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用于引出外伸于末屏外殼的末屏引出線上的電流,包括:與末屏外殼相連并形成容置末屏引出線的容置腔的保護外殼;一端外伸于保護外殼,另一端置于容置腔內的導電連接桿;設置在導電連接桿上,并在另一端形成與末屏引出線配合的容納口且導電的彈性連接片。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彈性連接片與末屏引出線接觸,并通過與彈性連接片相連的導電連接桿延伸到保護外殼的外部,使得測量方便,簡單易行。該裝置中導電連接桿與末屏引出線之間通過彈性連接片相連,且該彈性連接片的一端形成可以容納末屏引出線的容納口,從而有效保證了導電連接桿與末屏引出線連接的可靠性,進而提高了測量結果的穩定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變壓器
,尤其涉及一種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
技術介紹
套管是電力變壓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實現變壓器內部出線的連接、對地絕緣和支撐作用。由于套管的工作條件非常嚴峻,所以其常常因環境影響而逐漸劣化或損壞,而導致電網故障。為了保證電網正常工作,需要對套管進行有效的預防性試驗和在線監測。為了均勻分布電場,高壓套管由多層金屬屏和屏間的絕緣層構成,末屏是其最后一個屏,用于與地面等電位連接,運行中其必須可靠接地,而在預防性試驗時需解開與地電位的連接以便檢測套管的電容量和介損。套管絕緣在線監測裝置需要從套管末屏測量泄露電流,電流引出裝置的一端與套管末屏的末屏引出線連接,另一端接入到電流測量裝置,然·后再接地。但是,目前末屏引出裝置的現場安裝程序比較繁瑣,而且其與末屏引出線的接觸為點接觸,接觸的可靠性差,導致測量結果不穩定。綜上所述,如何保證末屏引出線的可靠接觸,以提高測量結果的穩定性,已成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以保證末屏引出線的可靠連接,提高測量結果的穩定性。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用于引出外伸于末屏外殼的末屏引出線上的電流,包括與所述末屏外殼相連并形成容置所述末屏引出線的容置腔的保護外殼;一端外伸于所述保護外殼,另一端置于所述容置腔內的導電連接桿;其一端形成與所述末屏引出線配合的容納口且導電的彈性連接片,所述彈性連接片與所述導電連接桿相連。優選地,上述的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中,所述彈性連接片包括與所述導電連接桿相連的固定段;對稱布置形成所述容納口且分別設置在所述固定段的兩端的第一卡接段和第二卡接段,所述第一卡接段與所述末屏引出線的上端接觸,所述第二卡接段與所述末屏引出線的下端接觸。優選地,上述的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中,所述第一卡接段和所述第二卡接段均為彈簧片。優選地,上述的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中,所述第一卡接段和所述第二卡接段均設置有與所述末屏引出線貼合的直線段。優選地,上述的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中,所述第一卡接階段遠離所述固定段的一側和所述第二卡接段遠離所述固定段的一側均設置向外擴散的接口段。優選地,上述的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中,所述末屏外殼與所述保護外殼通過螺紋配合相連。優選地,上述的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中,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容置腔內壁上的內絕緣套。優選地,上述的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中,所述導電連接桿通過固定螺母固定在所述保護外殼上。優選地,上述的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中,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固定螺母與所述保護外殼之間的密封絕緣墊圈和設置在所述保護外殼和所述末屏外殼之間的密封絕緣件。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用于引出外伸于末屏外殼的末屏引出線上的電流,包括與末屏外殼相連并形成容置末屏引出線的容置腔的保護外殼;一端外伸于保護外殼,另一端置于容置腔內的導電連接桿;設置在導電連接桿上,并在另一端形成與末屏引出線配合的容納口且導電的彈性連接片。