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屬于制衣設備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技術中衣物裁剪機裁剪的質量差、排屑效果不好等技術問題。本衣物裁剪機的壓腳包括一個金屬片狀的本體,本體后端卷曲形成能夠固定在裁剪機的機體上的固定部,本體的前端開叉形成兩根壓指,兩根壓指內側之間形成一個叉口,該叉口為前端大后端小的喇叭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裁剪質量佳、排屑效果好等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制衣設 備
,涉及一種衣物裁剪機,特別是一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
技術介紹
裁剪機適用于各種棉、毛、麻織物及皮革等成批裁剪。砂帶式自動磨刀,裁剪能力強,功率大。目前服裝行業使用的大多數自動磨刀裁剪機,其機頭安裝在刀軌的立柱頂端,立柱的下端與底座螺紋聯接,重心較高,鋁質底座的內螺紋容易滑絲脫扣,因此立柱容易發生傾斜;在裁剪布料過程中,布料與底座的長時間摩擦容易使立柱周圍的底座表面變得粗糙或形成凹面,影響布料在底座上流暢滑動,導致布料裁剪質量下降。一些廠家為了提高剪裁質量,在其他地方也做了一些設計,比如在裁剪機上設計了一種壓腳,其形狀和結構大致如專利(CN2616558Y)所公開的一種同步式工業衣車壓腳,在壓腳后側底部的壓腳頭槽內裝配一送布齒輪,該齒輪齒距與送布牙吻合,并在左右壓腳頂部分別安裝彈簧,使左右壓腳能自動上下調節。這些形狀的壓腳雖然也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缺陷,壓腳前部的開口角度小,導致摩擦力大,裁剪的時候排屑效果不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結構的改進降低裁剪時面料的振動和移動,提高裁剪的質量。本技術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本壓腳包括一個金屬片狀的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體后端卷曲形成能夠固定在裁剪機的機體上的固定部,所述的本體的前端開叉形成兩根壓指,兩根壓指內側之間形成一個叉口,所述的叉口為前端大后端小的喇叭口。本裝置的工作原理如下當裁剪機裁剪衣物時,壓腳的兩根壓指下端面抵靠在衣物上,本體中部的一部分也抵靠在衣物上,本壓腳將叉口設計成前端大后端小的喇叭口,使裁剪產生的衣屑脫離衣物能夠增加相對移動速度,能夠使衣屑更容易的上翻至本體的上端面從而方便排出。在上述的一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中,所述的固定部呈條狀,兩根壓指外側面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的固定部的寬度。將兩根壓指的總寬度設計成大于固定部的寬度,能夠在不影響和機體固定的前提下盡量的增大壓指和衣物的承載面積,避免裁剪運動時所產生對衣物面料的吸引、振動及浮力,增強裁剪的質量和效率。在上述的一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中,所述的壓指前部翹曲且該壓指前部和所述的固定部位于本體的同一側,所述的壓指前部和壓指后部之間具有一個圓形過渡面。將壓指前端設計成向上的翹曲,能夠在裁剪的過程中更容易前進,同時也進一步方便排屑。在上述的一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中,所述的本體中部還開設有一個排屑孔,所述的排屑孔的前端和所述的叉口的后端相連通,所述的排屑孔的中心位于所述的叉口的中軸線上,所述的排屑孔的寬度大于叉口的寬度。增加一個排屑孔后,能夠進一步提高排屑的能力,使衣屑在上翻至本體上端面后能夠通過排屑孔移動至壓腳的后部。在上述的一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中,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壓指前部下端面和所述的圓形過渡面的切面之間的夾角為5° -20°。在這個角度區間內,壓腳和衣物之間的移動更容易,排屑效果更好。在上述的一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中,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叉口的兩側母線夾角為8。-15°。在這個角度區間內,叉口的排屑效果最好。 在上述的一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中,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壓指的前端至固定部后端的總長為120mm-160mm,兩根壓指的外側面之間的距離為25mm-80mm。在這個距離區間內,壓指的承載面積最大且不影響在機體上的安裝,能夠最有效的提聞裁到質量。