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包括:第一殼體、第二殼體、鉸接桿、第一支架、第二支架、鋰離子電子及電池保護電路,所述鉸接桿分別與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鉸接,使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可相對或相向運動,所述第一支架通過第一滑桿可滑動地連接至第一殼體,并可從收起狀態滑動至支撐狀態,所述第二支架通過第二滑桿可滑動地連接至第二殼體,并可從收起狀態滑動至支撐狀態,所述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相對或相向運動的方向與所述第一支架相對第一殼體滑動的方向垂直,且與所述第二支架相對第二殼體滑動的方向垂直。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為電子裝置提供移動電源的同時還可為電子裝置提供支撐功能,且便于攜帶。(*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
技術介紹
伴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便攜式電子裝置產品(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越來越受消費者的喜愛。然而,給這些電子裝置提供電源的移動電源及支撐架通常是兩個單獨的產品,使用和攜帶都不方便。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能夠 在為電子產品提供電源的同時作為支架支撐電子產品。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包括第一殼體、第二殼體、鉸接桿、第一支架、第二支架、鋰離子電子及電池保護電路,所述鉸接桿分別與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鉸接,使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可相對或相向運動,且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相對運動貼合后收容所述鉸接桿,所述第一支架通過第一滑桿可滑動地連接至第一殼體,并可從與第一殼體靠近的收起狀態滑動至遠離第一殼體的支撐狀態,所述第二支架通過第二滑桿可滑動地連接至第二殼體,并可從與第二殼體靠近的收起狀態滑動至遠離第二殼體的支撐狀態,所述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相對或相向運動的方向與所述第一支架相對第一殼體滑動的方向垂直,且與所述第二支架相對第二殼體滑動的方向垂直,其中,所述鋰離子電子及電池保護電路設置在第一殼體或第二殼體上。本技術的優點在于在為電子裝置提供移動電源的同時還可為電子裝置提供支撐功能,且便于攜帶。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的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的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相對分離后的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的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相對分離、第一殼體與第一支架分離且第二殼體與第二支架分離的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的第一殼體與第一支架分離且第二殼體與第二支架分離后去掉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后的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的鉸接桿的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的鉸接桿與第一殼體連接的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的鉸接桿與第二殼體連接的示意圖;圖8是本技術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的鋰離子電子及電池保護電路的示意圖;圖9是本技術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的使用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ー步說明請參閱圖1,一種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100,用于在為便攜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提供電源的同時作為支架提供支撐作用。請ー并參閱圖2和圖3,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100包括第一殼體10、第二殼體20、鉸接桿30、第一支架40、第二支架50、鋰離子電子60 (圖8所示)及電池保護電路70 (圖8 所不),所述鉸接桿30分別與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鉸接,使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可相對或相向運動,且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相對運動貼合后收容所述鉸接桿30。從而使得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100可折疊成如圖1所示的方形結構,便于攜帯。其中,所述鋰離子電子60及電池保護電路70設置在第一殼體10或第二殼體20上(如圖8所示),用于為電子裝置提供電源。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鋰離子電子60及電池保護電路70通過固定蓋601封裝設置在第一殼體10上。