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卸料防卡料、滯料的合金底開式料罐,包括料罐本體和底開機構,料罐本體包括頂部的進料口和底部的出料口,底開機構設置在料罐本體中且包括吊桿和設置在吊桿底部的密封圓臺,密封圓臺塞住出料口,吊桿可在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向出料口方向移動并帶動密封圓臺移動以打開出料口,吊桿可在外力作用下向進料口方向移動并帶動密封圓臺移動以關閉出料口,吊桿外還套有保護套管,吊桿可在保護套管內上下移動,保護套管的長度大于或等于料罐的最大物料高度。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合金底開式料罐卸料防卡料、滯料的方法則使用上述卸料防卡料、滯料的合金底開式料罐。本發明專利技術卸料方便迅速且費用低廉,有效提高上料卸料效率,并保證上料卸料時不卡料、滯料。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LD轉爐、LF爐、RH爐精煉工藝
,更具體地講,涉及一種合金底開式料罐卸料防卡料、滯料的方法及料罐。
技術介紹
LD轉爐、LF爐、RH爐鐵合金添加系統常由高位存儲料倉、存儲倉振動給料機、稱量料斗、稱量倉振動給料機、皮帶運輸機等組成,用于合金元素的存儲與添加。由廠外汽車運來合金料,卸入底開式料罐內,然后使用車間行車吊運底開式料罐將合金元素物料加入到高位存儲料倉貯存待用,下料由料倉出口處的振動給料機完成。如圖I所示,目前國內在線周轉使用的的底開式料罐為體形圓筒狀板焊鋼結構,包括料罐本體I和底開機構,料罐本體I中設置一個可上下移動的吊桿4及設置在吊桿4 底部的密封圓臺5,密封圓臺5塞住料罐本體I的出料口 3,當料罐放置于地坪處時,密封圓臺5底部與地坪平齊,則密封圓臺5對料罐的出料口 3進行密封,防止向料罐內上料時合金物料從出料口 3漏出。當料罐放置于擬下料的高位料倉位時,吊桿4及密封圓臺5因其自重下墜而打開出料口 3,合金物料便從此處下落到高位料倉內,實現合金物料添加至高位料倉的目的。但該底開式料罐由于設計缺陷所致,在使用過程中經常發生卡料、滯料的現象,即底開式料罐起自動卸料作用的吊桿4及密封圓臺5不能自動下落打開出料口 3,導致合金料不能自動加入料倉中,而需人工鉤動或敲擊吊桿4使其下落方能勉強下料,這樣的作業方式很不安全,當底開式料罐發生卡料、滯料時,則處理過程較為費時費勁,在處理過程中若確認不到位或站位不當,將可能造成處理人員手指擠壓或身體碰撞傷害,每次完成此類料罐的卸料卡料、滯料作業通常耗時10-20分/次,因每次所卸合金種類不同,處理用時亦有差別,平均耗時約15分/次。此外,整個向高位料倉上料的作業將被中斷,導致整個上料卸料作業耗時長,并且也對經濟生產順行造成沖擊。目前暫無一種較為經濟有效的解決方法。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專利技術的目的之一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一個或多個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消除合金底開式料罐向高位料倉上料卸料時卡料、滯料等不良現象的一種合金底開式料罐卸料防卡料、滯料的方法及料罐,提高上料卸料效率和作業安全化水平,促進經濟生產順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卸料防卡料、滯料的合金底開式料罐,包括料罐本體和底開機構,料罐本體包括頂部的進料口和底部的出料口,底開機構設置在料罐本體中且包括吊桿和設置在吊桿底部的密封圓臺,密封圓臺塞住所述出料口,吊桿可在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向出料口方向移動并帶動密封圓臺移動以打開出料口,吊桿可在外力作用下向進料口方向移動并帶動密封圓臺移動以關閉出料口,所述吊桿外還套有保護套管,吊桿可在保護套管內上下移動,保護套管的長度大于或等于料罐的最大物料高度。根據本專利技術卸料防卡料、滯料的合金底開式料罐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底開機構還包括支撐環,支撐環通過支撐梁或支撐板固定于料罐本體中且位于料罐本體的中心線上,吊桿穿過所述支撐環并可以上下移動。根據本專利技術卸料防卡料、滯料的合金底開式料罐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吊桿的上端還設置有與所述支撐環相配合的限位件以限制吊桿的移動范圍。根據本專利技術卸料防卡料、滯料的合金底開式料罐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吊桿的頂部設置有吊環。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合金底開式料罐卸料防卡料、滯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則使用上述卸料防卡料、滯料的合金底開式料罐。 