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農用播種打孔裝置,包括:機架,機架上設置有具有安裝槽的安裝部件;轉動部件上可轉動地設置有轉軸,轉軸設置于安裝槽中;打孔輪組,打孔輪組包括不少于兩個的直徑相同并同軸設置的外圓輪體,各個外圓輪體上均設置有打孔釘組,打孔釘組包括兩個沿轉軸的軸向間隔設置的打孔釘。外圓輪體上設置打孔釘組,打孔釘組上包括不少于兩個打孔釘,如此設置的目的在于:能夠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打孔作業時,同時打出不少于兩個的相鄰近的孔洞,用于盛放種子和肥料。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農用播種打孔裝置,通過打孔釘組進行播種打孔作業,能夠提高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工作效率,降低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浸入農用設備
,更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一種農用播種打孔裝置。
技術介紹
花生等農作物在我國北方地區廣泛種植,目前,花生的播種打孔作業主要是人工完成,依靠打孔工具手工操作完成打孔。在打孔過程中,作業人員蹲在地上,手持打孔工具(圓錐打孔器)在田間作業,如此造成打孔成為農業種植中最勞累和最影響工作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手工完成打孔作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打孔工作量大、效率低,并且打孔孔眼由于 采用手工完成,將會導致孔眼大小不一、排列不均,最終造成花生幼苗整齊度較差的問題。尤其是在播種打孔過程中,由于還需要在種子孔眼(用于放置種子的孔眼)還需要再打一個用于放置肥料的孔眼,如此還會增加一倍的打孔工作量,其工作強度具有較大程度地增加,并且還降低了播種作業中打孔的工作效率。綜上所述,如何降低農業種植中播種打孔的作業強度,成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農用播種打孔裝置,該裝置通過其結構設計,能夠實現降低農業種植中播種打孔作業強度的目的。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農用播種打孔裝置,用于農作物種植時的打壓操作,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置有具有安裝槽的安裝部件;所述轉動部件上可轉動地設置有轉軸,所述轉軸設置于所述安裝槽中;打孔輪組,所述打孔輪組包括不少于兩個的直徑相同并同軸設置的外圓輪體,各個所述外圓輪體上均設置有打孔釘組,所述打孔釘組包括兩個沿所述轉軸的軸向間隔設置的打孔釘。優選地,所述打孔釘組包括兩個所述打孔釘,兩個所述打孔釘均為錐體結構,其中一個所述打孔釘的體積小于另一個所述打孔釘的體積。優選地,所述打孔釘組不少于兩組,全部的所述打孔釘組等間隔設置。優選地,所述打孔輪為兩個,兩個所述打孔輪之間具有間隔地設置于所述轉軸上。優選地,所述打孔輪包括軸套、外圓輪和輪輻,所述外圓輪通過所述輪輻與所述軸套連接,所述軸套套設于所述轉軸上,所述打孔釘設置于所述外圓輪上。優選地,本技術還包括安裝銷軸,所述轉軸上開設有第一安裝孔,所述軸套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一安裝孔相通透的第二安裝孔,所述安裝銷軸穿過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將所述轉軸和所述軸套固定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安裝孔不少于兩個,并等間隔排列設置。優選地,本技術還包括用于支撐所述機架的支撐柱,所述支撐柱設置于所述打孔輪的后側。優選地,所述機架上還設有用于操作人員把持的手把,所述手把設置于所述支撐柱的后側。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農用播種打孔裝置,用于農作物種植時的打孔操作,包括機架,機架上設置有具有安裝槽的安裝部件;轉動部件上可轉動地設置有轉軸,轉軸設置于安裝槽中;打孔輪組,打孔輪組包括不少于兩個的直徑相同并同軸設置的外圓輪體,各個外圓輪體上均設置有打孔釘組,打孔釘組包括兩個沿轉軸的軸向間隔設置的打孔釘。外圓輪體上設置打孔釘組,打孔釘組上包括不少于兩個打孔釘,如此設置的目的在于能夠在本技術的打孔作業時,同時打出不少于兩個的相鄰近的孔洞,用于盛放種子和肥料。該結構設計能夠避免肥料直接放入種子的孔洞中而造成肥料用料過量的情況出現,同時孔洞間距較小,還能夠保證肥料被種子有效地吸收。轉軸上套設有打孔輪組,打孔輪組能夠隨轉軸轉動,打孔輪組上設置有打孔釘組。