所述第一支架40通過第一滑桿401可滑動地連接至第一殼體10,并可從與第一殼體10靠近的收起狀態(如圖2中所示)滑動至遠離第一殼體10的支撐狀態(如圖3所示),所述第二支架50通過第二滑桿501可滑動地連接至第二殼體20,并可從與第二殼體20靠近的收起狀態(如圖2中所示)滑動至遠離第二殼體20的支撐狀態(如圖3所示)。所述第ー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相對或相向運動的方向與所述第一支架40相對第一殼體10滑動的方向垂直,且與所述第二支架50相對第二殼體20滑動的方向垂直。從而,如圖9所示,當第一支架40滑動至遠離第一殼體10的支撐狀態且第二支架50滑動至遠離第二殼體20的支撐狀態后,電子裝置200可以斜著放置在第一支架40、第二支架50與第一殼體10、第ニ殼體20構成的間隔內,讓電子裝置200 —端抵觸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50,且背面斜靠在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上。如圖3所示,所述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均為塊狀結構,鉸接桿30鉸接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而使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相對豎直設置在鉸接桿30的兩側,第一支架40相對第一殼體10滑動的方向與第一殼體10所在平面共面,第二支架50相對第二殼體20滑動的方向與第二殼體20所在平面共面。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的塊狀結構具有“L “型的缺角,所述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50呈“L”型,第一支架40與第一殼體10接觸后能填充第一殼體10的缺角,第二支架50與第二殼體20接觸后能填充第二殼體20的缺角。如圖4-圖7所示,鉸接桿30包括第一轉動桿301、第二轉動桿302和軸體303,第一轉動桿301 —端通過第一軸心3011轉動設置在軸體303上,可繞第一轉軸轉動,另一端轉動設置在第一殼體10固定座101的固定架1011的上端上,第二轉動桿302 —端通過第ニ軸心3021轉動設置在軸體303上,可繞第二轉軸轉動,另一端轉動設置在第二殼體20固定座201的固定架2011的上端上,其中,第一軸心3011和第二軸心3021對稱設置,使第一轉動桿301與第二轉動桿302相對軸體303對稱設置,且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所在直線與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20所在平面平行。所述鉸接桿30還包括第一支撐桿304和第二支撐桿305,所述第一支撐桿304的一端轉動設置在第一轉動桿301上,另一端通過一軌道桿3041滑動地設置在第一殼體10固定座101的軌道槽1012內,所述第二支撐桿305的一端轉動設置在第二轉動桿302上,另一端通過一軌道桿3051滑動地設置在第二殼體20固定座201的軌道槽2012內。在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相對或相向運動時(受到外力的按壓作用或拉伸作用),第一轉動桿301 —端繞第一軸心3011所在第一轉軸轉動,另一端繞固定座101的固定架1011的上端轉動,第二轉動桿302 —端繞第二軸心3021所在第二轉軸轉動,另一端繞固定座201的固定架2011的上端轉動,第一支撐桿304 —端相對第一轉動桿301轉動,另一端沿著軌道槽1012滑動,用于支撐第一轉動桿301的轉動,第二支撐桿305 —端相對第二轉動桿302轉動,另一端沿著軌道槽2012滑動,用于支撐第二轉動桿302的轉動,從而使得鉸接桿30彎折壓縮或伸直,使得第一殼體10與第二殼體20緊密接觸成如圖I所示的收折狀態或如圖2所示的分離狀態。 所述鉸接桿30還包括第三轉動桿306和第四轉動桿307,所述第三轉動桿306 —端通過第三軸心3061轉動設置在軸體303上,可繞第三轉軸轉動,另一端轉動設置在第一殼體10固定座101的固定架1011的下端上,所述第四轉動桿307 —端通過第四軸心3071轉動設置在軸體303上,可繞第四轉軸轉動,另一端轉動設置在第二殼體20固定座201的固定架2011的下端上。所述第三軸心3061與第四軸心3071對稱設置,所述第一轉軸與第三轉軸平行,第一轉動桿301與第三轉動桿306平行,第二轉軸與第四轉軸平行,第二轉動桿302與第四轉動桿307平行。從而,在第一轉動桿30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折疊式移動電源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殼體、第二殼體、鉸接桿、第一支架、第二支架、鋰離子電子及電池保護電路,所述鉸接桿分別與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鉸接,使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可相對或相向運動,且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相對運動貼合后收容所述鉸接桿,所述第一支架通過第一滑桿可滑動地連接至第一殼體,并可從與第一殼體靠近的收起狀態滑動至遠離第一殼體的支撐狀態,所述第二支架通過第二滑桿可滑動地連接至第二殼體,并可從與第二殼體靠近的收起狀態滑動至遠離第二殼體的支撐狀態,所述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相對或相向運動的方向與所述第一支架相對第一殼體滑動的方向垂直,且與所述第二支架相對第二殼體滑動的方向垂直,其中,所述鋰離子電子及電池保護電路設置在第一殼體或第二殼體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興銀,
申請(專利權)人:楊興銀,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