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大型船用銅質螺旋槳鑄件澆注系統,由以下澆注系統單元依次連接構成:直澆口、迷宮式轉接包、橫澆口、集渣過濾單元、環形跑道和內澆口;直澆口連接迷宮式轉接包的進流一端的上方;所述迷宮式轉接包內設置若干條直角回路;橫澆口連接迷宮式轉接包與環形跑道之間;集渣過濾單元設置于橫澆口靠近環形跑道處,集渣過濾單元內部放置雙層過濾網;在環形跑道上與進口相對的位置通過豎向隔板斷開,在隔板端部有兩個互不相通分別與兩側通道相通的集渣包,集渣包向環形跑道外側凸出;環形跑道的環形區域內側有向下的凹臺,凹臺的環形上平面連接有若干豎向設置的內澆口。它是一種簡潔、高效的澆注系統,大幅提高澆注系統的擋渣能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船用銅質螺旋槳鑄件澆注的澆注系統,尤其涉及一種適合大型船用銅質螺旋槳鑄件生產的設備。
技術介紹
澆注系統是在生產鑄件產品時,負責將金屬液引入鑄型中形成鑄件的一系列通道。除了起到引流作用外,澆注系統還有改善金屬液流態、加強鑄件補縮、集渣擋渣等作用。因此,鑄件澆注系統設計的合理與否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鑄件的內在質量。雖然國內生產船用銅質螺旋槳的廠家眾多,但對螺旋槳毛坯的澆注系統設計尚無統一認識,因此各廠家采用的澆注系統也不一樣。尤其是大型銅質螺旋槳,由于其澆注系統設計不合理,經常導致螺旋槳鑄件存在夾渣、氣孔等鑄造缺陷,后續加工時難以去除,降低了產品的機械性能,產品甚至因此報廢。目前,國內廠家常用的澆注系統組成是直澆口 -離心式集渣包-金屬(或耐火磚)過濾網-橫澆口 -內澆口。由于澆注初期銅液會產生大量的二次氧化夾渣,澆注系統中雖然設置了集渣包和過濾網,但是由于集渣包的集渣量有限且過濾網的空隙較大,澆注過程中仍有大量的氧化渣通過過濾網進入型腔。進入型腔內的氧化渣在鑄件凝固過程中來不及上浮,待鑄件凝固后便在鑄件內部停留,形成鑄造缺陷;或分散的氧化渣在鑄件表面聚集,在鑄件表面形成大量的氧化夾渣。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大型船用銅質螺旋槳鑄件澆注系統,它是一種簡潔、高效的澆注系統,大幅提高澆注系統的擋渣能力;使銅液在澆注過程中更平穩地進入型腔,避免二次氧化渣的生成,消除或減少鑄件的鑄造缺陷。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大型船用銅質螺旋槳鑄件澆注系統,由以下澆注系統單元依次連接構成直澆口 I、迷宮式轉接包2、橫澆口 3、集渣過濾單元4、環形跑道5和內澆口 6 ;所述直澆口 I是豎向設置的管形;直澆口 I連接迷宮式轉接包2的進流一端的上方;所述迷宮式轉接包2內設置若干條直角回路;橫澆口 3連接迷宮式轉接包2與環形跑道5之間;集渣過濾單元4設置于橫澆口 3靠近環形跑道5處,集渣過濾單元4內部放置雙層過濾網;所述環形跑道5是環形通道結構,在環形跑道5上與進口相對的位置通過豎向隔板斷開,在隔板端部有兩個互不相通分別與兩側通道相通的集渣包5-1,集渣包5-1向環形跑道5外側凸出;環形跑道5的環形區域內側有向下的凹臺,凹臺的環形上平面連接有若干豎向設置的內澆口 6。本專利技術是一種簡潔、高效的澆注系統。它大幅提高澆注系統的擋渣能力;使銅液在澆注過程中更平穩地進入型腔,避免二次氧化渣的生成,消除或減少鑄件的鑄造缺陷。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俯視圖。圖中符號說明1_直澆口 ;2_迷宮式轉接包;3-橫澆口 ;4_集渣過濾單元;5-環形跑道;5-1_集渣包;6-內澆口。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2所示,一種大型船用銅質螺旋槳鑄件澆注系統,由以下澆注系統單元依次連接構成直澆口 I、迷宮式轉接包2、橫澆口 3、集渣過濾單元4、環形跑道5和內澆口 6 ;所述直澆口 I是豎向設置的管形;直澆口 I連接迷宮式轉接包2的進流一端的上方;所述迷宮式轉接包2內設置若干條直角回路;迷宮式轉接包內的多道直角回路,可以使得銅液經直澆口進入轉接包后,通過直角回路的緩沖作用,銅液的動能被不斷消耗,從而降低銅液的流動速度,有利于銅液進入型腔時由紊流改變為層流狀態,減少二次氧化渣的形成;轉接包內設置的多道回路,還增加了銅液的水平流動長度,有利于二次氧化夾渣上浮至橫澆道上表面,避免氧化渣進入型腔。橫澆口 3連接迷宮式轉接包2與環形跑道5之間;集渣過濾單元4設置于橫澆口 3靠近環形跑道5處,其橫截面積為橫澆口橫截面積的4 5倍,集渣過濾單元4內部放置雙層過濾網,用于收集和過濾來自直澆口的夾雜物,凈化銅液。