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紡織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混紡毛紗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打破傳統的各類紡紗設備的使用界限,創造性的進行重新配置、改造和調整,從而使粗紡類短纖維紡制成離支半精紡紗。采用了牽伸法紡紗,而吸取了毛紡原料混合和梳理及棉紡的并合牽伸,從而使紡制出的紗線色澤均勻,纖維混合均勻,紗線表面光潔,手感蓬松、柔軟。本方案的工藝方法對原料的適應性比較廣泛,紡紗支數可高可低,技術易普及,設備投資低,占用廠房面積少。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紡織
,具體涉及一種混紡毛紗生產工藝。
技術介紹
隨著人們對服裝的審美程度和需求角度也有所變化,人們不僅追求其服用性,更要求將服用性,功能性及裝飾性于一體;也不再熱衷于風格過于粗獷的面料,開始追求細節之美。傳統工藝的粗紡紗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對于粗紡面料風格的高要求,半精紡技術應運而生。半精紡與以往傳統毛精紡、粗紡工藝的最大區別在于,它將棉紡技術與毛紡技術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多組分混合工藝。在設備配置上,將棉紡技術與毛紡技術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新型紡紗工藝。它前道為粗紡的和毛設備加上棉紡的梳棉、并條、粗紗、細紗 機等,后道為精紡的絡筒、并線,倍捻設備,裝備與工藝的改變,解決了原來毛紡設備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毛紡行業因為紡紗設備和工藝的限制,制約了該類產品的開發。一般的粗紡紡紗設備可紡支數大多在20支以下,即使是先進的進口粗紡設備,紗支能夠紡到20支以上,但對原料要求卻是極高的,即使使用高支的進口澳毛條或高品質的山羊絨,紗支稍高也需要加入大比例的化纖來支撐紡紗強力。該類高支粗紡紗一是成本很高;二是關鍵不能適應機織產品制造的需要,主要是紗線強力和紗線的抗蠕動摩擦性差,因此大多是用來作針織用紗,很難生產出輕薄的粗紡機織產品。精紡紗支雖然較高,但因紗線中纖維長度和排列等原因卻又很難做出粗紡類產品的手感和絨面,因此只有用粗紡類短纖維紡制高支半精紡紗,才能達到效果。而紡制高支半精紡紗,就要充分借鑒棉紡設備和工藝特點,打破傳統的各類紡紗設備的使用界限,創造性的進行重新配置、改造和調整,從而使粗紡類短纖維紡制成高支半精紡紗。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為了克服現有紡織工藝上的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混紡毛紗生產工藝。該工藝,從原料的選配技術、紡前的預處理技術、工藝及設備改進技術、關鍵工序相對濕度、空調控制工藝進行改進,解決毛粒(絲粒)均勻度差,紡紗過程靜電嚴重、粘纏嚴重、產品的掉絨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一、羊毛預處理按羊毛重量2%的比例,稱取油劑,裝入噴霧器,羊毛逐層平鋪地上,逐層均勻噴油,完成后用塑料薄膜遮蓋,堆置24小時,油劑配方如下抗靜電劑0. 3 O. 7/% ;和毛油0. 2 O. 8/% ;硅溶膠0. I O. 15/%。二、清梳聯工序將梳棉機錫林和道夫改進為變頻調速,主要工藝參數定量干重20g/5m,刺棍速度590r/min,錫林速度260 300r/min,道夫速度15 18r/min,錫林至蓋板隔足距為0. 305,0. 305,0. 254,0. 254,0. 305mm ;三、并條工序采取三道并合,將并條機改進為變頻調速,主要工藝參數三道并條均采用6根并合,頭并定量干重為19. 7g/5m,后區牽伸倍數為I. 797倍;二并定量干重為18. 2g/5m,三并定量干重為17. 4g/5m ;四、絡筒工序對筒紗進行蒸紗定型,蒸紗溫度90°C,時間30分鐘;五、關鍵工序相對濕度控制清花工序相對濕度為50 60/%,梳棉工序為63 70/%,相對濕度為50 60/%,并粗工序相對濕度為60 66/%,細紗工序相對濕度為60 70/%。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①打破傳統的各類紡紗設備的使用界限,創造性的進行重新配置、改造和調整,從而使粗紡類短纖維紡制成離支半精紡紗。②工藝流程較短,成本比毛紡低。③采用了牽伸法紡紗,而吸取了毛紡原料混合和梳理及棉紡的并合牽伸,從而使紡制出的紗線色澤均勻,纖維混合均勻,紗線表面光潔,手感蓬松、柔軟。④本方案的工藝方法對原料的適應性比較廣泛,紡紗支數可高可低,技術易普及,設備投資低,占用廠房面積 少。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一、原料的選擇根據產品的需要分別選用綿羊毛、澳毛條、山羊絨等。指標要求細度16. 5 2011m,含粗< O. 3%,含雜< O. 5%,短絨< 20%,色澤白色。為了獲得主體分布長度趨于一致的纖維,必須應用纖維牽斷技術,通過多道回轉速度不同的羅拉反復牽伸,將卷曲形態的纖維拉直,在拉直狀態下將超長纖維牽斷變短,短纖維長度維持不變。