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包括發生器(3)、冷凝器(1)、吸收器(7)、溶液熱交換器(11)、余熱源熱交換器(12)、溶液泵(10)和余熱水循環泵(13),所述發生器(3)、冷凝器(1)和吸收器(7)分別設置有冷凝器傳熱管(2)、發生器傳熱管(4)和吸收器傳熱管(8),所述裝置還包括有閃蒸室(14),閃蒸室(14)內沒有設置傳熱管,閃蒸室(14)和吸收器(6)在同一腔室內,余熱水循環泵(13)的進出口管道將余熱源熱交換器(12)的系統管道與閃蒸室(14)相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不但回收了來自余熱源熱交換器(12)的余熱,而且獲得了比余熱更高品質的用熱熱水,實現了能量回收并提質的功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屬熱交換器
技術介紹
一般換熱器及系統有水——水熱交換器、空氣——水熱交換器,可通過兩種介質 或流體存在的溫度差進行換熱,以收回熱量,這種換熱器所換熱得到的所需介質溫度都低 于熱源溫度。另一種技術為熱泵技術,通過驅動能量的作用及熱交換,可以獲得比余熱源 更高的介質溫度。熱泵一般有以電為動力的壓縮式熱泵和以熱能為動力的吸收式熱泵。常 用的吸收式熱泵以溴化鋰溶液為吸收劑,以熱能為動力。溴化鋰吸收式熱泵由發生器3、 冷凝器1、蒸發器5、吸收器7、溶液熱交換器11、余熱源熱交換器12、冷劑循環泵9、溶液泵 10、余熱水循環泵13及系統管路組成,其發生器、冷凝器、蒸發器、吸收器又都為單個熱交 換器,各部位都布有傳熱管(冷凝器傳熱管2、發生器傳熱管4、蒸發器傳熱管6、吸收器傳熱 管8),經過傳熱管的作用,使溴化鋰吸收式熱泵的內部循環和外部循環兩個系統的能量進 行交換,達到熱泵熱交換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更優化以往的吸收式熱泵及外部系統,提高余熱熱源的發放溫 差,獲得更多的余熱熱量,同時使系統簡單化,節約運行成本、降低熱泵的體積和制造成本。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包括發生器、冷凝 器、吸收器、溶液熱交換器、余熱源熱交換器、溶液泵和余熱水循環泵,所述發生器、冷凝器 和吸收器分別設置有冷凝器傳熱管、發生器傳熱管和吸收器傳熱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 還包括有閃蒸室,閃蒸室內沒有設置傳熱管,閃蒸室和吸收器在同一腔室內,余熱水循環泵 的進出口管道將余熱源熱交換器的系統管道與閃蒸室相連接。余熱源熱交換器管道內被加 熱的熱水進入閃蒸室閃發。本專利技術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所述冷凝器冷凝成的水接入閃蒸室。所述的余熱源熱交換器管道內的介質為水,水在余熱源熱交換器內獲得熱量升溫 后,直接進入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內閃發降溫,降溫后的水經泵再送往余熱源熱交換 器吸取熱量。閃發出的水蒸汽被溴化鋰溶液吸收,吸收水蒸汽的溴化鋰溶液濃度變稀,吸 收過程產生的熱量被吸收器管內流動的冷卻水帶出,供給用熱場所使用,所獲得的溫度高 于余熱源熱交換器送入的溫度。吸收完的稀溶液進過溶液泵輸送,經溶液熱交換器升溫后 進入發生器,被外部熱源加熱產生水蒸汽,水蒸汽進入冷凝器冷凝成水,凝水再流入閃蒸部 位,補足閃蒸的水量,裝置不斷循環。低品位的熱源得到回收利用,并輸出高品位的熱源供 熱場所利用,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目的。本專利技術的可作制冷循環,在閃蒸室降溫后的水作為冷源供用冷場所使用。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一種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在裝置中去掉了蒸發器換熱管,外部系統熱交換獲得熱量的水,直接在蒸發器內閃蒸,降低溫度后再去吸取熱量。與以往的溴化鋰吸收式 熱泵及外部系統對比,由于去掉了蒸發器傳熱管,因而也消除了傳熱溫差,可以獲取更多的 余熱熱量,在系統運行中蒸發器部位的冷劑水循環泵也被系統中的余熱水循環泵代替,減 少了一臺水泵的運行電耗,使系統更節能。蒸發器去掉了換熱管,只需留一點閃蒸的空間, 機組的體積和制造成本均可大大下降。附圖說明圖1為傳統的溴化鋰吸收式熱泵系統的工作原理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的工作原理圖。圖中附圖標記冷凝器1、冷凝器傳熱管2、發生器3、發生器傳熱管4、蒸發器5、蒸發器傳熱管6、吸收 器7、吸收器傳熱管8、冷劑循環泵9、溶液泵10、溶液熱交換器11、余熱源熱交換器12、余熱 水循環泵13、閃蒸室14。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見圖2,圖2為本專利技術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的工作原理圖。