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便攜式鏜床——汽輪機用現場鏜缸機床。它包括機架(1)、前軸瓦(2)、后軸瓦(3)、動力頭(4)、傳動副(5)、主軸(6)、刀盤(7)、軸向進給機構、小刀架(9)和鏜刀(10),動力頭(4)設置在機架(1)上,傳動副(5)的一端與動力頭(4)的輸出端相連接,傳動副(5)的另一端與主軸(6)相連接以向其傳遞動力,主軸(6)的端部與機架(1)相連接以完成軸向定位,(2)和(3)分別套在主軸(6)的兩端部的外圓表面上,能在主軸(6)的圓柱表面上滑動的刀盤(7)與主軸(6)通過鍵(11)完成鍵聯接,(9)固定在刀盤(7)的盤體表面上,鏜刀(10)固定在(9)上。由于利用汽輪機現有的軸承座完成主軸(6)的定位,省略了傳統鏜床龐大的床身,因此非常便于運輸,完全能解決汽缸改造難的問題。(*該技術在201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便攜式鏜床。
技術介紹
汽輪機汽缸屬于大型零部件,而且加工精度要求較高,軸向尺寸公差一般在±0.05mm以內,徑向尺寸公差一般在±0.02mm以內,因此傳統上其加工應在重型鏜床上完成。如果要對汽輪機汽缸進行改造,就得對汽輪機的汽缸進行加工,而汽輪機汽缸在安裝時,已被固定在電廠的基架處,與冷凝器焊接為一體。要想將汽缸返回制造廠加工,就得將汽缸從基架處拆下,費用很高,而且還延長了汽輪機的改造工期。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汽輪機汽缸改造難的問題,提供一種便攜式鏜床,該機床能在現場加工汽輪機的汽缸,而無需將汽缸拆下來返制造廠加工。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汽輪機用現場鏜缸機床,它包括機架1、前軸瓦2、后軸瓦3、動力頭4、傳動副5、主軸6、刀盤7、軸向進給機構、小刀架9和鏜刀10,動力頭4設置在機架1上,傳動副5的一端與動力頭4的輸出端相連接,傳動副5的另一端與主軸6相連接以向其傳遞動力,主軸6的端部與機架1相連接以完成軸向定位,前軸瓦2和后軸瓦3分別套在主軸6的兩端部的外圓表面上,能在主軸6的圓柱表面上滑動的刀盤7與主軸6通過鍵11完成鍵聯接,小刀架9固定在刀盤7的盤體表面上,鏜刀10固定在小刀架9上,軸向進給機構與刀盤7相連接以向其傳遞軸向進給運動。本技術的鏜床在工作時,前軸瓦2和后軸瓦3分別架在欲加工的汽輪機汽缸的軸承座上,從而實現了主軸6的徑向定位,動力頭4通過傳動副5給主軸6提供旋轉動力,主軸6帶動刀盤7旋轉就能完成小刀架9上的鏜刀10的主切削運動,軸向進給機構經刀盤7提供軸向進給運動,從而完成鏜刀10的進刀。由于本技術利用汽輪機現有的軸承座完成主軸6的定位,省略了傳統鏜床龐大的床身,因此非常便于運輸,而且在現場的定位精度高,加工精度高,完全能解決汽缸改造難的問題,具有設計合理和工作可靠等優點。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方式二中小刀架9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圖4是實施方式一中絲杠螺母8-4與絲杠8-3、軸承8-5和固定架8-6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5是實施方式三中軸向定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具體實施方式一下面結合圖1和圖4具體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由機架1、前軸瓦2、后軸瓦3、動力頭4、傳動副5、主軸6、刀盤7、軸向進給機構、小刀架9和鏜刀10組成,動力頭4設置在機架1上,傳動副5的一端與動力頭4的輸出端相連接,傳動副5的另一端與主軸6相連接以向其傳遞動力,主軸6的端部與機架1相連接以完成軸向定位,前軸瓦2和后軸瓦3分別套在主軸6的兩端部的外圓表面上,能在主軸6的圓柱表面上滑動的刀盤7與主軸6通過鍵11完成鍵聯接,小刀架9固定在刀盤7的盤體表面上,鏜刀10固定在小刀架9上,軸向進給機構與刀盤7相連接以向其傳遞軸向進給運動。軸向進給機構由套筒8-1、傳導架8-2、絲杠8-3、絲杠螺母8-4、軸承8-5和固定架8-6組成,套筒8-1的一端與刀盤7固定,套筒8-1的另一端與穿出主軸6的傳導架8-2相固定,設置在主軸6內的絲杠8-3的一端與傳導架8-2相連接,絲杠8-3的另一端與絲杠螺母8-4旋合,絲杠螺母8-4設置在軸承8-5的內環上,絲杠螺母8-4的端部固定在固定架8-6上,軸承8-5設置在軸6的內孔中。如此設置,通過在絲杠8-3的外端部向其傳遞旋轉運動,絲杠6相對于絲杠螺母8-4軸向運動,傳導架8-2和套筒8-1把運動傳遞到刀盤7,就完成了鏜刀的軸向進給。