所述環形跑道5是環形通道結構,在環形跑道5上與進口相對的位置通過豎向隔板斷開,在隔板端部有兩個互不相通分別與兩側通道相通的集渣包5-1,集渣包5-1向環形跑道5外側凸出;集渣式環形跑道作用是將來自橫澆口的銅液均勻分配到環形分布的各個內澆口,并由集渣包5-1收集第一股含有夾雜物的銅液,避免臟銅液進入型腔。環形跑道5的環形區域內側有向下的凹臺,凹臺的環形上平面連接有若干豎向設置的內澆口 6。進一步地,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大型船用銅質螺旋槳鑄件澆注系統,還具有如下特點,澆注系統各單元截面積比是直澆口 橫澆口 內澆口 = I 5 15 20。實際使用過程中,根據鑄件澆注重量計算澆注時間,并確定澆注系統各組元大小,從而達到最佳使用效果。整個澆注系統設計為大開放比,以減緩銅液的流速,改善銅液流態。本澆注系統可以用型砂打制,也可以用陶土燒結成成型耐火磚。用型砂打制的澆注系統,其與銅液接觸的各表面必須刷一層耐火涂料。制作鑄件本體砂型前,將事先打制好的(或成型耐火磚)澆注系統各組元按照圖示順序依次擺放在鑄型底部合適的位置,外圍填埋型砂進行加固即可。 最后應說明的是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中。權利要求1.一種大型船用銅質螺旋槳鑄件澆注系統,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澆注系統單元依次連接構成直澆口(I)、迷宮式轉接包(2)、橫澆口(3)、集渣過濾單元(4)、環形跑道(5)和內澆口⑶;所述直澆口(I)是豎向設置的管形;直澆口(I)連接迷宮式轉接包(2)的進流一端的上方;所述迷宮式轉接包(2)內設置若干條直角回路;橫澆口(3)連接迷宮式轉接包(2)與環形跑道(5)之間;集渣過濾單元(4)設置于橫澆口(3)靠近環形跑道(5)處,集渣過濾單元(4)內部放置雙層過濾網;所述環形跑道(5)是環形通道結構,在環形跑道(5)上與進口相對的位置通過豎向隔板斷開,在隔板端部有兩個互不相通分別與兩側通道相通的集渣包(5-1),集渣包(5-1)向環形跑道(5)外側凸出;環形跑道(5)的環形區域內側有向下的凹臺,凹臺的環形上平面連接有若干豎向設置的內澆口(6)。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大型船用銅質螺旋槳鑄件澆注系統,由以下澆注系統單元依次連接構成直澆口、迷宮式轉接包、橫澆口、集渣過濾單元、環形跑道和內澆口;直澆口連接迷宮式轉接包的進流一端的上方;所述迷宮式轉接包內設置若干條直角回路;橫澆口連接迷宮式轉接包與環形跑道之間;集渣過濾單元設置于橫澆口靠近環形跑道處,集渣過濾單元內部放置雙層過濾網;在環形跑道上與進口相對的位置通過豎向隔板斷開,在隔板端部有兩個互不相通分別與兩側通道相通的集渣包,集渣包向環形跑道外側凸出;環形跑道的環形區域內側有向下的凹臺,凹臺的環形上平面連接有若干豎向設置的內澆口。它是一種簡潔、高效的澆注系統,大幅提高澆注系統的擋渣能力。文檔編號B22C9/08GK102950253SQ20111025163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30日專利技術者宋佩學, 王湘來, 繆進 申請人:鎮江同舟螺旋槳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大型船用銅質螺旋槳鑄件澆注系統,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澆注系統單元依次連接構成:直澆口(1)、迷宮式轉接包(2)、橫澆口(3)、集渣過濾單元(4)、環形跑道(5)和內澆口(6);所述直澆口(1)是豎向設置的管形;直澆口(1)連接迷宮式轉接包(2)的進流一端的上方;所述迷宮式轉接包(2)內設置若干條直角回路;橫澆口(3)連接迷宮式轉接包(2)與環形跑道(5)之間;集渣過濾單元(4)設置于橫澆口(3)靠近環形跑道(5)處,集渣過濾單元(4)內部放置雙層過濾網;所述環形跑道(5)是環形通道結構,在環形跑道(5)上與進口相對的位置通過豎向隔板斷開,在隔板端部有兩個互不相通分別與兩側通道相通的集渣包(5?1),集渣包(5?1)向環形跑道(5)外側凸出;環形跑道(5)的環形區域內側有向下的凹臺,凹臺的環形上平面連接有若干豎向設置的內澆口(6)。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佩學,王湘來,繆進,
申請(專利權)人:鎮江同舟螺旋槳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