由圖2可以看出, 該裝置由發生器3、冷凝器1、閃蒸室14、吸收器7、溶液熱交換器11、余熱源熱交換器12、溶 液泵10、余熱水循環泵13及系統管道組成。所述發生器3、冷凝器1和吸收器7分別設置 有冷凝器傳熱管2、發生器傳熱管4和吸收器傳熱管8。閃蒸室14和吸收器6在同一腔室 內。該裝置在真空狀態下運行,余熱水循環泵13的進出口管道將余熱源熱交換器12的系 統管道與閃蒸室14相連接,所述的余熱源熱交換器12管道內的介質為水,水在余熱源熱交 換器12內獲得熱量升溫后,直接進入閃蒸室14閃發,降低溫度后再由余熱水循環泵13送 往余熱源熱交換器12獲得熱量,通過不斷循環將熱量送入閃蒸室14閃蒸。閃蒸產生的水 蒸汽被吸收器7的傳熱管8外部溴化鋰濃溶液吸收,吸收水蒸汽的溴化鋰溶液濃度變稀,吸 收過程產生的熱量被吸收器管內流動的冷卻水帶出,供給用熱場所使用,所獲得的溫度高 于余熱源熱交換器12送入的溫度。吸收完的稀溶液進過溶液泵10輸送,經溶液熱交換器 11升溫后進入發生器3,被外部熱源加熱產生水蒸汽,水蒸汽進入冷凝器1冷凝成水,凝水 再流入閃蒸部位,補足閃蒸的水量,裝置不斷循環。低品位的熱源得到回收利用,并輸出高 品位的熱源供熱場所利用,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目的。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可作制冷循環,在閃蒸室降溫后的水作為冷源供用冷場所使用。在該裝置中,發生器3的加熱源可以是蒸汽、熱水、燃燒產生的熱量等 在該裝置中,余熱源熱交換器12的余熱源可以是廢煙氣、廢熱水及其它廢熱。權利要求1.一種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包括發生器(3)、冷凝器(I)、吸收器(7)、溶液熱交換器(11)、余熱源熱交換器(12)、溶液泵(10)和余熱水循環泵(13),所述發生器(3)、冷凝器(I)和吸收器(7)分別設置有冷凝器傳熱管(2)、發生器傳熱管(4)和吸收器傳熱管(8),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有閃蒸室(14),閃蒸室(14)內沒有設置傳熱管,閃蒸室(14)和吸收器(6)在同一腔室內,余熱水循環泵(13)的進出口管道將余熱源熱交換器(12)的系統管道與閃蒸室(14)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I)冷凝成的水接入閃蒸室(14)。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種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發生器(3)的加熱源是蒸汽、熱水或燃燒產生的熱量。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種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熱源熱交換器(12)的余熱源是廢煙氣或廢熱水。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包括發生器(3)、冷凝器(1)、吸收器(7)、溶液熱交換器(11)、余熱源熱交換器(12)、溶液泵(10)和余熱水循環泵(13),所述發生器(3)、冷凝器(1)和吸收器(7)分別設置有冷凝器傳熱管(2)、發生器傳熱管(4)和吸收器傳熱管(8),所述裝置還包括有閃蒸室(14),閃蒸室(14)內沒有設置傳熱管,閃蒸室(14)和吸收器(6)在同一腔室內,余熱水循環泵(13)的進出口管道將余熱源熱交換器(12)的系統管道與閃蒸室(14)相連接。本專利技術不但回收了來自余熱源熱交換器(12)的余熱,而且獲得了比余熱更高品質的用熱熱水,實現了能量回收并提質的功能。文檔編號F25B30/04GK102954622SQ20121049219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8日專利技術者江榮方 申請人:江榮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吸收式能量回收提質裝置,包括發生器(3)、冷凝器(1)、吸收器(7)、溶液熱交換器(11)、余熱源熱交換器(12)、溶液泵(10)和余熱水循環泵(13),所述發生器(3)、冷凝器(1)和吸收器(7)分別設置有冷凝器傳熱管(2)、發生器傳熱管(4)和吸收器傳熱管(8),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有閃蒸室(14),閃蒸室(14)內沒有設置傳熱管,閃蒸室(14)和吸收器(6)在同一腔室內,余熱水循環泵(13)的進出口管道將余熱源熱交換器(12)的系統管道與閃蒸室(14)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江榮方,
申請(專利權)人:江榮方,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