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連鑄輥,屬于機械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的連鑄輥中的分節輥不方便安裝、穩定性差的問題。本連鑄輥包括第一分節輥、第二分節輥和芯軸,在芯軸兩端安裝有旋轉接頭和傳動聯軸器,在第一分節輥和第二分節輥之間設有中間軸承座且中間軸承座通過軸承安裝在芯軸上,在芯軸兩端通過軸承設有左支撐軸承座和右支撐軸承座,在左支撐軸承座和右支撐軸承座的外側部安裝有端蓋二并在兩側均安裝有定距環二,位于內側的定距環二一端抵靠在軸承上,另一端抵靠在相對應的分節輥上,安裝在右支撐軸承座上的端蓋二與軸承之間安裝有定距環三,安裝在左支撐軸承座上的端蓋二與軸承之間有尺寸間隔。本連鑄輥具有方便安裝、定位精確、穩定性好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機械
,特別涉及一種連鑄機扇形段上的連鑄輥。
技術介紹
為提高連鑄坯內部質量,小輥密排和輕壓下技術被大量應用到現代鑄機的設計中,隨著小輥密排技術在連鑄裝備中的大量應用,為提高小輥徑輥子的剛度,一般多采用分節輥的形式,根據所選的輥徑和鑄機寬度尺寸不同,一般采用兩分節、三分節和四分節輥等形式,每兩個分節之間采用一個或兩個軸承進行支撐。目前投產的連鑄機的分節輥子結構大多數是通過一根細長的芯軸,將多個軸承串聯在一起,再用三條平鍵將芯軸與棍套連接在一起的結構。在將分節輥裝配到芯軸上時,經常會出現分節輥與軸承座之間留有細小的間隙,這樣就造成連鑄輥在高速運轉時,分節輥會出現晃動和移位的情況,穩定性差,存在 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方便安裝、定位精確、穩定性好的連鑄棍。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連鑄輥,包括第一分節輥、第二分節輥和芯軸,所述芯軸貫穿第一分節輥和第二分節輥,在芯軸兩端分別安裝有旋轉接頭和傳動聯軸器,在第一分節輥和第二分節輥之間設有中間軸承座且中間軸承座通過軸承安裝在芯軸上,在芯軸兩端通過軸承設有左支撐軸承座和右支撐軸承座,芯軸上沿軸心線開設有貫通的冷卻水孔,在冷卻水孔內穿插有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撐軸承座和右支撐軸承座的外側部安裝有端蓋二,在右支撐軸承座和左支撐軸承座兩側均對稱安裝有定距環二,位于內側的定距環二一端抵靠在軸承上,另一端抵靠在相對應的分節輥上,安裝在右支撐軸承座上的端蓋二內側面與軸承之間安裝有定距環三,安裝在左支撐軸承座上的端蓋二內側面與軸承之間有尺寸間隔。在上述的連鑄輥中,所述的中間軸承座兩側對稱安裝有定距環一,定距環一端抵靠在軸承上,另一端抵靠在相對應的分節輥上。在上述的連鑄輥中,所述的中間軸承座兩側分部安裝有端蓋一,每個端蓋一上均安裝有油封一和金屬嵌環一,定距環一套設在芯軸上且定距環一內壁與芯軸外壁之間安裝有O型密封圈一。在上述的連鑄輥中,所述的芯軸兩端均安裝有壓蓋,在芯軸左端安裝有法蘭,壓蓋通過螺栓分別與法蘭和傳動聯軸器固連,位于外側的定距環二一端抵靠在軸承上,另一端抵靠在法蘭或傳動聯軸器上。在上述的連鑄輥中,所述的法蘭和傳動聯軸器外側均安裝有螺紋環和墊圈,所述的螺紋環上裝配有螺釘。在上述的連鑄輥中,所述的端蓋二、左支撐軸承座和右支撐軸承座上均安裝有油封二和金屬嵌環二。在上述的連鑄輥中,所述的旋轉接頭與芯軸冷卻水孔內壁之間安裝有兩個密封圈O在上述的連鑄輥中,所述的水管另一端安裝有導管,在芯軸端部處密封固連有塞子,導管一端插固在水管內,導管另一端與塞子固連,并在導管側壁上開設有導水孔,冷卻水孔與導水孔相通。在上述的連鑄輥中,所述的塞子與芯軸冷卻水孔內壁之間安裝有兩個密封圈二。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在各個軸承座上兩側安裝定距環,通過定距環使連鑄輥各個零件緊密貼合,結構緊湊,同時左支撐軸承座上的端蓋二內側面與軸承之間有尺寸間隔,使左支撐軸承座可以左右移動,方便連鑄輥在連鑄機扇形段上的安裝,定位精確。 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I中B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I中C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I中D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I中E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中,I、第一分節棍;2、第二分節棍;3、芯軸;3a、冷卻水孔;4、水管;5、導管;5a、導水孔;6、旋轉接頭;6a、進水口 ;7、傳動聯軸器;8、塞子;9、中間軸承座;10、左支撐軸承座;11、右支撐軸承座;12、軸承;13、密封圈一 ;14、密封圈二 ;15、O型密封圈一 ;16、O型密封圈二 ;17、端蓋一 ;18、端蓋二 ;19、油封一 ;20、油封二 ;21、金屬嵌環一 ;22、金屬嵌環二 ;23、定距環一 ;24、定距環二 ;25、定距環三;26、法蘭;27、壓蓋;28、螺紋環;29、墊圈;30、螺釘。