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永磁結合發動機,包括殼體,殼體內安裝轉軸,轉軸上安裝轉動盤和非導磁架;轉動盤的外周安裝絕緣套,絕緣套的外周安裝兩塊第一導電塊和兩塊第二導電塊,第一導電塊與第二導電塊交錯排列;非導磁架的外周安裝四個電磁鐵和四個永磁鐵,任兩個相的電磁鐵之間安裝一個永磁鐵;每個電磁鐵由線圈和鐵芯連接構成;四個電磁鐵的線圈分別與兩個第一導電塊和兩個第二導電塊一一對應連接;兩個相鄰電磁鐵的線圈分別與一個第一導電塊和一個第二導電塊連接;殼體內安裝兩個第一碳刷和兩個第二碳刷;兩個第一碳刷分別與兩個第一導電塊對應配合;兩個第二碳刷分別與兩個第二導電塊對應配合。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電永磁結合發動機。
技術介紹
現有的直流電動機結構較為復雜,線圈較多,運行穩定性較差,維修較復雜,并且,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效率較低,難以滿足用戶的使用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永磁結合發動機,它結構簡潔緊湊、維護較方便、運行穩定,并且,它可大幅提高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效率,可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電永磁結合發動機,包括殼體,殼體內安裝轉軸,轉軸上安裝轉動盤和非導磁架;轉動盤的外周安裝絕緣套,絕緣套的外周安裝兩塊第一導電塊和兩塊第二導電塊,第一導電塊與第二導電塊交錯排列;非導磁架的外周安裝四個電磁鐵和四個永磁鐵,任兩個相的電磁鐵之間安裝一個永磁鐵;每個電磁鐵由線圈和鐵芯連接構成;四個電磁鐵的線圈分別與兩個第一導電塊和兩個第二導電塊一一對應連接;兩個相鄰電磁鐵的線圈分別與一個第一導電塊和一個第二導電塊連接;殼體內安裝兩個第一碳刷和兩個第二碳刷;兩個第一碳刷分別與兩個第一導電塊對應配合;兩個第二碳刷分別與兩個第二導電塊對應配合;兩個第一碳刷通過導線分別與殼體上的正極接線柱連接,兩個第二碳刷分別通過導線與殼體上的負極接線柱連接;殼體內安裝第一定子磁鐵和第二定子磁鐵,第一定子磁鐵和第二定子磁鐵同極相對,第一定子磁鐵的左半段與第二定子磁鐵的右半段分別位于轉軸的兩側。為進一步實現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所述第一定子磁鐵的外側安裝第一隔磁板,所述第二定子磁鐵的外側安裝第二隔磁板。所述每個永磁鐵與相鄰兩個電磁鐵之間設有隔磁罩。所述轉軸的一端穿出殼體外安裝慣性輪。本專利技術的積極效果在于它的轉子有裝有可循環變換極性的電磁鐵。它定子由一對同極相對的永磁鐵構成。它利用同極相斥的原理,帶動轉軸連續轉動,從而,將電能高效轉化為機械能。另外,它結構更為簡單緊湊。并且,它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效率更高。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所述電永磁結合發動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沿圖I的A-A線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沿圖I的B-B線剖視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1殼體2轉軸3慣性輪4第一導電塊5第二導電塊6絕緣套7第一碳刷8隔磁罩9非導磁架10永磁鐵11線圈12鐵芯13第一隔磁板14第一定子磁鐵 15第二定子磁鐵16轉動盤17第二碳刷18第二隔磁板。具體實施方式如圖3所不,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電永磁結合發動機,包括殼體I。殼體I內安裝轉軸2。如圖2和圖3所示,轉軸2上安裝轉動盤16和非導磁架9。如圖2所示,轉動盤16的外周安裝絕緣套6。絕緣套6的外周安裝兩塊第一導電塊4和兩塊第二導電塊5,第一導電塊4與第二導電塊5交錯排列,任兩相鄰的第一導電塊4之間安裝一個第二導電塊5。如圖3所示,非導磁架9的外周安裝四個電磁鐵和四個永磁鐵10。為使所述電動機運行穩定,四個電磁鐵可均勻分布于非導磁架9的外周。任兩個相鄰的電磁鐵之間安裝一個永磁鐵10。每個電磁鐵由線圈11和鐵芯12連接構成。四個電磁鐵的線圈11分別與兩個第一導電塊4和兩個第二導電塊5—一對應連接。兩個相鄰電磁鐵的線圈11分別與一個第一導電塊4和一個第二導電塊5連接。如圖2所示,殼體I內安裝兩個第一碳刷7和兩個第二碳刷17。兩個第一碳刷7分別與兩個第一導電塊4對應配合;兩個第二碳刷17分別與兩個第二導電塊5對應配合。兩個第一碳刷7通過導線分別與殼體I上的正極接線柱連接,兩個第二碳刷17分別通過導線與殼體I上的負極接線柱連接。如圖3所示,殼體I內安裝第一定子磁鐵14和第二定子磁鐵15。