本技術通過彈性連接片與末屏引出線接觸,并通過與彈性連接片相連的導電連接桿延伸到保護外殼的外部,使得測量方便,簡單易行,即完成了將套管末屏電流引出目的。同時,該裝置中導電連接桿與末屏引出線之間通過彈性連接片相連,且該彈性連接片的一端形成可以容納末屏引出線的容納口,從而有效保證了導電連接桿與末屏引出線連接的可靠性,進而提高了測量結果的穩定性。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右視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的安裝圖。其中,I為保護外殼螺紋、2為保護外殼、3為密封絕緣件、4為內絕緣套、5為彈性連接片、6為密封絕緣墊圈、7為固定螺母、8為導電連接桿螺紋、9為導電連接桿、10為末屏外殼、11為末屏絕緣件、12末屏引出線。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核心是提供一種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以保證末屏引出線的可靠連接,提高測量結果的穩定性。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I-圖3,本技術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用于引出外伸于末屏外殼10的末屏引出線12上的電流,包括與末屏外殼10相連并形成容置末屏引出線12的容置腔的保護外殼2 ;—端外伸于保護外殼2,另一端置于容置腔內的導電連接桿9 ;其一端形成與末屏引出線12配合的容納口且導電的彈性連接片5,且彈性連接片5與導電連接桿9相連。本技術通過彈性連接片5與末屏引出線12相接觸,并通過與彈性連接片5相連的導電連接桿9延伸到保護外殼2的外部,使得測量方便,簡單易行,即完成了將套管末屏的電流引出目的。同 時,該裝置中導電連接桿9與末屏引出線12之間通過彈性連接片5相連,且該彈性連接片5的一端形成可以容納末屏引出線12的容納口,從而有效保證了導電連接桿9與末屏引出線12連接的可靠性,進而提高了測量結果的穩定性。本技術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彈性連接片5的具體結構,該彈性連接片5包括與導電連接桿9相連的固定段;對稱布置形成容納口且分別設置在固定段的兩端的第一卡接和第二卡接段,且第一卡接段與末屏引出線12的上端接觸,第二卡接段與末屏引出線12的下端接觸。通過上述設置將導電連接桿9與末屏引出線12之間的點接觸設置為線接觸,提高了兩者之間接觸的穩定性,且該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通過調節容納口的大小和距離以實現對不同尺寸的末屏引出線12的連接,有效提高了使用范圍。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在實際生產中,還可以將彈性連接片5設置為一端固定在導電連接桿9上,另一端設置有與末屏引出線12配合的安裝環。在使用過程中,將安裝環套設在末屏引出線12上,并實現兩者的面接觸,該方式也能實現增大導電連接桿9與末屏引出線12的接觸面積的目的,即提高了測量的穩定性。具體的實施例中,將第一卡階段和第二卡接段均設置為彈簧片,其一端固定在彈性連接片5的固定段上,另一端與末屏引出線12接觸。由于其具有彈性,因此,在使用過程中,可根據末屏引出線12的直徑大小實現兩者的緊密接觸。通過上述設置方式,進一步提高了該裝置的適用范圍。為了更進一步增大末屏引出線12與導電連接桿9之間的接觸面積,本實施例中提供的第一卡接段和第二卡接段均設置有與末屏引出線貼合的直線段,通過上述設置增大了彈性連接片9與末屏引出線12的軸線方向的接觸面積,從而進一步增大了末屏引出線12和導電連接桿9之間的接觸面積。進一步的,為了保證末屏引出線12能夠快速穩定的伸入到彈性連接片5的容納口中,而防止兩者在容納口處的對接發生磨損,本實施中在第一卡接段遠離固定段的一側和第二卡階段遠離固定段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高壓套管末屏彈片式引出裝置,用于引出外伸于末屏外殼(10)的末屏引出線(12)上的電流,其特征在于,包括:與所述末屏外殼(10)相連并形成容置所述末屏引出線(12)的容置腔的保護外殼(2);一端外伸于所述保護外殼(2),另一端置于所述容置腔內的導電連接桿(9);其一端形成與所述末屏引出線(12)配合的容納口且導電的彈性連接片(5),所述彈性連接片(5)與所述導電連接桿(9)相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鄒國平,何文林,孫翔,劉浩軍,胡文堂,王文浩,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家電網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