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連接器插座,包含一絕緣本體、多個第一端子及多個第二端子。絕緣本體包含一底座及一舌片,舌片包含一搭接面。第一端子埋設于絕緣本體內(nèi),各第一端子包含一第一接觸端及一第一中段,第一中段并排于一第一平面。第二端子與第一端子穿叉并排埋設于絕緣本體內(nèi),各第二端子包含一第二接觸端及一第二中段,第二中段并排于一第二平面。(*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插座,尤其涉及一種端子中段錯位排列的電連接器插座。
技術介紹
串音干擾在輸入/輸出(I/O)連接器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串音干擾存在于二個相近的平行導線之間,平行的長度越長、間距越小、傳輸頻率越高,則串音干擾越嚴重。現(xiàn)今的I/o連接器尺寸越來越小,端子數(shù)目越來越多,因此現(xiàn)有的I/O連接器平行緊密并排的端子在高頻傳輸時串音干擾的問題也會更嚴重。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抗干擾的電連接器插座,其藉由 增加端子間距及減少平行長度的設置而減少串音干擾。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電連接器插座,其包含一絕緣本體、多個第一端子及多個第二端子。絕緣本體包含一底座及一舌片,舌片延伸自底座,舌片包含一搭接面。多個第一端子埋設于絕緣本體內(nèi),各第一端子自舌片延伸至底座并且穿出底座,各第一端子包含一第一接觸端及一第一中段,第一接觸端埋設于舌片內(nèi)且部份外露于舌片的搭接面,第一中段并排于位于底座內(nèi)的一第一平面。多個第二端子與第一端子穿叉并排埋設于絕緣本體內(nèi),各第二端子自舌片延伸至底座并且穿出底座,各第二端子包含一第二接觸端及自第二接觸端延伸的一第二中段,第二接觸端埋設該舌片內(nèi)且部份外露于舌片的搭接面,第二中段并排于位于底座內(nèi)的一第二平面。較佳地,各第一端子包含凸出于底座外的一第一焊接端,各第二端子包含凸出于底座外的一第二焊接端,第一焊接端與第二焊接端穿叉并排于一焊接平面。較佳地,各第一端子進一步包含連接該第一接觸端及該第一中段的一第一連接段,各該第二端子進一步包含連接該第二接觸端及該第二中段的一第二連接段。較佳地,第二連接段與第一連接段之間具有一夾角。較佳地,各第一端子進一步包含連接第一焊接端及第一中段的一第一彎折段,各第二端子進一步包含連接第二焊接端及第二中段的一第二彎折段。 較佳地,第二彎折段與第一彎折段之間具有一夾角。較佳地,第一平面平行第二平面。較佳地,焊接平面平行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較佳地,前述的電連接器插座進一步包含一外殼,套設于底座并且環(huán)繞舌片。本技術所提供的電連接器插座,具有以下優(yōu)點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技術藉由第一中段與第二中段分別并排于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設置,相較于增加了第一中段與第二中段之間的間距而減低了串音干擾。再藉由第一連接段與第二連接段之間夾角設置及第一彎折段與第二彎折段之間夾角設置減少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之間平行并列的長度而減低串音干擾。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之電連接器插座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之電連接器插座中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排列方式不意圖;;圖3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之電連接器插座之側(cè)面剖視圖(第一端子);;圖4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之電連接器插座中第二端子之側(cè)視圖;。圖5為本技術第二實施例之電連接器插座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第一平面20第二平面30焊接平面100絕緣本體110底座120舌片121搭接面200第一端子210第一接觸端220第一中段230第一焊接端240第一連接段250第一彎折段300第二端子310第二接觸端320第二中段330第二焊接端340第二連接段350第二彎折段400外殼。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本技術的實施例對本該電連接器插座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I為本技術之第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電連接器插座,其包含一絕緣本體100、多個第一端子200及多個第二端子300。