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翻轉夾具,包括支架、通過一轉軸樞接在支架上的夾具體和推動所述夾具體轉動的推動機構;所述推動機構包括一齒輪齒條副和推動齒條往復運動的第一氣缸;還包括一定位機構;所述定位機構包括一設置在所述轉軸端部上并至少設有兩個定位槽的定位盤、一與所述定位盤嚙合的定位銷、一帶動所述定位銷動作的第二氣缸、一與所述齒條聯動并控制所述第二氣缸的第一行程開關和一與所述定位銷聯動并控制所述第一氣缸的第二行程開關。通過定位機構的定位不僅提高了夾具翻轉的定位精度,同時,由于該定位機構在第一行程開關和第二行程開關的聯動,消除了夾具的定位沖擊,從而提高了夾具的定位和使用的可靠性,延長了夾具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焊接工裝,特別是涉及一種汽車部件焊接的翻轉夾具。
技術介紹
車身零件焊接時,時常需要進行正反面的焊接和裝配,所以要求固定零件的夾具具備翻轉的功能。通常該夾具的翻轉操作主要為手動翻轉,通過手動轉盤和聯軸器帶動整個夾具工位進行翻轉,以實現翻轉焊接的功能。 由于采用人工翻轉,工人的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下,翻轉定位精度低。因此有人專利技術了采用氣動的翻轉夾具。公告號為CN201089074Y的中國技術專利公開了一種可翻轉焊接夾具,其包括夾具主體與支撐所述夾具主體的支架,其中,還包括用于帶動所述夾具主體在支架上處于轉動或固定狀態的旋轉機構。此種可翻轉焊接夾具在進行多面焊接時,不需取下焊接部件,僅將夾有焊接部件的夾具主體共同翻轉至相應的角度即可實現多面焊接的功效。通過該技術方案的翻轉夾具雖然方便了工作的操作,節約生產時間,并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但該技術方案是氣缸通過一滑塊帶動齒條,進而帶動與齒條嚙合的齒輪轉動實現夾具的翻轉,并通過抵頂部對齒條的限位實現翻轉的定位。由于抵頂部的強制限位,造成連接氣缸與齒條的滑塊的沖擊,長期以往,嚴重影響了氣缸與齒條的連接可靠性,造成翻轉不到位或定位不準的問題。另外,由于整個夾具處于齒條的沖擊振動下,影響了夾具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翻轉夾具,其通過氣動的推動機構實現夾具體的翻轉,以減輕操作者的勞動強度;并通過定位機構的設置提高夾具體翻轉的位置精度,提高在制品的加工精度。同時,通過緩沖機構的設置,有效減少夾具體翻轉而產生的沖擊振動,提高翻轉夾具的耐用性和在制品的加工精度。本專利技術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一種翻轉夾具,包括支架、通過一轉軸樞接在支架上的夾具體和推動所述夾具體轉動的推動機構;所述推動機構包括一齒輪齒條副和推動齒條往復運動的第一氣缸;還包括一定位機構;所述定位機構包括一設置在所述轉軸端部上并至少設有兩個定位槽的定位盤、一與所述定位盤嚙合的定位銷、一帶動所述定位銷動作的第二氣缸、一與所述齒條聯動并控制所述第二氣缸的第一行程開關和一與所述定位銷聯動并控制所述第一氣缸的第二行程開關。通過定位機構的定位不僅提高了夾具翻轉的定位精度,同時,由于該定位機構在第一行程開關和第二行程開關的聯動,消除了夾具的定位沖擊,從而提高了夾具的定位和使用的可靠性,延長了夾具的使用壽命。為了使整個夾具更加緊湊,并優化整個夾具的受力狀態,所述推動機構和定位機構分設于所述轉軸的兩端。為了進一步減少夾具翻轉所產生的沖擊振動,至少在所述轉軸的一端設有一緩沖結構;所述緩沖結構包括一固定在所述夾具體一端面上并位于所述轉軸一側的一第一緩沖塊和固定在所述支架上并呈徑向對稱于所述轉軸的第二緩沖塊。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技術方案,在所述轉軸的兩端上均設有緩沖結構;分別設置于轉軸兩端上的第一緩沖塊位于所述轉軸徑向的同一側。可進一步提高緩沖的效果和可靠性。由于未采用強制性限位,從而消除了強制限位所造成的沖擊。所述齒條直接連接于所述第一氣缸中的第一活塞桿;所述定位銷直接連接于所述第二氣缸中的第二活塞桿。減少了連接環接,優化了零件間的連接結構,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夾具的可靠性和操作精度。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采用相互聯動的方式實現夾具的翻轉和定位,消除了采用強制限位所造成的定位沖擊,提高了翻轉定位精度。并因此,實現了氣缸與齒條的直接連接,從而提高了夾具的可靠性和使用精度。 