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鏡頭模組,其包括一鏡筒及容置在所述鏡筒中的多個透鏡、多個遮光元件及一濾光片。每個遮光元件夾設在每兩個相鄰的透鏡之間。每個透鏡均包括一光學部及一環繞并連接該光學部的非光學部。所述光學部用于對光線進行光學成像。所述非光學部用于放置、支撐相應的光學部。所述濾光片設置在最靠近所述鏡頭模組的像側端。最靠近所述濾光片的遮光元件沿所述鏡頭模組入光方向上的正投影完全遮蓋住最靠近所述濾光片的透鏡的非光學部。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的鏡頭模組可減少了成像的圖像中的反射光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鏡頭模組,特別涉及一種具有遮光片的鏡頭模組。
技術介紹
鏡頭模組包括一鏡筒及組裝在所述鏡筒中的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及一遮光片。所述遮光片間隔設置在所述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之間,該遮光片用于擋住多余光線,以防止產生雜散光線。然而傳統的遮光片都呈圓環狀,其包括一內側面,且所述內側面通常為內圓柱面。當所述鏡頭模組在暗室環境中使用強光燈作為燈源進行拍攝時,如果所述燈源與鏡頭之間的角度較大時,該強光燈發射出的光線照射到所述遮光片的內側面后,就會投射至所述第二透鏡,從而在成像的圖像中產生嚴重的反射光紋。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減少產生反射光紋的鏡頭模組。一種鏡頭模組,其包括一鏡筒及容置在所述鏡筒中的多個透鏡、多個遮光元件及一濾光片。每個遮光元件夾設在每兩個相鄰的透鏡之間。每個透鏡均包括一光學部及一環繞并連接該光學部的非光學部。所述光學部用于對光線進行光學成像。所述非光學部用于放置、支撐相應的光學部。所述濾光片設置在最靠近所述鏡頭模組的像側端。最靠近所述濾光片的遮光元件沿所述鏡頭模組入光方向上的正投影完全遮蓋住最靠近所述濾光片的透鏡的非光學部。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鏡頭模組中的最靠近所述濾光片的遮光元件沿所述鏡頭模組入光方向上的正投影完全遮蓋住最靠近所述濾光片的透鏡的非光學部,使得最靠近所述鏡頭模組的像側的所述遮光元件將經過濾光片反射至最靠近所述濾光片的透鏡的非光學部的光完全遮擋,不會投射至最靠近所述濾光片的透鏡的光學部。從而減少了成像的圖像中的反射光紋。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提供的鏡頭模組的剖視圖。圖2是傳統的鏡頭模組左側大角度所拍攝的圖像。圖3是傳統的鏡頭模組右側大角度所拍攝的圖像。圖4是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提供的鏡頭模組左側大角度所拍攝的圖像。圖5是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提供的鏡頭模組右側大角度所拍攝的圖像。主要元件符號說明鏡頭模組 I loo鏡筒 — ~ 第一透鏡 20 _第一遮光元件丨30第二透鏡 |40~_第二遮光元件第三透鏡 60濾光片 —70~筒體_H_前蓋_12_進光孔120內側壁_112第一光學部—22~· ¥ —非光學部F 第一物端面 241 第一像端面 第一臺階面 2411 第二臺階面 第二光學部 42 ¥二非光學部 f 第二物端面 441 第二像端面 第三臺階面—MlT 第四臺階面 4412 第三光學部 62 ¥三非光學部 f 第三物端面 641 第三像端面 |6i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鏡頭模組100。該鏡頭模組100包括一鏡筒10、一第一透鏡20、一第一遮光兀件30、一第二透鏡40、一第二遮光兀件50、一第三透鏡60及一濾光片70。所述第一透鏡20、第一遮光兀件30、第二透鏡40、第二遮光兀件50、第三透鏡60及濾光片70從所述鏡頭模組100的物側至像側依次收容于所述鏡筒10內。所述鏡筒10為一端半封閉的筒狀體,該鏡筒10包括一筒體11及一前蓋12。所述前蓋12蓋設在筒體11上。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筒體11與前蓋12 —體成型。所述前蓋12的中心位置處開設有一進光孔120,外部光線通過該進光孔120進入到鏡筒10內。所述筒體11包括一內側壁112,且筒體11的內側壁112為黑色,其可將投射到筒體11的內側壁112的光線吸收,以減少部分因光線照射到筒體11的內側壁112后形成的雜散光對成像品質的影響。