本技術的運作過程為打孔輪組與土壤接觸,推動機架,外圓輪體轉動;由于外圓輪體上設置有打孔釘組,打孔釘組在于土壤接觸后,由于機架等重力施加于打孔釘上,能夠使得打孔釘插入到土壤中;然后,機架向前移動,打孔輪繼續轉動,使得插入到土壤中的打孔釘隨著打孔輪的轉動脫離土壤,從而實現打孔作業。本技術提供的農用播種打孔裝置,打孔輪組為實現打孔作業的主要部件,打孔輪組包括不少于兩個的直徑相同并同軸設置的外圓輪體,在外圓輪體上設置打孔釘組,通過打孔釘組進行播種打孔作業,能夠提高本技術的工作效率,降低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技術一種實施例中農用播種打孔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實施例中打孔輪組的截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一種實施例中轉軸安裝有打孔輪組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提供的農用播種打孔裝置工作狀態下的示意圖;圖I至圖3中部件名稱與附圖標記的對應關系為機架I ;轉軸2 ;打孔輪組3 ;外圓輪體31 ;打孔釘4 ;支撐柱5 ;手把6。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核心為提供一種農用播種打孔裝置,該裝置通過其結構設計,能夠實現降低農業種植中播種打孔作業強度的目的。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I至圖3,其中,圖I為本技術一種實施例中農用播種打孔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實施例中打孔輪組的截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一種實施例中轉軸安裝有打孔輪組的結構示意圖。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農用播種打孔裝置,用于農作物種植時的打孔操作,包括機架1,機架I上設置有具有安裝槽的安裝部件;轉動部件上可轉動地設置有轉軸2,轉軸2設置于安裝槽中;打孔輪組3,打孔輪組3包括不少于兩個的直徑相同并同軸設置的外圓輪體31,各個外圓輪體31上均設置有打孔釘4組,打孔釘4組包括兩個沿轉軸2的軸向間隔設置的打孔釘4。在上述結構中,機架I是用于安裝其它組件的部件,為了提高農用播種打孔裝置的結構強度以保證其能夠進行高負荷的打孔作業,優選地,機架I采用金屬材料制成,例如采用鋼材料,通過焊接或者鉚接等工藝進行連接。機架I上設置有安裝部件,安裝部件用于轉軸可轉動地連接,因此,安裝部件上設置有安裝槽,轉軸安裝于安裝槽中,從而能夠實現其轉動。本技術提供的農用播種打孔裝置,打孔輪組3為實現打孔作業的主要部件,打孔輪組3包括不少于兩個的直徑相同并同軸設置的外圓輪體31,通過在外圓輪體31上設置打孔釘4組,通過打孔釘4組進行播種打孔作業,能夠提高本技術的工作效率,降低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外圓輪體31上設置打孔釘4組,打孔釘4組上包括不少于兩個打孔釘4,如此設置的目的在于能夠在本技術的打孔作業時,同時打出不少于兩個的相鄰近的孔洞,用于盛放種子和肥料。該結構設計能夠避免肥料直接放入種子的孔洞中而造成肥料用料過量的情況出現,同時孔洞間距較小,還能夠保證肥料被種子有效地吸收。請參考圖4,圖4為本技術提供的農用播種打孔裝置工作狀態下的示意圖。轉軸2上套設有打孔輪組3,打孔輪組3能夠隨轉軸2,打孔輪組3上設置有打孔釘4組。本技術的運作過程為打孔輪組3與土壤接觸,推動機架1,外圓輪體31轉動;由于外圓輪體31上設置有打孔釘4組,打孔釘4組在于土壤接觸后,由于機架I等重力施加于打孔釘4上,能夠使得打孔釘4插入到土壤中;然后,機架I向前移動,打孔輪繼續轉動,使得插入到土壤中的打孔釘4隨著打孔輪的轉動脫離土壤,從而實現打孔作業。打孔釘4沿著打孔輪組3的外緣分布,根據不同的播種要求,設置打孔釘4在打孔輪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農用播種打孔裝置,用于農作物種植時的打壓操作,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1),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具有安裝槽的安裝部件;所述轉動部件上可轉動地設置有轉軸(2),所述轉軸(2)設置于所述安裝槽中;打孔輪組(3),所述打孔輪組(3)包括不少于兩個的直徑相同并同軸設置的外圓輪體(31),各個所述外圓輪體(31)上均設置有打孔釘(4)組,所述打孔釘(4)組包括兩個沿所述轉軸(2)的軸向間隔設置的打孔釘(4)。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傳慶,楊密平,劉金玲,趙冠夫,范夕榮,倪友來,周艷麗,
申請(專利權)人: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