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中推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中推動機構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中定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中定位機構另一個角度的結構示意圖。其中,支架I、支架座101、軸承座102、托架103、夾具體2、夾具主體201、固定座202、凸板2021、配重塊203、配重架204、轉軸205、小支架206、連接座207、推動機構3、齒條301、滑套302、齒輪303、第一氣缸304、第一氣缸體3041、第一活塞桿3042、凸環305、第一行程開關306、罩殼307、定位機構4、定位盤401、定位槽4011、定位銷402、撥塊4021、第二氣缸403、第二氣缸體4031、第二活塞桿4032、偏位4034、止轉塊4035、第二行程開關404、第一緩沖塊5、第二緩沖塊6。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見圖I,一種翻轉夾具,包括呈U字的支架1,在支架I的兩上端上分別設有和支架座101,在該支架座101上固定有的軸承座102,通過一轉軸205樞接在該軸承座102中的夾具體2,設置在支架I 一端并推動夾具體2轉動的推動機構3和設置在支架I另一端上連接并對夾具體2的轉動進行定位的定位機構4。參見圖2,該夾具體2包括一夾具主體201,一固定座202,一固定在固定座202上的連接座207,連接在連接座上的配重架204和固定在配重架204上的配重塊203。夾具主體201和配重架204分別連接于連接座207的上下兩邊,并通過配重塊204進行配重相對于轉軸205靜平衡。該翻轉夾具在使用時,待加工件通過夾緊裝置(圖上未示)固定在夾具主體201上。轉軸205分別設置在夾具體2兩端的固定座202上,并且,該固定座202的一側設有一個凸板2021。參見圖3和圖4,在本實施例中為,推動機構3為一氣動機構,包括第一氣缸304,齒條301,滑套302和齒輪303。該推動機構3通過第一氣缸304的氣缸體和一托架103固定于支架I上。第一氣缸304的第一活塞桿3042伸出端直接連接有所述的齒條301,在其連接處設有一個凸環305。在托架103上固定有一個第一行程開關306,并且該第一行程開關306位于所述凸環305下。轉軸205分別樞接在支架I兩端的軸承座102上,在其中設有推動機構3 —端的轉軸205伸出軸承座102后固定有一個齒輪303。在該端的支架I上設有一個滑套302,所述齒條301與所述齒 303嚙合后延伸并滑動連接于該滑套302中。在齒輪303、齒條301和第一活塞桿3042上罩設有罩殼307。在該端的支架I軸承座102的兩側分別固定有第二緩沖塊6,在該端的固定座202上通過一個固定在其凸板2021上的小支架206連接有第一緩沖塊5。該緩沖塊5與緩沖塊6配合實現,夾具體2翻轉時的緩沖。參見圖5,該定位機構4在本實施例中位于支架I的另一端,使夾具在結構上具有更好的平衡。該定位機構4包括一定位盤401、一連接于第二氣缸403上的定位銷402和第二行程開關404。在該端上的轉軸205伸出軸承座102后固定有所述的定位盤401。第二氣缸403通過第二氣缸體4031固定在支架I上,第二氣缸403的第二活塞桿4032頭端固定的所述的定位銷402。該定位銷402頭端呈楔形適配于定位盤401上的定位槽4011。該定位槽4011有四個,均布于定位盤401外圓周上。定位銷4011的側面上設有一個偏位4034,定位銷4011通過該偏位4034與固定在支架I上的止轉塊4035配合防止定位銷4011的轉動。所述第二行程開關404設置在靠近定位銷4011的支架I上,并在定位銷4011的上部側面上固定有一個撥塊4021,用于觸動第二行程開關404動作。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翻轉夾具,包括支架(1)、通過一轉軸(205)樞接在支架(1)上的夾具體(2)和推動所述夾具體(2)轉動的推動機構(3);所述推動機構(3)包括一齒輪齒條副和推動齒條(301)往復運動的第一氣缸(304);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定位機構(4);所述定位機構(4)包括一設置在所述轉軸(205)端部上并至少設有兩個定位槽(4011)的定位盤(401)、一與所述定位盤(401)嚙合的定位銷(402)、一帶動所述定位銷(402)動作的第二氣缸(403)、一與所述齒條(301)聯動并控制所述第二氣缸(403)的第一行程開關(306)和一與所述定位銷(402)聯動并控制所述第一氣缸(304)的第二行程開關(404)。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吉彥,孫超,牛國峰,程文安,鄭偉,
申請(專利權)人:濟南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