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涉及一種雨水收集方法,屬于水資源利用領域。其特征在于:原料有:普通硅酸鹽水泥10%、半水石膏粉5~6%、煅燒明礬石粉4~5%和土料79~81%其為重量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專利技術集雨效率為80~86%,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還降低了澆水工人的工作量,集雨增效層由硅酸鹽水泥、煅燒明礬石粉、半水石膏粉和涂料組成,其原料穩固性不高,殘留量不強在不需要時能夠及時去除,所以對土壤、環境無污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雨水收集方法,屬于水資源利用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
技術介紹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許多城市面臨著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的問題。目前全國缺水城市約有100個,其中嚴重缺水城市近50個。我國地下水開發程度40 84%,引發了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問題。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環系統的重要環節,對調節、補充區域淡水資源和生態環境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受設施缺乏和認識不到位等諸多因素制約,汛期暴雨所形成的雨水資源嚴重浪費。城市雨水綜合利用不僅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水資源利用與水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雨水的收集利用大部分是一種粗放簡單的方法,即挖一個地坑,內部用水泥做些防水滲漏措施,而且使用也基本上是在農村,在城市收集雨水再利用的很少,特別是用收集來的雨水自動澆灌花草的產品還沒有出現,現在城市的綠化地或綠化帶所種植的花草全部都是由市環衛部門用專業送水車來澆灌或自來水噴灌,這樣即浪費水資源,又增加市政人員的勞力投入、運輸費等,不利于環保、節能。我國早地占總耕地面積的60%,在早地中,不灌溉的旱作農田占總耕地面積的49. 1%,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維護農作物生產,嚴重制約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實踐證明,采取制作集雨面與水窖相結合方式收集、儲存雨季雨水徑流加以利用是緩解干旱缺水地區水資源緊缺的有效措施,促進了旱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坡地夯實土集雨面是旱區常見的一種集雨面類型,其特點是制作成本低、技術簡單易行,但集雨效率不高(約55%左右),無法高效聚集雨水,不能充分滿足實際需要。因此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時一種新型的多目標綜合性技術。專利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本專利技術能夠提高集雨面集雨效率。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其特征在于原料有普通硅酸鹽水泥10%、半水石膏粉5 6%、煅燒明礬石粉4 5%和土料79 81%其為重量比;將普通硅酸鹽水泥、煅燒明礬石粉、半水石膏粉和土料加水混合,攪拌成均勻的漿體;然后將漿體抹到集雨面上,經養護得到所述集雨面增效層。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1.在干密度大于I.5g/cm3、厚度大于5cm的坡地夯實土集雨面上灑水潤濕其表面;2.將稱量好的普通硅酸鹽水泥10%、半水石膏粉5 6%、煅燒明礬石粉4 5%和土料79 81%混合并攪拌均勻,加入適量水拌和成粘稠的漿體;3.普通硅酸鹽水泥、半水石膏粉、煅燒明礬石和土料質量與水的比例為I:1 3 ;4.最后將水拌和好的漿體糊到經潤濕的樹坑壁面上,人工用鏝刀壓抹成2cm厚面層,表面平整光滑,待面層表面凝固后,覆蓋稻草或麥草或草袋或塑料布,24h后在覆蓋物上灑水養護,以后每間隔24h灑水一次,14d后即可將生長良好的樹苗放入坑中常規養護。所述集雨增效層,集雨效率可達80 86%,若在使用一定年限后需翻新時,可將其用水浸泡后鐵錘擊碎,因其主要組成材料為土料,即可當做栽培土,對土壤、環境無污染。所述普通硅酸鹽水泥耐腐蝕、抗凍、抗滲;半水石膏粉為高檔建材,其粘合性較強,具有防滲漏作用;煅燒明礬石粉為加工提煉明礬及生產膨脹劑、早強劑、速凝劑、高效凈水劑以及改善水泥的安定性,提高抗拉抗壓強度,使水泥質量得到穩定與提高;將上述原料與土料混合制得的混合物后具有防滲漏作用,因此能夠達到集雨的目的。