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中華絨螯蟹大規模家系蟹苗土池培育裝置,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驟:首先,選擇一個水體流動性好的土池作為培育用池;其次,用篩絹網片將上述土池分割成若干個不影響水體流動的隔斷;第三,將抱卵母蟹放于籠中,再將裝有母蟹的籠掛在對應的隔斷中,控制水溫和海水鹽度并保持水體流動進行放幼;第四,放幼結束后移走裝有母蟹的籠,進入幼體培育,直至長成大眼幼體;最后,進行水體淡化和最終的夜間燈光誘捕即完成蟹苗的培育。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對孵化池的要求低,但由于幼體生產環境直接與地氣相接,池底微生物凈化能力好,生產環境優良,因此出苗率和成活率均有大幅度提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水產品的培育繁殖裝置,尤其是一種中華絨螯蟹的培育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中華絨螯蟹大規模家系蟹苗土池培育裝置。
技術介紹
中華絨螯蟹是一種深受群眾喜愛的水產品。隨著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僅靠自然繁殖蟹苗已無法滿足養殖需要,因此開展人工蟹苗繁殖是解決蟹苗需求量,降低成本的關鍵,經過多年的探索,人們已掌握了蟹苗的人工育苗技術。現有的中華絨螯蟹家系育苗方式大致可分為單池育苗和網箱育苗兩種,其中單池育苗是指將交配后的抱卵雌蟹分別置于單個土池中,由于所需土池數量多,成本高,且養殖環境均一性差,因此人們普遍采用的是網箱(五面體,頂面為敞開式結構)育苗,網箱育苗是將抱卵母蟹裝于網箱中,放幼和幼體成長均在網箱中進行,由于網箱被懸在水體中不能觸底,網箱內部自凈能力差,投喂飼料會沉在·網底堵塞網孔,進而影響網箱水環境水體質量,影響出苗率和成活率,對此目前除了增加水體含氧量,加速水體流動性外,尚無好的解決方法,這就導致目前每個家系母蟹幼體的出苗率不高,不能大規模生產家系蟹苗,繁殖成本居高不下。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單池及網箱蟹苗繁殖裝置存在存活率、出苗率差,成本高的問題,,設計一種直接在土池中進行蟹苗繁殖的中華絨螯蟹大規模家系蟹苗土池培育裝置。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中華絨螯蟹大規模家系蟹苗土池培育裝置,它包括土池2,其特征是所述的土池2中安裝有若干個篩絹網片1,所述的篩絹網片I將土池2分割成多個用于放幼的隔斷3 ;每個篩絹網片I的上沿高出土池水面至少30厘米并用金屬絲或拉索4拉緊,每個篩絹網片I的下沿連接有石籠5,石籠5埋壓于土池2底部的開槽中,石籠5中裝填有石子6。所述的土池2的面積為600平方米。所述的每個隔斷的尺寸為3米X 10米,每個隔斷3中掛放有I只能防止抱卵母蟹逃逸的網籠。所述的每個篩絹網片的上沿高出水面30厘米以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通過將家系抱卵母蟹所放幼體直接產于用網片隔開的土池中,每個單元的水體均處于流動狀態,池底的微生物具有很好的自凈能力,有利于提高幼體的成活率,可使畝產蟹苗家系20個以上,每個家系蟹苗產量達I公斤以上。本專利技術對孵化池的要求低,但由于幼體生產環境直接與池底相接,池底微生物凈化能力好,生產環境優良,因此出苗率和成活率均有大幅度提高,且養殖水體處于流動狀態,繁育條件均一性好,各家系間環境偏差較小,家系育苗產出效果之間也具有可比性。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隔斷網片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土池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2所示。一種中華絨螯蟹大規模家系蟹苗土池培育裝置,它包括土池2,土池2中設有微孔增氧頭及促進水體流動或換水的水泵等常規設備,所述的土池2中安裝有若干個篩絹網片1,所述的篩絹網片I將土池2分割成多個用于放幼的隔斷3 ;每個篩絹網片I的上沿高出 土池水面至少30厘米(具體實施時一般不少于40厘米)并用金屬絲或拉索4拉緊,每個篩絹網片I的下沿連接有石籠5,石籠5埋壓于土池2底部的開槽中,石籠5中裝填有石子6。具體實施時,所述的土池2的面積以600平方米左右為最佳。每個隔斷的尺寸以3米X 10米一個為佳,每個600平方米的土池可分割成20個隔斷3,每個隔斷3中掛放有I只能防止抱卵母蟹逃逸的網籠。