絕緣本體100為塑料制成,其包含一底座110及一舌片120,舌片120自底座110延伸的平板,舌片120包含一搭接面121用于搭接對應的電連接器插頭。參閱圖2及圖3,多個第一端子200埋設于絕緣本體100內(nèi),各第一端子200為長條狀的金屬片,其自舌片120內(nèi)延伸至底座110并且穿出底座110,各第一端子200包含一第一接觸端210、一第一中段220、一第一焊接端230、一第一彎折段250及一第一彎折段250。第一接觸端210埋設于舌片120內(nèi)且部份外露于舌片120的搭接面121用以電性連接對應的電連接器插頭。多個第一中段220并排于一第一平面10,第一平面10位于底座110內(nèi)而使多個第一中段220并排埋設于底座110內(nèi)。第一焊接端230凸出于底座110外,且并排于一焊接平面30上。第一連接段240埋設于底座110內(nèi),第一連接段240連接第一接觸端210及第一中段220,于本實施例中,較佳地第一平面10平行搭接面121且具有一間距,第一連接段240傾斜連接第一接觸端210及第一中段220,第一連接段240與第一接觸端210及第一中段220間分別夾一鈍角。第一彎折段250凸出于底座110外,第一彎折段250連接第一焊接端230及第一中段220,于本實施例中較佳地第一平面10平行焊接平面30且具有一間距(但本技術不限定平行),第一彎折段250傾斜連接第一中段220及第一焊接端230,第一彎折段250與第一中段220及第一焊接端230間分別夾一鈍角。參閱圖3及圖4,多個第二端子300埋設于絕緣本體100內(nèi),各第二端子300為長條狀的金屬片,其自舌片120內(nèi)延伸至底座110并且穿出底座110,且第二端子300與第一端子200穿叉并排,各第二端子300包含一第二接觸端310、一第二中段320第二焊接端330、 一第二連接段340及一第二彎折段350。第二接觸端310埋設于舌片120內(nèi)且部份外露于舌片120的搭接面121用以電性連接對應的電連接器插頭,由于第一接觸端210與第二接觸端310并排設置于同一平面(搭接面121),制造時只需一條料帶,減少制造成本。多個第二中段320并排于一第二平面20,第二平面20位于底座110內(nèi)且于本實施例中較佳地平行第一平面10 (本技術不限于此),而使多個第二中段320并排埋設于底座110內(nèi)。第二焊接端330凸出于底座110外,且與第一焊接端230穿叉并排于一焊接平面30上。第二連接段340埋設于底座110內(nèi),第二連接段340連接第二接觸端310及第二中段320,第二連接段340與第一連接段240之間具有一夾角,于本實施例中較佳地第二平面20平行搭接面121且具有一間距,第二平面20平行第一平面10且于底座110內(nèi)具有一間距,第二連接段340垂直連接第二接觸端310及第二中段320而與第一連接段240之間具有一夾角。第二彎折段350凸出于底座110外,第二彎折段350連接第二焊接端330及第二中段320,第二彎折段350連與第一彎折段250之間具有一夾角,于本實施例中較佳地焊接平面30平行第一平面10及第二平面20,且第二平面20與焊接平面30具有一間距(但本技術不限定平行),第二彎折段350傾斜連接第二焊接端330及第二中段320,第二彎折段350與第二中段320及第二焊接端330間分別夾一鈍角,第二彎折段350的傾斜角度與第一彎折段250不同,因此第一彎折段250與第二彎折段350之間具有一夾角。參閱圖5,本技術之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電連接器插座,其包含一絕緣本體100、多個第一端子200、多個第二端子300及一外殼400。其中絕緣本體100、第一端子200及第二端子300的結(jié)構(gòu)及相對連接關系如同前述第一實施例于此不再累述,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連接器插座,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絕緣本體,包含一底座及一舌片,該舌片延伸自該底座,該舌片包含一搭接面;多個第一端子,埋設于該絕緣本體內(nèi),各該第一端子自舌片延伸至底座并且穿出底座,各該第一端子包含一第一接觸端及一第一中段,該第一接觸端埋設于該舌片內(nèi)且部份外露于該舌片的該搭接面,該些第一中段并排于位于該底座內(nèi)的一第一平面;及多個第二端子,與該些第一端子穿叉并排埋設于該絕緣本體內(nèi),各該第二端子自舌片延伸至底座并且穿出底座,各該第二端子包含一第二接觸端及一第二中段,該第二接觸端埋設于該舌片內(nèi)且部份外露于該舌片的該搭接面,該些第二中段并排于位于該底座內(nèi)的一第二平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陳冠吾,郭家宏,曾珽章,
申請(專利權)人:貝爾威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貝翰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