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適用于配電網自動化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配電網終端的智能仿真方法及系統,方法包括:預先根據增加了饋線容器類型的IEC61970標準CIM模型格式導出主站建模的模型;導入并解析所導出的CIM模型格式數據,創建設備數據對象;建立實時數據集合;接收用戶所指定的模擬電網運行方式;建立電網拓撲連接關系,分析出一次設備、一次設備的信息點同配電終端的配置信息之間的對應關系及遙控點的配置信息,以進行遙信及遙測分組;根據配電終端的配置信息和初始信息對配電網絡進行帶電分析。根據帶電分析結果生成相應的數據,提供給主站。本發明專利技術為測試、驗證主站饋線自動化功能的正確性和適應性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配電網自動化
,尤其涉及一種配電網終端的智能仿真方法及系統。
技術介紹
隨著國家對配電網信息化過程的投入不斷增加,配電自動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由于通信技術的發展,配網通信條件逐步改善,目前從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出臺的配電自動化技術導則來看,采用主站方式實現饋線自動化的方案受到推薦。主站方式實現饋線自動化的基礎是配電終端能將采集的遙信、遙測數據通過通信網絡上送給主站,主站能夠通過通信網絡對配電終端下發控制指令,從而對饋線分段開關進行分合控制,實現故障隔離、供電恢復、負荷轉供等功能,達到提高配電網供電可靠性的要求。主站饋線自動化功能是通過從SCADA服務器獲取各配電終端上送的故障信息。然后根據配電網的拓撲結構進行搜索,判斷出故障位置,從而確定隔離故障的分界開關集合;完成故障隔離后,根據配電網網架的拓撲結構、容量和負荷情況確定最優的供電恢復方案,方案執行后完成供電恢復。為了測試、驗證主站饋線自動化功能的正確性和適應性,需要實際數據作為支撐。如果有實際線路是最好不過的了,但實際上很難有這樣的條件;同時饋線自動化需要適應各種不同的網架結構,如果用實際線路的話,就需要安排很多實際的現場進行驗證測試,這顯然很不現實。綜上所述,現有技術缺少一種測試、驗證主站饋線自動化功能的正確性和適應性的有效方法。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配電網終端的智能仿真方法,旨在解決現有技術缺少一種測試、驗證主站饋線自動化功能的正確性和適應性的有效方法的問題。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配電網終端的智能仿真方法,包括:預先根據增加了饋線容器類型的IEC61970標準CIM模型格式導出主站建模的模型;導入并解析所導出的CIM模型格式數據,創建設備數據對象;根據創建的設備數據對象,建立實時數據集合;接收用戶所指定的模擬電網運行方式;按照所指定的模擬電網運行方式,建立電網拓撲連接關系,分析出一次設備、一次設備的信息點同配電終端的配置信息之間的對應關系及遙控點的配置信息,以進行遙信及遙測分組;根據配電終端的配置信息和初始信息對配電網絡進行帶電分析。根據帶電分析結果生成相應的數據,提供給主站。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配電網終端的智能仿真系統,包括:導出單元,用于預先根據增加了饋線容器類型的IEC61970標準CIM模型格式導出主站建模的模型;導入單元,用于導入并解析所導出的CIM模型格式數據,創建設備數據對象;實時數據集合單元,用于根據創建的設備數據對象,建立實時數據集合;接收單元,用于接收用戶所指定的模擬電網運行方式;第一分析單元,用于按照所指定的模擬電網運行方式,建立電網拓撲連接關系,分析出一次設備、一次設備的信息點同配電終端的配置信息之間的對應關系及遙控點的配置信息,以進行遙信及遙測分組;第二分析單元,用于根據配電終端的配置信息和初始信息對配電網絡進行帶電分析;提供單元,用于根據帶電分析結果生成相應的數據,提供給主站。本專利技術實施例與現有技術相比,有益效果在于:通過使用與主站相同的模型,接收用戶所指定的模擬電網運行方式自動生成相應的數據并往主站,從而達到不用搭建實際線路、不用部署實際配電終端就可以測試、調試主站功能,為測試、驗證主站饋線自動化功能的正確性和適應性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配電網終端的智能仿真方法的流程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功能模塊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配電網終端的智能仿真系統的結構框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配電網終端的智能仿真系統的應用場景示例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通過使用與主站相同的模型,接收用戶所指定的模擬電網運行方式自動生成相應的數據并往主站,從而達到不用搭建實際線路、不用部署實際配電終端就可以測試、調試主站功能,為測試、驗證主站饋線自動化功能的正確性和適應性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請參閱圖1和圖2,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配電網終端的智能仿真方法,包括:步驟S101,預先根據增加了饋線容器類型的IEC61970標準CIM模型格式導出主站建模的模型。