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自然冷卻裝置,包括水泵、帶具有肋片的介質熱交換管道的水箱及設置于水箱上方的若干帶排水孔的分水盤,該水泵的入水口通過水管與水箱連接,水泵具有冷卻出水口及補償出水口,該冷卻出水口通過發熱設備后連接至進水管,該補償出水口通過增壓水管直接連接至該進水管,所述進水管下方設置有射嘴,該射嘴下方對應設置有水輪,所述分水盤位于該水輪下方,且在該分水盤側部設置有對分水盤吹風的風扇,該風扇與所述水輪傳動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著能量利用率高,結構合理的優點。節水。功能集約,后繼擴展開發強。(*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冷卻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自然冷卻裝置。技術背景大型設備在工作時要求功率較高,隨之會帶來較高的發熱量,造成散熱困難。常見的對設備的降溫措施,如直接采用風扇吹風進行風冷,散熱效果并不一定理想;或是直接沖水進行水冷,雖然冷卻效果不錯,但是并不適合于不能直接接觸水的設備;此外諸如壓縮機壓縮制冷技術,雖然效果很好,但是成本同樣很高。針對于此,本專利技術創造的申請人在先申請了一種自然冷卻裝置,該自然冷卻裝置包括水泵,水箱及安裝在水箱上方的若干層帶排水孔的分水盤,水泵的入水口通過水管與水箱連接,分水盤下方設置有冷卻排管,從排水孔內流出的水能夠沖淋在冷卻排管上,且冷卻排管的出水口位于最上層分水盤上,以使從冷卻排管出來的水流入最上層分水盤內;該技術使用時,可采用冷水吸收設備工作時發出的熱量,通過冷卻排管初步冷卻后排入到分水盤,再通過分水盤的小孔分水散熱的方式進行再次冷卻,該過程通過水泵循環運行,就可以不間斷的為設備降溫散熱,達到節水省電,冷卻效果好的優點。然而該結構仍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用于供水的水泵功率因為結構關系,可能會有部分被浪費掉,沒有達到能量的最優利用,此外由于從分水盤流下的水,均是直接收集入水箱,可能會造成勢能的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量利用率更高,結構更為合理的自然冷卻裝置。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自然冷卻裝置,包括水泵、水箱及設置于水箱上方的若干帶排水孔的分水盤,該水泵的入水口通過水管與水箱連接,水泵具有冷卻出水口及補償出水口,該冷卻出水口通過發熱設備后連接至進水管,該補償出水口通過增壓水管直接連接至該進水管,所述進水管下方設置有射嘴,射嘴的口徑是進水管直徑的99%或以下,該射嘴下方對應設置有水輪,所述分水盤位于該水輪下方,且在該分水盤側部設置有對分水盤吹風的風扇,該風扇與所述水輪傳動連接。進一步,所述分水盤下方設置有飛水收集盤,該飛水收集盤直接或間接與所述水箱的上方入水口連接。進一步,所述分水盤外設置有格柵結構的保護罩。進一步,所述水箱包覆有隔熱層,在水箱內貫通設置有供熱交換介質通過的介質管道,該介質管道的進、出口分別位于水箱外。進一步,所述水箱連接有兩個水泵。進一步,所述水泵的出、入水端各設有一個閥。上述,水泵的出水端設置有水壓表。進一步,風扇與分水盤之間設置有水珠回收裝置,該水珠回收裝置包括支架,該支架上設有若干能夠擋住水珠的擋水片,該擋水片上設有導水槽。進一步,所述增壓水管上設置有節流閥及水壓表。進一步,介質管道外周設置有若干鰭片。進一步,所述水輪同心連接有傳動坑輪,該傳動坑輪通過皮帶與所述風扇傳動連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新增的增壓水管,可以將水泵多余的功率利用來將水輸送到進水管,進而能夠達到水泵功率的合理利用,此外水輪及傳動給風輪,能夠 對水進行冷卻,達到進一步的冷卻效果,而增設的飛水收集盤,能夠將通常達不到合理利用的水的勢能收集起來,用于供其他其他設備或是冷卻使用,可見,本技術具有著能量利用率高,結構合理的優點,水珠回收裝置利于節約用水。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說明。顯然,所描述的附圖只是本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的其他設計方案和附圖。