下面結合本技術在蟹苗培育中的使用方法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一種中華絨螯蟹大規模家系蟹苗土池培育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驟首先,選擇一個水體流動性好的土池作為培育用池;其次,用60-80目的篩絹網片I將上述土池2分割成若干個不影響水體流動的隔斷3,如圖2所示,每個篩絹網片的上沿用金屬絲或拉索4拉緊并高出水面30厘米以上(其中最佳高度為40厘米或以上),每個篩絹網片的下沿連接一個石籠5,石籠埋壓于池底的開槽中,石籠中填充有石子6 ;如圖I所示,以600平方米的土池為例可分割成20個3米XlO米的隔斷。第三,在將母蟹放入隔斷進行放幼前15天左右用敵百蟲、茶樹柏、漂白粉分次消毒,去除甲殼動物、魚類和有害微生物,再將抱卵母蟹放于籠中,再將裝有母蟹的籠掛在對應的隔斷中,每個隔斷中掛I只母蟹,控制水溫和海水鹽度并保持水體流動進行放幼,條件允許時應進行微孔增氧以提高孵化率;放幼時間約3天。第四,放幼結束后移走裝有母蟹的籠,進行幼體培育,經過I期蚤狀幼體培育直至V期蚤狀幼體,最后進行大眼幼體培育,直至長成大眼幼體;最后,對大眼幼體進行水體淡化和最終的夜間燈光誘捕即完成蟹苗的培育。詳述如下交配比例雄雌=1:2-3。于每年的11月上旬氣溫低于15度時采集健康、背青色、飽滿度好、腿硬的雌雄蟹,雌雄分開放養于海水池中,每畝放養親蟹300-500斤,用小帶魚等海水魚剪塊投喂強化培育10天以上。根據家系交配表于11月中旬至12月初海水水溫9-11度時將每個家系已標記的雌雄蟹放入單獨的蟹籠中交配,水溫穩定時經過三天交配即可完成,交配后雌蟹腹甲和頭胸甲貼合不緊,與交配前的貼合非常緊密差異很大,雌蟹交配孔周邊有白色物質,應為精莢,交配完成后5-6小時雌蟹排卵,1-2天內雌蟹基本排卵完成,個別雌蟹不產卵。將抱卵的雌蟹集中培育,每畝密度在500斤母蟹左右,海水鹽度在15-20%。,用小帶魚等新鮮海水雜魚剪塊投喂,最好微孔增氧。到翌年3月20日左右用塑料布覆蓋水泥池或小土池,將抱卵雌蟹放入提溫,放養密度大約為20只/平米,使水溫比露天池高2-3度。經20天左右的提溫,可以明顯促使同批母蟹卵發育的同步性,有利于批量放幼。至4月10日左右,將母蟹掛籠放入圖2所示的單個蟹苗培育土池隔斷中放幼。放幼前15天池水用敵百蟲、茶樹柏、漂白粉分次消毒,去除甲殼動物、魚類和有害微生物。蚤I、蚤2都以浮游植物為食,蚤3以后以輪蟲為食。大眼幼體從完成蛻殼到淡化結束需7天時間,大眼幼體苗齡3-4天時開始淡化,在原隔斷中淡化需3天左右時間,期間需不斷喂食和換水。本技術未涉及部分均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權利要求1.一種中華絨螯蟹大規模家系蟹苗土池培育裝置,它包括土池(2),其特征是所述的土池(2)中安裝有若干個篩絹網片(1),所述的篩絹網片(I)將土池(2)分割成多個用于放幼的隔斷(3);每個篩絹網片(I)的上沿高出土池(2)水面至少30厘米并用金屬絲或拉索(4)拉緊,每個篩絹網片(I)的下沿連接有石籠(5),石籠(5)埋壓于土池(2)底部的開槽中,石籠(5)中裝填有石子(6)。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土池(2)的面積為600平方米。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每個隔斷的尺寸為3米XlO米,每個隔斷(3)中掛放有I只能防止家系抱卵母蟹逃逸的網籠。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每個篩絹網片的上沿高出水面30厘米以上。專利摘要一種中華絨螯蟹大規模家系蟹苗土池培育裝置,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驟首先,選擇一個水體流動性好的土池作為培育用池;其次,用篩絹網片將上述土池分割成若干個不影響水體流動的隔斷;第三,將抱卵母蟹放于籠中,再將裝有母蟹的籠掛在對應的隔斷中,控制水溫和海水鹽度并保持水體流動進行放幼;第四,放幼結束后移走裝有母蟹的籠,進入幼體培育,直至長成大眼幼體;最后,進行水體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中華絨螯蟹大規模家系蟹苗土池培育裝置,它包括土池(2),其特征是所述的土池(2)中安裝有若干個篩絹網片(1),所述的篩絹網片(1)將土池(2)分割成多個用于放幼的隔斷(3);每個篩絹網片(1)的上沿高出土池(2)水面至少30厘米并用金屬絲或拉索(4)拉緊,每個篩絹網片(1)的下沿連接有石籠(5),石籠(5)埋壓于土池(2)底部的開槽中,石籠(5)中裝填有石子(6)。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志強,葛家春,趙沐子,丁淑燕,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