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混合器包括混合板(14),該混合板(14)包括第一流路形成部與第二流路形成部。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中,形成有第一流體所流經的第一流路,在第二流路形成部中,形成有第二流體所流經的第二流路。在第一流路形成部與第二流路形成部之間,設置有使第一流體及第二流體匯流的匯合流路。第一流路的出口與第二流路的出口隔著匯合流路而相向。面向匯合流路的中心軸的第一流路的出口的位置包含于面向中心軸的第二流路的出口的位置,或與該第二流路的出口的位置相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微混合器(micro?mixer)。
技術介紹
為了對至少兩種以上的流體進行混合,已提出了各種靜態混合器。靜態混合器使用在利用化學反應或結晶化(crystallization)等的微粒子制造過程中。在所述各種靜態混合器中,將混合的流體供給至微流路內的微混合器已受到關注。微混合器包括流路寬度為10μm至1000μm左右的微流路。在微混合器中,至少兩種以上的流體通過微流路而被分割為微小流體之后混合。在微混合器內,流體被分割為微小流體,流體的擴散距離縮短。借此,流體的混合速度加快。因此,與以往的靜態混合器相比較,可在更短的時間內,有效率地對流體進行混合。作為微混合器的構造,例如包括Y字形的流路的混合器已為人所知。在此種混合器中,使第一流體流動的流路與使第二流體流動的流路是以形成銳角即Y字的方式而交叉,從而形成一條匯合流路。分別供給至各流路的流體在流路的交叉部,以層流的狀態而匯流。然后,各流體相互擴散地混合。專利文獻1揭示了一種層疊型微混合器。該文獻所揭示的層疊型微混合器包括如下的兩種板,一種板形成有作為混合對象的反應物A所流經的微細通道(channel),另一種板形成有反應物B所流經的微細通道。從板的上表面觀察,各微細通道是以形成銳角的方式而交叉。各流體在混合室/反應室的入口匯流。如上所述,在將流路配置為Y字形的混合器、或將微細通道配置為銳角的混合器中,各流體以層流的狀態而混合。因此,所述各種混合器適合于對低粘度流體進行混合。然而,當使高粘度流體彼此混合,或使粘度差大的流體彼此混合時,流體的接觸面積或流體內的剪力(shearing?force)減少,混合效率有可能會下降。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表平9-512742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效率良好地對高粘度流體或不同粘度的流體進行混合的微混合器及流體混合構造體。解決課題的手段為了實現所述目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形式,提供一種用以對兩種以上的流體進行混合的微混合器。微混合器包括混合板,該混合板包括第一流路形成部與第二流路形成部。在第一流路形成部中,形成有第一流體所流經的第一流路,在第二流路形成部中,形成有第二流體所流經的第二流路。在第一流路形成部與第二流路形成部之間,設置有使第一流體及第二流體匯流的匯合流路。第一流路的出口與第二流路的出口隔著匯合流路而相向,面向匯合流路的中心軸的第一流路的出口的位置包含于面向中心軸的第二流路的出口的位置,或與該第二流路的出口的位置相同。根據所述構成,從第一流路送出的第一流體的流動方向是與從第二流路送出的第二流體的流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且相對于匯合流路的軸線而對稱。因此,各流體在匯合流路中,從正面發生碰撞。借此,各流體的接觸面積增大,在碰撞位置附近產生剪力。借此,可效率良好地對高粘度流體或不同粘度的流體進行混合。在所述微混合器中,第一流路的出口的剖面中心軸優選與第二流路的出口的剖面中心軸相同。根據所述構成,由于從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的各出口送出的流體彼此從正面發生碰撞,因此,可效率良好地對高粘度流體或不同粘度的流體進行混合。在所述微混合器中,第一流路的出口面優選與第二流路的出口面呈平行。根據所述構成,來自第一流路的第一流體的流動方向與來自第二流路的第二流體的流動方向呈平行,且方向相反。因此,各流體的接觸面積增大,可效率良好地對高粘度流體或不同粘度的流體進行混合。在所述微混合器中,優選第一流路的出口為多個出口中的一個出口,第二流路的出口為多個出口中的一個出口,第一流路的出口與第二流路的出口以一對一的關系而相向。根據所述構成,可將各流體分別分割為多個微小流體,進而使經分割的微小流體以一對一的關系發生碰撞。因此,各流體的接觸面積增大,混合速度加快。在所述微混合器中,優選匯合流路形成為長條狀,在形成匯合流路的一對相向的側面中的一個側面上,多個第一流路的出口沿著匯合流路的長度方向排列,在另一個側面上,多個第二流路的出口沿著匯合流路的長度方向排列。