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專利技術集雨效率為80 86%,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還降低了澆水工人的工作量,集雨增效層由硅酸鹽水泥、煅燒明礬石粉、半水石膏粉和涂料組成,與水混合后漿體質量得到穩定與提高,在凝固后具有集雨的作用,且集雨效果好;其混合后不需要時能夠及時去除,所以對土壤、環境無污染。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實施例為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出闡述。實施例I1.干密度大于I.5g/cm3、厚度大于5cm的坡地夯實土集雨面上灑水潤濕其表面;2.將稱量好的普通硅酸鹽水泥10kg、半水石膏粉5kg、煅燒明礬石粉5kg和土料80kg混合并攪拌均勻,加入適量水拌和成粘稠的漿體;3.普通硅酸鹽水泥、半水石膏粉、煅燒明礬石和土料質量與水的優選比例為I:2 ;4.最后將水拌和好的漿體糊到經潤濕的樹坑壁面上,人工用鏝刀壓抹成2cm厚面層,表面平整光滑,待面層表面凝固后,覆蓋稻草或麥草或草袋或塑料布,24h后在覆蓋物上灑水養護,以后每間隔24h灑水一次,14d后即可將生長良好的樹苗放入坑中常規養護。實施例21.干密度大于I.5g/cm3、厚度大于5cm的坡地夯實土集雨面上灑水潤濕其表面;2.將稱量好的普通硅酸鹽水泥10kg、半水石膏粉6kg、煅燒明礬石粉5kg和土料79kg混合并攪拌均勻,加入適量水拌和成粘稠的漿體;3.普通硅酸鹽水泥、半水石膏粉、煅燒明礬石和土料質量與水的比例為I:3 ;4.最后將水拌和好的漿體糊到經潤濕的樹坑壁面上,人工用鏝刀壓抹成2cm厚面層,表面平整光滑,待面層表面凝固后,覆蓋稻草或麥草或草袋或塑料布,24h后在覆蓋物上灑水養護,以后每間隔24h灑水一次,14d后即可將生長良好的樹苗放入坑中常規養護。實施例31.干密度大于I.5g/cm3、厚度大于5cm的坡地夯實土集雨面上灑水潤濕其表面;2.將稱量好的普通硅酸鹽水泥10kg、半水石膏粉5kg、煅燒明礬石粉4kg和土料81kg混合并攪拌均勻,再與一定量除去雜草和雜物的土料混合均勻后,加入適量水拌和成粘稠的漿體;3.普通硅酸鹽水泥、半水石膏粉、煅燒明礬石和土料質量與水的比例為I:1 ; 4.最后將水拌和好的漿體糊到經潤濕的樹坑壁面上,人工用鏝刀壓抹成2cm厚面層,表面平整光滑,待面層表面凝固后,覆蓋稻草或麥草或草袋或塑料布,24h后在覆蓋物上灑水養護,以后每間隔24h灑水一次,14d后即可將生長良好的樹苗放入坑中常規養護。 表I人工模擬降雨實驗結果權利要求1.一種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其特征在于原料有普通硅酸鹽水泥10%、半水石膏粉5 6%、煅燒明礬石粉4 5%和土料79 81%其為重量比。2.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其特征在于其優選量為普通硅酸鹽水泥10%、半水石膏粉5%、煅燒明礬石粉5%和土料80%。3.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其特征在于使用方法將水拌和好的漿體糊到經潤濕的樹坑壁面上,厚度為2cm待面層表面凝固,24h后在覆蓋物上灑水養護14d,每間隔24h灑水一次。4.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其特征在于本專利技術適用于城市綠化樹樹坑的集雨。5.一種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稱取硅酸鹽水泥、煅燒明礬石粉、半水石膏粉和土料如權項I所述的量,加水混合攪拌成均勻的漿體;然后將漿體抹到集雨面上,經養護得到所述集雨面增效層。6.如權利要求5所述一種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普通硅酸鹽水泥、半水石膏粉、煅燒明礬石和土料質量與水的比例為I :1 3。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涉及一種雨水收集方法,屬于水資源利用領域。其特征在于原料有普通硅酸鹽水泥10%、半水石膏粉5~6%、煅燒明礬石粉4~5%和土料79~81%其為重量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專利技術集雨效率為80~8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城市綠化帶集雨增效層,?其特征在于:原料有:普通硅酸鹽水泥10%、半水石膏粉5~6%、煅燒明礬石粉4~5%和土料79~81%其為重量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康建國,
申請(專利權)人:康建國,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