所述前蓋12的內表面上設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第一卡合部為凸起122,所述凸起122的數量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進光孔120的兩側。所述第一透鏡20由玻璃或由塑料制成,該第一透鏡20為球面透鏡或為非球面透鏡。所述第一透鏡20包括一第一光學部22及環繞第一光學部22的第一非光學部24。所述第一光學部22即為透鏡中起光學作用的部分,該第一光學部22可應具體需要設置為凹或凸的形狀,從而對光線進行光學成像。該第一非光學部24包圍并連接第一光學部22,主要作用為放置、支撐相應的第一光學部22。所述第一非光學部24包括一第一物端面241及一遠離所述第一物端面241的第一像端面242。所述第一非光學部24的第一物端面241朝向于所述進光孔120。所述第一透鏡20的第一非光學部24的第一像側面242為臺階狀,具有依次鄰接的第一臺階面2411及第二臺階面2412。所述第一臺階面2411靠近所述第一光學部22,而第二臺階面2412遠離所述第一光學部22。所述第一臺階面2411相對第二臺階面2412在像側端呈凹陷狀。所述非光學部22的物端面241上對應所述前蓋12的內表面上的兩個第一卡合部位置設置有兩個第二卡合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卡合部220為一與所述凸起122相匹配的兩個凹槽220。所述凸起122卡制于所述凹槽220內,以使第一透鏡20定位于前蓋12的內表面上。可以理解的是,也可是第一卡合部為凹槽,而第二卡合部為凸起,并不限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遮光元件30為無反射型SOMA (SOMA-NR)遮光片。該第一遮光元件30為一圓環狀,其固設在所述第一透鏡20的第一非光學部24的所述第一臺階面2411上,用于吸收穿過所述第一透鏡20的第一光學部22外圍的雜散光線。所述第二透鏡40由玻璃或由塑料制成,該第二透鏡40為球面透鏡或為非球面透 鏡。所述第二透鏡40包括一第二光學部42及環繞第二光學部42的第二非光學部44。所述第二光學部42即為透鏡中起光學作用的部分,該第二光學部42可應具體需要設置為凹或凸的形狀,從而對光線進行光學成像。該第二非光學部44包圍并連接第二光學部42,主要作用為放置、支撐相應的第二光學部42。所述第二非光學部44包括一第二物端面441及一遠離所述第二物端面441的第二像端面442。所述第二透鏡40的第二非光學部44的第二物側面441為臺階狀,具有一與所述第一透鏡20的第一臺階面2411相匹配的第三臺階面4411及一與所述第一透鏡20的第二臺階面2412相匹配的第四臺階面4412。所述第三臺階面4411靠近所述第二光學部42,而第四臺階面4412遠離所述第二光學部42。所述第三臺階面4411相對第四臺階面4412在物側端呈凸起狀。所述第二透鏡40的第三臺階面4412與第四臺階面4412分別與所述第一透鏡20的第一臺階面2412與第二臺階面2412相卡合。從而實現便于組裝及避免組裝時透鏡之間歪斜的目的。所述第二遮光元件50也為無反射型SOMA (S0MA-NR)遮光片。該第二遮光元件50為一圓環狀,其固設在所述第二透鏡40的第二非光學部44的所述第二像端面442上,用于吸收穿過所述第二透鏡40的第二光學部42外圍的雜散光線。所述第三透鏡60由玻璃或由塑料制成,該第三透鏡60為球面透鏡或為非球面透鏡。所述第三透鏡60包括一第三光學部62及環繞第三光學部62的第三非光學部64。所述第三光學部62即為透鏡中起光學作用的部分,該第三光學部62可應具體需要設置為凹或凸的形狀,從而對光線進行光學成像。該第三非光學部64包圍并連接第三光學部62,主要作用為放置、支撐相應的第三光學部62。所述第三非光學部64包括一第三物端面64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鏡頭模組,其包括一鏡筒及容置在所述鏡筒中的多個透鏡、多個遮光元件及一濾光片,每個遮光元件夾設在每兩個相鄰的透鏡之間,每個透鏡均包括一光學部及一環繞并連接該光學部的非光學部,所述光學部用于對光線進行光學成像,所述非光學部用于放置、支撐相應的光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濾光片設置在最靠近所述鏡頭模組的像側端,最靠近所述濾光片的遮光元件沿所述鏡頭模組入光方向上的正投影完全遮蓋住最靠近所述濾光片的透鏡的非光學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宗瑜,
申請(專利權)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