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是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專利技術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如圖I至圖6所示,本連鑄輥包括第一分節輥I、第二分節輥2和芯軸3,芯軸3貫穿第一分節輥I和第二分節輥2,在芯軸3兩端分別安裝有旋轉接頭6和傳動聯軸器7,其中傳動聯軸器7通過花鍵與芯軸3相連,第一分節輥I和第二分節輥2均通過鍵與芯軸3裝配在一起,當外接動力與傳動聯軸器7連接后,使連鑄輥運轉。旋轉接頭6通過螺栓與芯軸3固連,旋轉接頭6上開設有進水口 6a和出水口,芯軸3上沿軸心線開設有貫通的冷卻水孔3a,在冷卻水孔3a內穿插有水管4,其中水管4管徑小于冷卻水孔3a孔徑,即水管4與冷卻水孔3a內壁之間留有間隙,水管4 一端與旋轉接頭6相連且水管4與旋轉接頭6進水口 6a相通,旋轉接頭6與芯軸3冷卻水孔3a內壁之間安裝有兩個密封圈一 13,通過密封圈一 13形成雙重密封,保證在高壓水注入到芯軸3內時不會發生滲漏現象。在水管4另一端安裝有導管5,在芯軸3右端(即安裝有傳動聯軸器7的芯軸3那一端)密封固連有塞子8,導管5 —端插固在水管4內,另一端與塞子8固連,并在導管5側壁上開設有導水孔5a。導管5的管徑小于水管4的管徑,這樣可以保證冷卻水滯留在水管4的時間更長,水管4與冷卻水孔3a內壁之間所形成的間隙相通與導水孔5a相通,注入到水管4內的冷卻水通過導水孔5a流入到冷卻水孔3a內,并最終從旋轉接頭6出水口排放出去。塞子8與芯軸3冷卻水孔3a內壁之間安裝有兩個密封圈二 14,通過密封圈二 14形成雙重密封,保證在從導水孔5a內流出的冷卻水不會從塞子8與芯軸3冷卻水孔3a內壁之間的間隙滲漏出去,起到密封冷卻水孔3a的作用。 在第一分節輥I和第二分節輥2之間連接有中間軸承座9,中間軸承座9通過軸承12與芯軸3相連,中間軸承座9兩側分部安裝有端蓋一 17,每個端蓋一 17上均安裝有油封一 19和金屬嵌環一 21,油封一 19主要用于密封潤滑油,防止中間軸承座9內的潤滑油滲漏出去,金屬嵌環一 21用于密封粉塵,防止連鑄輥在惡劣環境下有灰塵進入到中間軸承座9內。在中間軸承座9兩側還對稱安裝有定距環一 23,定距環一 23 —端抵靠在軸承12上,另一端抵靠在相對應的分節輥上,定距環一 23套設在芯軸3上且定距環一 23內壁與芯軸3外壁之間安裝有O型密封圈一 15,O型密封圈一 15主要防止連鑄輥在惡劣環境下有灰塵進入到芯軸3連接面上。在芯軸3兩端分別安裝有左支撐軸承座10和右支撐軸承座11,其中左支撐軸承座10安裝在連接有旋轉接頭6的芯軸3那一端,右支撐軸承座11安裝在連接有塞子8的芯軸3那一端。左支撐軸承座10和右支撐軸承座11均通過軸承12與芯軸3連接,在左支撐軸承座10和右支撐軸承座11的外側部均安裝有端蓋二 18,端蓋二 18通過螺栓與相對應的支撐軸承座連接。每個端蓋二 18、左支撐軸承座10和右支撐軸承座11上均安裝有油封二 20和金屬嵌環二 22,油封二 20主要用于密封潤滑油,防止左支撐軸承座10或右支撐軸承座11內的潤滑油滲漏出去,金屬嵌環二 22用于密封粉塵,防止連鑄輥在惡劣環境下有灰塵進入到左支撐軸承座10或右支撐軸承座11內。在右支撐軸承座11和左支撐軸承座10兩側均對稱安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連鑄輥,包括第一分節輥、第二分節輥和芯軸,所述芯軸貫穿第一分節輥和第二分節輥,在芯軸兩端分別安裝有旋轉接頭和傳動聯軸器,在第一分節輥和第二分節輥之間設有中間軸承座且中間軸承座通過軸承安裝在芯軸上,在芯軸兩端通過軸承設有左支撐軸承座和右支撐軸承座,芯軸上沿軸心線開設有貫通的冷卻水孔,在冷卻水孔內穿插有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撐軸承座和右支撐軸承座的外側部安裝有端蓋二,在右支撐軸承座和左支撐軸承座兩側均對稱安裝有定距環二,位于內側的定距環二一端抵靠在軸承上,另一端抵靠在相對應的分節輥上,安裝在右支撐軸承座上的端蓋二內側面與軸承之間安裝有定距環三,安裝在左支撐軸承座上的端蓋二內側面與軸承之間有尺寸間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功立,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中超機器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