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吸塑機底盤。該吸塑機底盤,包含方框腔體,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對稱設置于方框腔體內,且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一中板一側設置至少一個第一支座,第二中板上方設置至少一個第二支座,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呈可滑動連接,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內連接設有第一水管,第一中板內設有第二水管,第二中板內設有第三水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吸塑機底盤具有冷卻效果良好且可伸縮形成多種大小規格的效果。(*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機械領域,特別涉及吸塑機底盤。
技術介紹
傳統的吸塑機底盤為固定尺寸,規格基本上都是市面上常用的標準尺寸,如此,也就要求生產吸塑片材的廠家在生產塑膠卷料時要根據底盤的常規尺寸來備庫存,不同寬度、小同厚度的材料均需儲備庫存,這無疑就使生產廠家積壓了大量流動資金,而目占用大量的倉儲空間,嚴重增加生產成本。在生產選料時,還要事先排好模,計算出最接近卷料規格的排版數據,然后再下單給卷料生產廠家安排生產送貨,但是排版無論多么精準,相對于復雜的產品規格,還是無法很好地避免材料浪費的情況,同時也耽擱了訂料時間,影響生產交貨。再者,吸塑機是將加熱塑化的PVC、PE、PP、PET、HIPS等熱塑性塑料卷材吸制成各種形狀的高級包裝裝璜盒、框等產品的機器,因此,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真空吸塑成型制品脫模前常需進行冷卻。
技術實現思路
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吸塑機底盤,包含方框腔體,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方框腔體由對稱設置的第一側板和第三側板、第二側板和第四側板組成,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成U型,第一側板和第三側板的兩端分別與第二側板和第四側板呈可活動鏈接,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對稱設置于方框腔體內,且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一中板與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和第四側板連接,第二中板與第二側板、第三側板和第四側板連接,第一中板一側設置至少一個第一支座,第二中板上方設置至少一個第二支座,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呈可滑動連接,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內連接設有第一水管,第一中板內設有第二水管,第二中板內設有第三水管。由此,可通過第一水管、第二水管和第三水管對吸塑物進行冷卻。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水管沿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設置,第二水管和第三水管均為U型。由此,在第一水管、第二水管和第三水管中通水,從而達到冷卻吸塑物的目的。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中板上設有十個第一支座,第二中板上設有十一個第二支座。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支座上、與第二支座連接處設有第一條狀凸起,第二支座上設有可與第一條狀凸起對應嵌合的第一凹槽。由此,可通過第一條狀凸起和第一凹槽實現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的可滑動效果。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的內側分別設有第二條狀凸起,第三側板、第四側板上分別設有可與第二條狀凸起對應嵌合的第二凹槽。由此,可通過第二條狀凸起和第二凹槽實現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分別與第三側板和第四側板的可滑動效果。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中間設有夾板,夾板設于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和第一中板、第二中板之間,夾板上、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下方固定設有傳動單兀,傳動單元與電機電連。由此,可利用電機和傳動單元實現電動伸縮的效果。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下方還設有至少四組支撐柱,每組支撐柱分別對稱設置于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上,四組支撐板分別為第一組支撐柱、第二組支撐柱、第三組支撐柱和第四支撐柱,傳動單元包括兩組絲桿和鏈輪,絲桿分別設置于第二組支撐柱和第三組支撐柱之間,鏈輪套設于第二組支撐柱和第三組支撐柱上,絲桿通過鏈輪與電機連接。由此,可利用電機、絲桿和鏈輪實現電動伸縮。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組支撐板和第四組支撐板之間均設有導桿。由此,可利用導桿導向,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滑動時脫離軌道。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的吸塑機底盤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I所示吸塑機底盤的后視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I、圖2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技術的一種實施方式的吸塑機底盤的結構示意。