二、紡前的預處理毛在棉紡設備上生產時,經過摩擦容易產生靜電,嚴重影響紡紗過程,特別是在梳棉,并條工序。所以油劑處理成為紡紗好壞關鍵的一道工序(包括油劑選擇,油劑配方選擇,油劑含量分析)。I、油劑選擇硅溶膠,一種微藍色乳光的膠體溶液,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較強的吸附性,可附著在纖維表面,而不再溶于水,從而起到增強纖維抱合力的作用。和毛油,主要用于毛紡行業具有顯著的滲透、潤濕及抗靜電性能,可明顯改善毛纖維在紡紗過程中的飛毛及斷頭現象,還可以改善羊絨的韌性,減少纖維在棉紡設備梳理及羅拉牽伸過程中的損傷,減少短絨率。抗靜電劑,消除毛纖維在摩擦過程中產生的靜電,提高可紡性。2、油劑配方抗靜電劑0. 6%,和毛油0. 5%,硅溶膠0. 12%。所述抗靜電劑選用陰離子型毛用抗靜電劑。所述和毛油使用商品和毛油,是自乳化分散法制成的液態產品。權利要求1.一種混紡毛紗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該工藝包含以下步驟 (1)、羊毛預處理按羊毛重量2%的比例,稱取油劑,裝入噴霧器,羊毛逐層平鋪地上,逐層均勻噴油,完成后用塑料薄膜遮蓋,堆置24小時,油劑配方如下抗靜電劑0. 3 O. 7/% ;和毛油0. 2 O. 8/% ;硅溶膠0. I O. 15/% ; (2)、清梳聯工序將梳棉機錫林和道夫改進為變頻調速,主要工藝參數定量干重20g/5m,刺棍速度590r/min,錫林速度260 300r/min,道夫速度15 18r/min,錫林至蓋板隔足巨 O. 305,0. 305,0. 254,0. 254,0. 305mm ; (3)、并條工序采取三道并合,將并條機改進為變頻調速,主要工藝參數三道并條均采用6根并合,頭并定量干重19. 7g/5m,后區牽伸倍數I. 797倍;二并定量干重18. 2g/5m,三并定量干重17. 4g/5m ; (4)、絡筒工序對筒紗進行蒸紗定型,蒸紗溫度90°C,時間30分鐘; (5)五、關鍵工序相對濕度控制清花工序相對濕度為50 60/%,梳棉工序63 70相對濕度為50 60/%,并粗工序相對濕度為60 66/%,細紗工序相對濕度為60 70/%。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混紡毛紗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靜電劑選用陰離子型毛用抗靜電劑。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混紡毛紗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和毛油使用商品和毛油,是自乳化分散法制成的液態產品。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紡織
,具體涉及一種混紡毛紗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打破傳統的各類紡紗設備的使用界限,創造性的進行重新配置、改造和調整,從而使粗紡類短纖維紡制成離支半精紡紗。采用了牽伸法紡紗,而吸取了毛紡原料混合和梳理及棉紡的并合牽伸,從而使紡制出的紗線色澤均勻,纖維混合均勻,紗線表面光潔,手感蓬松、柔軟。本方案的工藝方法對原料的適應性比較廣泛,紡紗支數可高可低,技術易普及,設備投資低,占用廠房面積少。文檔編號D06M101/12GK102953179SQ20111024003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6日專利技術者劉自忠 申請人:劉自忠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混紡毛紗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該工藝包含以下步驟:(1)、羊毛預處理:按羊毛重量2%的比例,稱取油劑,裝入噴霧器,羊毛逐層平鋪地上,逐層均勻噴油,完成后用塑料薄膜遮蓋,堆置24小時,油劑配方如下:抗靜電劑:0.3~0.7/%;和毛油:0.2~0.8/%;硅溶膠:0.1~0.15/%;(2)、清梳聯工序:將梳棉機錫林和道夫改進為變頻調速,主要工藝參數:定量干重20g/5m,刺輥速度590r/min,錫林速度260~300r/min,道夫速度15~18r/min,錫林至蓋板隔足巨0.305、0.305、0.254、0.254、0.305mm;(3)、并條工序:采取三道并合,將并條機改進為變頻調速,主要工藝參數:三道并條均采用6根并合,頭并定量干重19.7g/5m,后區牽伸倍數1.797倍;二并定量干重18.2g/5m,三并定量干重17.4g/5m;(4)、絡筒工序:對筒紗進行蒸紗定型,蒸紗溫度90℃,時間30分鐘;(5)五、關鍵工序相對濕度控制:清花工序相對濕度為50~60/%,梳棉工序63~70相對濕度為50~60/%,并粗工序相對濕度為60~66/%,細紗工序相對濕度為60~7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自忠,
申請(專利權)人:劉自忠,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