通過上述步驟,可達到使用同主站相同的電網一次設備模型和二次設備模型的目的。在本步驟中,根據增加了饋線(Feeder)容器類型的IEC61970標準導出的主站建模的模型包括配電網的拓撲連接關系以及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之間的關聯關系。本步驟中所使用的IEC61970標準是增加了饋線(Feeder)容器類型的擴展標準,可方便潮流計算按照支路進行,簡化潮流計算過程,提高計算速度;同時方便按照饋線為單位確定供電恢復方案、負荷轉供方案;還方便以饋線為單位進行拓撲搜索。建模時配電終端就按照保護裝置的類型進行配置。步驟S102,導入并解析所導出的CIM模型格式數據,創建設備數據對象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步驟S102還包括以下步驟:驗證所解析的數據的正確性。在本步驟中,可通過一個CIM模型導入模塊201來完成本步驟的上述功能。CIM模型導入模塊201,可對XML文件進行加載、然后進行XML語法分析、IEC-61970檢查、再提取設備對象和設備端點(Terminal)、連接點(ConnectivityNode)等,最后送往步驟S103中的實時數據集合模塊202。其中,設備數據對象可以包括一次設備數據對象和二次設備數據對象。步驟S103,根據創建的設備數據對象,建立實時數據集合。在本步驟中,可通過一個實時數據集合模塊202來完成本步驟的上述功能,實時數據集合模塊202相當于電網一次和二次模型對象的容器,維護電網運行數據。該容器還維護設備端點(Terminal)和連接點(ConnectivityNode)等設備之間連接關系信息。實時數據集合模塊202對外提供設備對象、數據分組、數據點、設備端點、連接點、拓撲操作等的訪問接口。實時數據集合模塊202其實就是實際電網設備運行狀態的一個“鏡像”。實時數據集合模塊202,可對CIM模型導入模塊201提供的數據,對外提供對象管理結合、數據分組集合、數據點集合、拓撲連接點集合及拓撲邏輯信息,并提供相應的對象訪問接口、數據分組訪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配電網終端的智能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預先根據增加了饋線容器類型的IEC61970標準CIM模型格式導出主站建模的模型;導入并解析所導出的CIM模型格式數據,創建設備數據對象;根據創建的設備數據對象,建立實時數據集合;接收用戶所指定的模擬電網運行方式;按照所指定的模擬電網運行方式,建立電網拓撲連接關系,分析出一次設備、一次設備的信息點同配電終端的配置信息之間的對應關系及遙控點的配置信息,以進行遙信及遙測分組;根據配電終端的配置信息和初始信息對配電網絡進行帶電分析;根據帶電分析結果生成相應的數據,提供給主站。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配電網終端的智能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預先根據增加了饋線容器類型的IEC61970標準CIM模型格式導出主站建模的模型;
導入并解析所導出的CIM模型格式數據,創建設備數據對象;
根據創建的設備數據對象,建立實時數據集合;
接收用戶所指定的模擬電網運行方式;
按照所指定的模擬電網運行方式,建立電網拓撲連接關系,分析出一次設備、一次設備的信息點同配電終端的配置信息之間的對應關系及遙控點的配置信息,以進行遙信及遙測分組;
根據配電終端的配置信息和初始信息對配電網絡進行帶電分析;
根據帶電分析結果生成相應的數據,提供給主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導出的主站建模的模型包括配電網的拓撲連接關系以及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之間的關聯關系。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設備數據對象包括一次設備數據對象和二次設備數據對象。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用戶所指定的模擬電網運行方式的步驟之前還包括:
展示電網網架接線圖、當前的模擬電網運行方式和狀態,并向用戶提供改變模擬電網運行方式的接口。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設備包括饋線出線開關、分段開關、聯絡開關和線路。
6.一種配電網終端的智能仿真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夙,何霄鵬,夏侯康,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金宏威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