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卸料方便迅速、容易實現、簡單快捷、基本無噪音且費用低廉,消除了改進前合金底開式料罐向高位料倉上料卸料時易卡料、滯料等不良現象,杜絕了因處理底開式料罐卡料、滯料時可能造成的擠壓作業人員手指、碰撞身體等傷害事故,提高上料卸料效率和作業安全化水平,促進經濟生產順行。附圖說明通過下面結合示例性地示出一例的附圖進行的描述,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特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其中圖I是現有技術中合金底開式料罐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示例性實施例的卸料防卡料、滯料的合金底開式料罐。附圖標記說明I-料罐本體、2-進料口、3-出料口、4-吊桿、5-密封圓臺、6_吊環、7_支撐環、8_支撐梁或支撐板、9-限位件、10-保護套管。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來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圖2是本專利技術示例性實施例的卸料防卡料、滯料的合金底開式料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根據本專利技術示例性實施例的卸料防卡料、滯料的合金底開式料罐包括料罐本體I和底開機構,料罐本體I包括頂部的進料口 2和底部的出料口 3,底開機構設置在料罐本體I中且包括吊桿4和設置在吊桿4底部的密封圓臺5,密封圓臺5塞住出料口 3,吊桿4可在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向出料口方向移動并帶動密封圓臺5移動以打開出料口 3,吊桿4可在外力作用下向進料口方向移動并帶動密封圓臺5移動以關閉出料口 3,由此實現料罐的自動加料。但為了防止卸料時卡料、滯料現象的出現,本專利技術對上述料罐進行了改進,即吊桿4外還套有保護套管10,吊桿4可在保護套管10內上下移動,保護套管10的長度大于或等于料罐的最大物料高度。其中,密封圓臺5的下底面面積略大于出料口 3的面積,則底開機構可以在實現密封作用的同時限制其位移,避免底開機構從進料口 2整體被抽離,此夕卜,也不會影響合金物料的卸出。經專利技術人多次現場察看和分析,得知導致卡料、滯料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合金物料堆比重的變化,當擬向高位料倉添加的合金物料堆比重較大時,向底開式料罐內卸料后由于合金物料對吊桿4桿體的徑向側壓力和摩擦阻力而將吊桿4擠壓住了,當再將底開式料罐放置于擬上料卸料的高位料倉口處時,合金物料對吊桿4桿體的徑向側壓力和摩擦阻力之和克服了吊桿4和密封圓臺5自重產生的重力,造成吊桿4和密封圓臺5無法正常下落并打開出料口 3,從而導致了卸料時卡料、滯料現象的發生。鑒于此,本專利技術進行了上述結構改進,通過在吊桿4外套設保護套管10之后,吊桿4桿體的上下移動主要是在保護套管內進行,基本不會再受到合金物料的徑向積壓和摩擦作用,因而吊桿4可以在吊桿4及密封圓臺5的重力作用下自動打開出料口 3而不會被影響。為了保證吊桿4的整個桿體在任何情況下均可以不受合金物料的徑向積壓和摩擦作用,需保證保護套管10的長度應大于或等于料罐的最大物料高度,這足以使吊桿4在任意物料存儲情況下均能自動打開出料口進行卸料。根據本專利技術,底開機構還可以包括支撐環7,支撐環7通過支撐梁或支撐板8固定于料罐本體I中且位于料罐本體I的中心線上,吊桿4穿過支撐環7并可以上下移動。設置支撐環7主要為了限制吊桿4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確保吊桿4的垂直移動。與此相應,吊桿4的上端還可以設置有與支撐環相配合的限位件9以限制吊桿4的移動范圍,該限位件9可以是限位套環、限位螺栓或卡夾,只要能夠使吊桿4向下移動至限位件9接觸到支撐·環7后即停止移動即可,以避免底開機構整體從出料口 3掉落。此外,吊桿4的頂部還可以設置有吊環6,以方便對底開式料罐進行整體調運。本專利技術的合金底開式料罐卸料防卡料、滯料的方法則使用上述防卡料、滯料的合金底開式料罐。當使用該防卡料、滯料的合金底開式料罐進行上料卸料時,可以基本消除底開式料罐的吊桿在增設保護套管之前因受擠壓、摩擦而導致的卡料、滯料現象,杜絕了上料人員處理卡料、滯料時可能導致的手指擠壓、身體碰撞等作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卸料防卡料、滯料的合金底開式料罐,包括料罐本體和底開機構,料罐本體包括頂部的進料口和底部的出料口,底開機構設置在料罐本體中且包括吊桿和設置在吊桿底部的密封圓臺,密封圓臺塞住所述出料口,吊桿可在重力或外力作用下向出料口方向移動并帶動密封圓臺移動以打開出料口,吊桿可在外力作用下向進料口方向移動并帶動密封圓臺移動以關閉出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桿外還套有保護套管,吊桿可在保護套管內上下移動,保護套管的長度大于或等于料罐的最大物料高度。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軍,陳娜,喻林,杜利華,鄧林,
申請(專利權)人:攀鋼集團西昌鋼釩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