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一種實施例中水珠回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技術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術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只是本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本技術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參照圖1,本技術所提供的新型自然冷卻裝置,主要結構包括水泵I、水箱2及設置于水箱2上方的若干帶排水孔的分水盤3,水泵I的入水口通過水管與水箱2連接,水泵I具有冷卻出水口 11及補償出水口 12,該冷卻出水口 11通過管道連接到發熱設備,以通過流過的冷水對發熱設備進行冷卻,在通過發熱設備后,再連接至進水管4進行收集,而補償出水口 12通過增壓水管13直接連接至進水管4,進水管4位于整個裝置的最上方,且高度要低于水泵I的最大揚程,這樣可以將水泵I能夠產生的功率合理的利用起來,不至于造成能量浪費,進水管4下方設置有射嘴41,一般可以將射嘴41設計得稍微小一點,口徑可以是進水管4直徑的99%或以下,使得其噴出水的壓力能夠保持一定數值,射嘴41下方對應設置有水輪5,帶排水孔分水盤3位于水輪5下方,且在帶排水孔分水盤3側部設置有對帶排水孔分水盤3吹風的風扇6,該風扇6與水輪5傳動連接。在一種優選方案中,水輪5同心連接有傳動坑輪51,該傳動坑輪51通過皮帶52與風扇6實現傳動連接;如此水輪5受射嘴41射出的水帶動,并將動力傳動給風扇6,而經過水輪5的水流到帶排水孔分水盤3,由于帶排水孔分水盤3的若干排水孔作用而盡量分散水流,同時伴隨風扇6吹出的風,能夠達到快速冷卻水的目的。通常情況下,冷卻后的水就直接水收集流入水箱2,以待下一輪的熱交換,而本技術則考慮到對水勢能的合理利用,可以在分水盤3下方設置飛水收集盤7,用來收集飛濺的水,該飛水收集盤7直接或間接與所述水箱2的上方入水口 23連接,例如在間接連接的情況下,飛水收集盤7下部可以再連接一個能夠轉換水落下勢能的設備,如水輪,以將動力輸出。另外為了保證水不外濺,分水盤3外可設置格柵結構的保護罩31,如百葉窗式。同樣的,可在水輪5外套設有水輪保護罩53,在風扇6外套設風扇保護罩61,起到防濺水,一起防護作用。由于風扇6的風力必須足夠大才會有明顯的散熱效果,由此帶來一個問題就是風會將水流流下時和水流沖擊時所濺起的小水珠吹走,從而造成水資源的浪費。為了解決該問題,本技術可以增設回收水珠的水珠回收裝置8,該水珠回收裝置8可以設置于風扇6與分水盤3之間,其包括支架81,該支架81上設有若干能夠擋住水珠的擋水片82,該擋水片82上設有導水槽83。如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擋水片82相對設置于支架81兩側,以增大回收面積,且導水槽83由擋水片82的側端卷曲而成,從而能夠簡化制造工藝,節省制造成本。使用時,若干擋水片82擋住風扇6吹來的小水珠,擋水片上的小水珠匯集后流入設于擋水片82上的導水槽83內,通過導水槽流83向存儲容器,如水箱2中再利用。另外在優選方案中,水箱2包覆有隔熱層,在水箱2內貫通設置有供熱交換介質通過的介質管道21,該介質管道21的進、出口分別位于水箱2外。使用時介質通道21內流通利于熱交換的介質,可以連接到發熱設備處,吸收發熱設備的熱量后,傳遞到水箱2內的介質管道21處,由介質管道21和水箱2內的水熱交換,以達到另一個獨立的冷卻循環。而為了增加介質管道21的熱交換效果,可以在介質管道21外周設置若干鰭片22,增加其與水的接觸面積。通常為了達到較好的效果,水箱2連接有兩個水泵I,其中一個水泵I做功,另一個水泵I可作為后備。在水泵I的出、入水端各設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自然冷卻裝置,包括水泵(1)、水箱(2)及設置于水箱(2)上方的若干帶排水孔的分水盤(3),該水泵(1)的入水口通過水管與水箱(2)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1)具有冷卻出水口(11)及補償出水口(12),該冷卻出水口(11)通過發熱設備后連接至進水管(4),該補償出水口(12)通過增壓水管(13)直接連接至該進水管(4),所述進水管(4)下方設置有射嘴(41),射嘴(41)的口徑是進水管(4)直徑的99%或以下,該射嘴(41)下方對應設置有水輪(5),所述分水盤(3)位于該水輪(5)下方,且在該分水盤(3)側部設置有對分水盤(3)吹風的風扇(6),該風扇(6)與所述水輪(5)傳動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秦宇獻,
申請(專利權)人:秦宇獻,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