如圖所示,該吸塑機底盤,包含方框腔體,第一中板I和第二中板2,方框腔體由對稱設置的第一側板3和第三側板4、第二側板5和第四側板6組成,第一側板3和第二側板5成U型,第一側板3和第三側板4的兩端分別與第二側板5和第四側板6呈可活動鏈接,第一中板I和第二中板2對稱設置于方框腔體內,且第一中板I和第二中板2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一中板I與第一側板3、第二側板5和第四側板6連接,第二中板2與第二側板5、第三側板4和第四側板6連接,第一中板I 一側設置至少一個第一支座7,第二中板2上方設置至少一個第二支座8,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支座7為十個,第二支座8為十一個。第一支座7和第二支座8呈可滑動連接,第一支座7和第二支座8內連接設有第一水管9,第一中板I內設有第二水管10,第二中板2內設有第三水管11。第一水管9沿第一支座7和第二支座8設置,第二水管10和第三水管11均為U型。操作過程中,在第一水管9、第二水管10和第三水管11中通水,從而達到冷卻吸塑物的目的。為實現第一支座7和第二支座8的可滑動效果,第一支座7上、與第二支座8連接處設有第一條狀凸起12,第二支座8上設有可與第一條狀凸起12對應嵌合的第一凹槽13。由此,可通過第一條狀凸起12和第一凹槽13實現第一支座7和第二支座8的可滑動。此夕卜,為實現第一側板3和第二側板5分別與第三側板4和第四側板6的可滑動,第一側板3和第二側板5的內側分別設有第二條狀凸起14,第三側板4、第四側板6上分別設有可與第二條狀凸起14對應嵌合的第二凹槽15。為實現自動化,節約勞動力,第一中板I和第二中板2中間設有夾板16,夾板16設于第一支座7、第二支座8和第一中板I、第二中板2之間,夾板16上、第一中板I和第二中板2下方固定設有傳動單元,傳動單元與電機17電連。第一中板I和第二中板2下方還設有四組支撐柱,每組支撐柱分別對稱設置于第一中板I和第二中板2上,四組支撐板分別為第一組支撐柱18、第二組支撐柱19、第三組支撐柱20和第四支撐柱21,傳動單元包括兩組絲桿22和鏈輪23,絲桿22設置于第二組支撐柱19和第三組支撐柱20之間,鏈輪23套設于第二組支撐柱19和第三組支撐柱20上,絲桿22通過鏈輪23與電機17連接。由此,可利用電機17、絲桿22和鏈輪23實現電動伸縮。此外,第一組支撐柱18和第四組支撐柱21之間均設有導桿24。由此,可利用導桿24導向,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第一支座7和第二支座8滑動時脫離軌道。綜上,本技術提供的吸塑機底盤具有冷卻效果良好且可伸縮形成多種大小規格的效果。以上所述的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吸塑機底盤,其特征在于,包含方框腔體,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所述方框腔體由對稱設置的第一側板和第三側板、第二側板和第四側板組成,所述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成U型,所述第一側板和第三側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二側板和第四側板呈可活動鏈接,所述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對稱設置于所述方框腔體內,且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中板與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和第四側板連接,所述第二中板與第二側板、第三側板和第四側板連接,第一中板上方設置至少一個第一支座,第二中板上方設置至少一個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呈可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內連接設有第一水管,所述第一中板內設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二中板內設有第三水管。
【技術特征摘要】
1.吸塑機底盤,其特征在于, 包含方框腔體,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 所述方框腔體由對稱設置的第一側板和第三側板、第二側板和第四側板組成,所述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成U型,所述第一側板和第三側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二側板和第四側板呈可活動鏈接, 所述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對稱設置于所述方框腔體內,且第一中板和第二中板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第一中板與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和第四側板連接, 所述第二中板與第二側板、第三側板和第四側板連接, 第一中板上方設置至少一個第一支座, 第二中板上方設置至少一個第二支座, 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呈可滑動連接, 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內連接設有第一水管, 所述第一中板內設有第二水管, 所述第二中板內設有第三水管。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吸塑機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管沿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設置,所述第二水管和第三水管均為U型。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吸塑機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板上設有十個第一支座,所述第二中板上設有十一個第二支座。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吸塑機底盤,所述第一支座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喻張松,
申請(專利權)人:喻張松,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