第一定子磁鐵14和第二定子磁鐵15同極相對,第一定子磁鐵14的左半段與第二定子磁鐵15的右半段分別位于轉軸2的兩側。以第一定子磁鐵14和第二定子磁鐵15相對的極性為N極,所有永磁鐵10的外端的極性為N極為例描述工作原理 將殼體I上的正負接線柱分別與直流電源的正負極連接。初始狀態如圖2所示,兩個第一導電塊4帶正電,兩個第二導電塊5帶負電,與第一定子磁鐵14和第二定子磁鐵15相對應的上下兩個電磁鐵的外端為N極,另外兩個電磁鐵的外端為S極。如圖3所示,由于磁鐵的磁力線是從磁鐵一級向四周延伸,最終全部收于磁鐵的另一極的閉合曲線。并且,第一定子磁鐵14和第二定子磁鐵15都是半個端面與上下兩個電磁鐵對應,第一定子磁鐵14左半段的磁力線方向向左,第二定子磁鐵15右半段的磁力線向右,因此,第一定子磁鐵14會對下方的電磁鐵一個向左的力,第二定子磁鐵15會給上方的電磁鐵一個向右的力,使轉軸2順時針旋轉。當轉軸2轉動90度后,原來上下位置的兩個電磁鐵轉至水平位置,原來水平位置的兩個電磁轉至上下位置,此時,如圖2所示,第一導電塊4和第二導電塊5也同步轉90度,使得兩個第一導電塊4帶負電,兩個第二導電塊5帶正電,從而,使剛轉至上下位置的兩個電磁鐵的外端切換為N極,剛轉至水平位置的電磁鐵的外端切換為S極;第一定子磁鐵14和第二定子磁鐵15依然對位于上下位置的電磁鐵施加順時針旋轉的動力。如些循環,轉軸2會被驅動連續順時針轉動。為防止所述電動機對周圍的鐵質物品造成吸引,確保電動機正常工作。如圖I所示,所述第一定子磁鐵14的外側安裝第一隔磁板13,所述第二定子磁鐵15的外側安裝第二隔磁板18。為防止永磁鐵10與相鄰的電磁鐵產生相互的磁力干擾。如圖3所示,所述每個永磁鐵10與相鄰兩個電磁鐵之間設有隔磁罩8。為確保所述電動機連續旋轉,所述轉軸2的一端穿出殼體I外安裝慣性輪3。假如我們的定子是一塊4500高斯的強磁,轉子的強磁是3000高斯,電磁鐵的強度是1000高斯,轉子與定子的受力是25mm,轉子圓柱體的高度是100mm。我們計算它們之間的受力是多少,剩于力是多少? O. 025X0. 1=0. 0025米,它們的受力面積是O. 0025平方米,定子轉動強磁的力是多少。3000X0. 025=7. 5公斤,定子強磁的力是4500X0. 0025=11. 25(公斤),它們之間的排斥力是(7.5+11. 25) +2=9.37 (公斤)轉子電磁鐵的重電力是1000X0. 005=5 (公斤)它與定子的排斥力是(1000X0. 0025+11. 25)+2=6. 875 (公斤)轉子與定子所產生的總力是6. 875+9. 375=16. 16 (公斤)剩于的力是16. 16-5X2=6. 16千克。定子都是兩塊,所以它們所產生的剩于力是6. 16X2=12. 32 (千克)這臺電磁結合的動力機器剩于能量是12. 32千克的力。定子磁場強度4500高絲,轉子強磁的磁場強度是3000高絲,電磁的磁場強度是1000高絲,他們運轉接觸受力面寬是100mm、高是100mm。他們之間的受力公式是{O. 1X0 05X4500+0. 1X0. IX } +2等于21. 25公斤這是一塊定子的受力與動力,每臺機器都是兩個定子它們的動力就是乘以2,21. 25X2=42. 5 (公斤)他的全動力就是42. 5公斤,剩于力是42. 5-0. 1X0. 05X 1000X4等于26. 5公斤,剩于動力就是26. 5公斤,I公斤等于9. 8牛頓,動力一般用牛頓來表示數,26. 5X9. 8=259. 7 (牛頓)。銣鐵硼強磁的磁場強度很高,它要和電磁結合利用開發是一件可以達到磁能利用·的高峰。但是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電永磁結合發動機,包括殼體(1),殼體(1)內安裝轉軸(2),其特征在于:轉軸(2)上安裝轉動盤(16)和非導磁架(9);轉動盤(16)的外周安裝絕緣套(6),絕緣套(6)的外周安裝兩塊第一導電塊(4)和兩塊第二導電塊(5),第一導電塊(4)與第二導電塊(5)交錯排列;非導磁架(9)的外周安裝四個電磁鐵和四個永磁鐵(10),任兩個相的電磁鐵之間安裝一個永磁鐵(10);每個電磁鐵由線圈(11)和鐵芯(12)連接構成;四個電磁鐵的線圈(11)分別與兩個第一導電塊(4)和兩個第二導電塊(5)一一對應連接;兩個相鄰電磁鐵的線圈(11)分別與一個第一導電塊(4)和一個第二導電塊(5)連接;殼體(1)內安裝兩個第一碳刷(7)和兩個第二碳刷(17);兩個第一碳刷(7)分別與兩個第一導電塊(4)對應配合;兩個第二碳刷(17)分別與兩個第二導電塊(5)對應配合;兩個第一碳刷(7)通過導線分別與殼體(1)上的正極接線柱連接,兩個第二碳刷(17)分別通過導線與殼體(1)上的負極接線柱連接;殼體(1)內安裝第一定子磁鐵(14)和第二定子磁鐵(15),第一定子磁鐵(14)和第二定子磁鐵(15)同極相對,第一定子磁鐵(14)的左半段與第二定子磁鐵(15)的右半段分別位于轉軸(2)的兩側。...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慶華,唐春友,
申請(專利權)人:劉慶華,唐春友,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