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線性降壓電路,其包括第一分壓電阻R1、第二分壓電阻R2、第一穩壓管Z1及降壓管Q1,所述第一分壓電阻R1、第二分壓電阻R2及第一穩壓管Z1依次串聯后第一分壓電阻R1與輸入電壓Vin的正極相連而第一穩壓管Z1的正極與輸入電壓Vin的負極相連,所述降壓管Q1的門極連接到所述第一分壓電阻R1和第二分壓電阻R2之間,其集電極連接到輸入電壓Vin的正極,其發射極與第一穩壓管Z1的陽極之間的電壓形成輸出電壓Vout。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線性降壓電路的輸出電壓與輸入電壓呈線性關系,在輸入電壓存在時,輸出端即有輸出電壓,并可通過輸出與輸入之間的電壓關系判斷得出輸入電壓情況,增加了設備的安全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線性降壓電路
本技術涉及一種降壓電路,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線性降壓電路。
技術介紹
根據直流穩壓電源的轉換方法,其常分為開關電源和線性電源,兩者都能按照一定的規格要求來提供穩定的直流電壓。開關電源電路以其轉換效率高、損耗小、可以降壓也可以升壓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電子設備。但是開關電源電路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點,即開關電源電路存在啟動電壓,當輸入電壓未達到啟動電壓的設定值時,其無輸出電壓,此時無法從輸出端判斷輸入電壓的情況,該電路應用于設備中會存在很大安全隱患。為解決上述問題,可在開關電源的輸入端增加電壓檢測電路,然而,當輸入端電壓較高時,檢測電路會比較復雜,這樣會大大增加成本。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提高設備安全性的降壓電路以解決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根據輸出電壓來得知輸入電壓的線性降壓電路以提高設備的安全性。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線性降壓電路,其包括第一分壓電阻R1、第二分壓電阻R2、第一穩壓管Zl及降壓管Q1,所述第一分壓電阻R1、 第二分壓電阻R2及第一穩壓管Zl依次串聯后第一分壓電阻Rl與輸入電壓Vin的正極相連而第一穩壓管Zl的正極與輸入電壓Vin的負極相連,所述降壓管Ql的門極連接到所述第一分壓電阻Rl和第二分壓電阻R2之間,其集電極連接到輸入電壓Vin的正極,其發射極與第一穩壓管Zl的陽極之間的電壓形成輸出電壓Vout。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第一分壓電阻Rl和/或第二分壓電阻R2為可變電阻。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線性降壓電路還包括第一二極管D1,所述第一二極管 Dl反向并聯在所述降壓管Ql的集電極和發射極之間。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線性降壓電路還包括第一限流電阻R3,所述第一限流電阻R3 —端連接到第一分壓電阻Rl和第二分壓電阻R2之間,另一端連接到降壓管Ql的門極。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線性降壓電路還包括第二穩壓管Z2,所述第二穩壓管 Z2的陽極與降壓管Ql的發射極相連,所述第二穩壓管Z2的陰極與降壓管Ql的門極相連。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線性降壓電路還包括開關管Q2和檢測電阻R4,所述開關管Q2的基極連接到降壓管Ql的發射極,所述開關管Q2的集電極連接到第一分壓電阻Rl 和第二分壓電阻R2之間,所述檢測電阻R4連接在所述開關管Q2的基極和發射極之間,所述開關管Q2的發射極與穩壓管Zl的陽極之間的電壓形成輸出電壓Vout。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線性降壓電路還包括第三分壓電阻R5,所述第三分壓電阻R5 —端連接到第一分壓電阻Rl和第二分壓電阻R2之間,另一端連接到所述降壓管Ql的發射極。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線性降壓電路還包括第二二極管D2,所述第二二極管 D2的陽極與輸入電壓Vin的正極相連,所述第二二極管D2的陰極與降壓管Ql的集電極相連。在本技術的另一實施例中,所述線性降壓電路還包括第二限流電阻R6,所述第二限流電阻R6 —端連接到第二二極管D2的陽極,另一端連接到輸入電壓Vin的正極。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線性降壓電路還包括電容C,所述電容C并聯在所述第三分壓電阻R5的兩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線性降壓電路的輸出電壓與輸入電壓呈線性關系, 在輸入電壓存在時,輸出端即有輸出電壓,并可通過輸出與輸入之間的電壓關系判斷得出輸入電壓情況,增加了設備的安全性。