?80份、高良姜5?20份、大黃5?40份、浙貝母20?80份、甘草15?90份。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健,于洪華,楊希森,魏慶濤,柳英華,閆光玉,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