具體實施方式二下面結合圖2和圖3具體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與實施方式一的不同點是,小刀架9由溜板9-1、絲杠9-2、絲杠螺母9-3、手柄9-4、滑道9-5組成,絲杠螺母9-3固定在溜板9-1的下端上,絲杠9-2與絲杠螺母9-3旋合,手柄9-4設置在絲杠9-2的端部上,溜板9-1與滑道9-5相配合,鏜刀10固定在溜板9-1上。本技術能通過扳動手柄9-4完成鏜刀10的徑向進給。具體實施方式三下面結合圖1和圖5具體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與實施方式一的不同點是,它還包括軸向定位裝置,軸向定位裝置由插入桿12-1、壓蓋12-2、杯形套12-3,兩塊巴氏合金塊12-4組成,杯形套12-3裝設在主軸6端部的內孔中,插入桿12-1的一端固定在機架1上,插入桿12-1的另一端插入在杯形套12-3內。插入桿12-1的插入端外圓表面上設置有棱帶12-1-1,棱帶12-1-1的左右兩端面上都設置有巴氏合金塊12-4,壓蓋12-2和杯形套12-3固定在主軸6的端部上。由于插入桿12-1既固定在機架1上,同時又被壓蓋12-2和杯形套12-3軸向定位在主軸6內,所以主軸6就被完成軸向定位。巴氏合金塊12-4起到端面滑動軸承的作用。權利要求1.一種汽輪機用現場鏜缸機床,其特征是它包括機架(1)、前軸瓦(2)、后軸瓦(3)、動力頭(4)、傳動副(5)、主軸(6)、刀盤(7)、軸向進給機構、小刀架(9)和鏜刀(10),動力頭(4)設置在機架(1)上,傳動副(5)的一端與動力頭(4)的輸出端相連接,傳動副(5)的另一端與主軸(6)相連接以向其傳遞動力,主軸(6)的端部與機架(1)相連接以完成軸向定位,前軸瓦(2)和后軸瓦(3)分別套在主軸(6)的兩端部的外圓表面上,能在主軸(6)的圓柱表面上滑動的刀盤(7)與主軸(6)通過鍵(11)完成鍵聯接,小刀架(9)固定在刀盤(7)的盤體表面上,鏜刀(10)固定在小刀架(9)上,軸向進給機構與刀盤(7)相連接以向其傳遞軸向進給運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輪機用現場鏜缸機床,其特征是軸向進給機構由套筒(8-1)、傳導架(8-2)、絲杠(8-3)、絲杠螺母(8-4)、軸承(8-5)和固定架(8-6)組成,套筒(8-1)的一端與刀盤(7)固定,套筒(8-1)的另一端與穿出主軸(6)的傳導架(8-2)相固定,設置在主軸(6)內的絲杠(8-3)的一端與傳導架(8-2)相連接,絲杠(8-3)的另一端與絲杠螺母(8-4)旋合,絲杠螺母(8-4)設置在軸承(8-5)的內環上,絲杠螺母(8-4)的端部固定在固定架(8-6)上,軸承(8-5)設置在軸(6)的內孔中。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輪機用現場鏜缸機床,其特征是小刀架(9)由溜板(9-1)、絲杠(9-2)、絲杠螺母(9-3)、手柄(9-4)、滑道(9-5)組成,絲杠螺母(9-3)固定在溜板(9-1)的下端上,絲杠(9-2)與絲杠螺母(9-3)旋合,手柄(9-4)設置在絲杠(9-2)的端部上,溜板(9-1)與滑道(9-5)相配合,鏜刀(10)固定在溜板(9-1)上。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汽輪機用現場鏜缸機床,其特征是它還包括軸向定位裝置,軸向定位裝置由插入桿(12-1)、壓蓋(12-2)、杯形套(12-3),兩塊巴氏合金塊(12-4)組成,杯形套(12-3)裝設在主軸(6)端部的內孔中,插入桿(12-1)的一端固定在機架(1)上,插入桿(12-1)的另一端插入在杯形套(12-3)內,插入桿(12-1)的插入端外圓表面上設置有棱帶(12-1-1),棱帶(12-1-1)的左右兩端面上都設置有巴氏合金塊(12-4),壓蓋(12-2)和杯形套(12-3)固定在主軸(6)的端部上。專利摘要本實用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輪機用現場鏜缸機床,其特征是它包括機架(1)、前軸瓦(2)、后軸瓦(3)、動力頭(4)、傳動副(5)、主軸(6)、刀盤(7)、軸向進給機構、小刀架(9)和鏜刀(10),動力頭(4)設置在機架(1)上,傳動副(5)的一端與動力頭(4)的輸出端相連接,傳動副(5)的另一端與主軸(6)相連接以向其傳遞動力,主軸(6)的端部與機架(1)相連接以完成軸向定位,前軸瓦(2)和后軸瓦(3)分別套在主軸(6)的兩端部的外圓表面上,能在主軸(6)的圓柱表面上滑動的刀盤(7)與主軸(6)通過鍵(11)完成鍵聯接,小刀架(9)固定在刀盤(7)的盤體表面上,鏜刀(10)固定在小刀架(9)上,軸向進給機構與刀盤(7)相連接以向其傳遞軸向進給運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文濤,
申請(專利權)人: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93[中國|哈爾濱]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