本技術線性降壓電路可作為一個完整的電路,即作為線性降壓電源,為其他設備提供輸入電壓;而且也可作為電路的一部分,例如可將此電路用于變頻器母線電壓和驅動板之間以降低母線電壓且為驅動板提供輸入電壓。本技術線性降壓電路在上述兩種應用中均可通過輸出電壓的情況判斷出輸入電壓情況,增加了設備的安全性。通過以下的描述并結合附圖,本技術將變得更加清晰,這些附圖用于解釋本技術的實施例。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線性降壓電路第一實施例的電路圖。圖2為本技術線性降壓電路第二實施例的電路圖。圖3為本技術線性降壓電路第三實施例的電路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圖中類似的組件標號代表類似的組件。顯然,以下將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圖I為本技術線性降壓電路第一實施例的電路圖。參照圖1,本實施例的線性降壓電路包括第一分壓電阻R1、第二分壓電阻R2、第一穩壓管Zl及降壓管Q1。其具體電路如下第一分壓電阻R1、第二分壓電阻R2及第一穩壓管Zl的依次串聯后一起并聯在輸入電壓Vin的兩端,其中,第一分壓電阻Rl與輸入電壓 Vin的正極相連,第一穩壓管Zl的正極與輸入電壓Vin的負極相連,降壓管Ql的門極連接到第一分壓電阻Rl和第二分壓電阻R2之間,其集電極連接到輸入電壓Vin的正極,其發射極與第一穩壓管Zl的陽極之間的電壓形成輸出電壓Vout。本實施例中,降壓管Ql選用IGBT來實現。為了保護降壓管Q1,降壓管Ql的集電極和發射極之間反向并聯有第一二極管Dl (續流二極管)以快速吸收瞬時能量,避免降壓管Ql被瞬時聞壓擊穿。在上述線性降壓電路中,降壓管Ql工作在線性狀態,穩壓管Zl用于補償降壓管Ql 的門極和發射極之間的壓降Vge以實現線性輸出,穩壓管Zl的穩壓值Vz的選擇與第一分壓電阻R1、第二分壓電阻R2及降壓管Ql的門極與發射極之間的電壓Vge有關,其具體原理如下以降壓管Ql的門極電勢為參考點,可列出下述等式權利要求1.一種線性降壓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分壓電阻R1、第二分壓電阻R2、第一穩壓管Zl及降壓管Q1,所述第一分壓電阻R1、第二分壓電阻R2及第一穩壓管Zl依次串聯后第一分壓電阻Rl與輸入電壓Vin的正極相連而第一穩壓管Zl的正極與輸入電壓Vin的負極相連,所述降壓管Ql的門極連接到所述第一分壓電阻Rl和第二分壓電阻R2之間,其集電極連接到輸入電壓Vin的正極,其發射極與第一穩壓管Zl的陽極之間的電壓形成輸出電壓 Vout0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線性降壓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壓電阻Rl和/或第二分壓電阻R2為可變電阻。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線性降壓電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二極管D1,所述第一二極管Dl反向并聯在所述降壓管Ql的集電極和發射極之間。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線性降壓電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限流電阻R3,所述第一限流電阻R3 —端連接到第一分壓電阻Rl和第二分壓電阻R2之間,另一端連接到降壓管 Ql的門極。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線性降壓電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穩壓管Z2,所述第二穩壓管Z2的陽極與降壓管Ql的發射極相連,所述第二穩壓管Z2的陰極與降壓管Ql的門極相連。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線性降壓電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開關管Q2、及檢測電阻 R4,所述開關管Q2的基極連接到降壓管Ql的發射極,所述開關管Q2的集電極連接到第一分壓電阻Rl和第二分壓電阻R2之間,所述檢測電阻R4連接在所述開關管Q2的基極和發射極之間,所述開關管Q2的發射極與穩壓管Zl的陽極之間的電壓形成輸出電壓Vout。7.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線性降壓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分壓電阻R1、第二分壓電阻R2、第一穩壓管Z1及降壓管Q1,所述第一分壓電阻R1、第二分壓電阻R2及第一穩壓管Z1依次串聯后第一分壓電阻R1與輸入電壓Vin的正極相連而第一穩壓管Z1的正極與輸入電壓Vin的負極相連,所述降壓管Q1的門極連接到所述第一分壓電阻R1和第二分壓電阻R2之間,其集電極連接到輸入電壓Vin的正極,其發射極與第一穩壓管Z1的陽極之間的電壓形成輸出電壓Vout。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建安,王濤,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英威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