在上述的一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中,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固定部上用于和機體相連的固定面至壓指前端面的距離為50mm-70mm。在這個距離區間內,壓腳不影響和機體的安裝。在上述的一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中,所述的固定部開設有若干能夠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的機體上的安裝孔。在上述的一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中,所述的本體通過沖壓彎曲形成所述的固定部,所述的本體通過沖裁形成所述的叉口。通過沖壓和沖裁形成固定部和叉口,能夠提高壓腳的加工效率。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如下I、本壓腳將叉口設計成前端大后端小的喇叭口,使裁剪產生的衣屑脫離衣物能夠增加相對移動速度,能夠使衣屑更容易的上翻至本體的上端面從而方便排出。2、本壓腳將兩根壓指的總寬度設計成大于固定部的寬度,能夠在不影響和機體固定的前提下盡量的增大壓指和衣物的承載面積,避免裁剪運動時所產生對衣物面料的吸弓丨、振動及浮力,增強裁剪的質量和效率。3、本壓腳將壓指前端設計成向上的翹曲,能夠在裁剪的過程中更容易前進,同時也進一步方便排屑。附圖說明圖I是實施例中本衣物裁剪機壓腳的主視圖。圖2是實施例中本衣物裁剪機壓腳的俯視圖。圖3是實施例中本衣物裁剪機壓腳的右視圖。圖中,I、本體;2、固定部;3、壓指;4、叉口 ;5、排屑孔;6、安裝孔。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是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技術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首先說明的是,角α定義為壓指3前部下端面和圓形過渡面的切面之間的夾角;角β定義為叉口 4的兩側母線夾角;長度L定義為壓指3的前端至固定部2后端的總長;長度A定義為兩根壓指3的外側面之間的距離;長度B定義為固定部2上用于和機體相連的固定面至壓指3前端面的距離。如圖I、圖2所示,本衣物裁剪機的壓腳包括一個金屬片狀的本體1,本體I后端卷曲形成能夠固定在裁剪機的機體上的固定部2,固定部2呈條狀,本體I的前端開叉形成兩根壓指3,壓指3前部翹曲且該壓指3前部和固定部2位于本體I的同一側,壓指3前部和壓指3后部之間具有一個圓形過渡面,兩根壓指3內側之間形成一個叉口 4,叉口 4為前端大后端小的喇叭口,兩根壓指3外側面之間的距離大于固定部2的寬度。如圖2所示,本體I中部還開設有一個排屑孔5,排屑孔5的前端和叉口 4的后端相連通,排屑孔5的中心位于叉口 4的中軸線上,排屑孔5的寬度大于叉口 4的寬度。如圖2、圖3所示,固定部2還開設有若干能夠通過螺栓固定在機體上的安裝孔6,本體I通過沖壓彎曲形成固定部2,本體I通過沖裁形成叉口 4。作為優選方案,本實施例中壓指3前部下端面和圓形過渡面的切面之間的夾角α為5° -20°,叉口 4的兩側母線夾角β為8° -15° ,壓指3的前端至固定部2后端的總長L為120mm-160mm,兩根壓指3 的外側面之間的距離A為25mm-80mm,固定部2上用于和機體相連的固定面至壓指3前端面的距離B為50mm-70mm。本裝置的工作原理如下當裁剪機裁剪衣物時,壓腳的兩根壓指3下端面抵靠在衣物上,本體I中部的一部分也抵靠在衣物上,本壓腳將叉口 4設計成前端大后端小的喇叭口,使裁剪產生的衣屑脫離衣物能夠增加相對移動速度,能夠使衣屑更容易的上翻至本體I的上端面從而方便排出。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技術精神作舉例說明。本技術所屬
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技術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 I、本體;2、固定部;3、壓指;4、叉口 ;5、排屑孔;6、安裝孔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技術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衣物裁剪機的壓腳,本壓腳包括一個金屬片狀的本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體(1)后端卷曲形成能夠固定在裁剪機的機體上的固定部(2),所述的本體(1)的前端開叉形成兩根壓指(3),兩根壓指(3)內側之間形成一個叉口(4),所述的叉口(4)為前端大后端小的喇叭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曹忠泉,
申請(專利權)人:曹忠泉,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