根據所述構成,不將流路的出口之間的距離予以變更,對匯合流路的長度進行調節或使流路的數量增加,借此,微混合器的處理量提高。因此,可使處理量提高,而不會使流體的碰撞效果減小。在所述微混合器中,優選還包括層疊于混合板的溫度調節板,溫度調節板包括:第一媒體所流經的第一媒體流路、第二媒體所流經的第二媒體流路、以及設置在第一媒體流路及第二媒體流路之間的隔熱部,在混合板及溫度調節板層疊的狀態下,第一流路形成部與第一媒體流路以在層疊方向上相對應的方式配置,第二流路形成部與第二媒體流路以在層疊方向上相對應的方式配置。根據所述構成,第一媒體可僅作用于第一流體,第二媒體可僅作用于第二流體。另外,通過第一媒體流路形成部及第二媒體流路形成部之間的隔熱部,第一媒體與第二媒體之間的熱傳導受到抑制,因此,可精度良好地對溫度進行調節。在所述微混合器中,優選在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中,出口的剖面積小于入口的剖面積。根據所述構成,使從匯合流路送出的流體的流速加快,借此,各流體的混合效率進一步提高。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微混合器的概略圖。圖2是層疊體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混合板的立體圖。圖4是混合板的平面圖。圖5是調溫板的立體圖。圖6是層疊體的立體圖。圖7是其他例子的混合板的立體圖。圖8是其他例子的混合板的立體圖。圖9是其他例子的混合板的平面圖。圖10是其他例子的混合板的平面圖。圖11是其他例子的混合板的平面圖。圖12是其他例子的混合板的平面圖。圖13是其他例子的混合板的平面圖。圖14是其他例子的混合板的平面圖。圖15是其他例子的調溫板的平面圖。圖16是其他例子的混合板的平面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根據圖1~圖6,對將本專利技術的微混合器予以具體化而成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微混合器1包括中空狀的外殼(case)C。層疊體11固定在外殼C內,該層疊體11形成有各種微細流路。層疊體11包括如下的流路,作為混合對象物或反應對象物的第一流體F1及第二流體F2、與第一熱媒H1(第一媒體)及第二熱媒H2(第二媒體)在所述流路中流動。第一熱媒H1及第二熱媒H2分別與流體F1、F2進行熱交換。在外殼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6.28 JP 2010-1462321.一種微混合器,用以對兩種以上的流體進行混合,所述微混合器包括
混合板,該混合板包括第一流路形成部與第二流路形成部,在所述第一流路
形成部中,形成有第一流體所流經的第一流路,在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中,
形成有第二流體所流經的第二流路,所述微混合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與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之間,設置有使所述第一
流體及所述第二流體匯流的匯合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的出口與所述第二流路
的出口隔著所述匯合流路而相向,面向所述匯合流路的中心軸的所述第一流
路的出口的位置包含于面向所述中心軸的所述第二流路的出口的位置,或與
所述第二流路的出口的位置相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混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的出口的剖面中心軸與所述第二流路的出口的剖面中心軸
相同。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混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的出口面與所述第二流路的出口面呈平行。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微混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的出口為多個出...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石山文彥,飛澤猛,龜井清雄,
申請(專利權)人:DIC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