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冷凝器在線自動清洗裝置,包括裝置底座、橫臥放置于裝置底座上的臥式增壓泵及安裝于臥式增壓泵的兩側豎直放置的進水主管道和出水主管道,與進水主管道連接設有集球器,與出水主管道相連設有捕球器。此冷凝器在線自動清洗裝置將臥式增壓泵在裝置底座上橫臥放置,使得與臥式增壓泵相連的各進水主管道及出水主管道可以豎直放置,而集球器與進水主管道或者出水主管道及臥式增壓泵間通過兩三通管進行連接,使得清洗裝置的整體結構更為緊湊,整體布局更為合理,同時有效減少其占地面積,此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用于冷凝器清洗裝置領域。(*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冷凝器在線自動清洗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冷凝器內壁管道清洗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冷凝器自動清洗>J-U ρ α裝直。
技術介紹
冷凝器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后,其冷凝管的熱交換管內壁會產生污垢層,污垢層將嚴重降低冷凝器的熱交換效率,因此冷凝器管必須定期清洗。在已知技術中通常使用全自動冷凝器球體清洗裝置進行清洗,該全自動冷凝器球體清洗裝置包括主機、水管、一個收球器、一個集球器和數量較多的清洗膠球,這種清洗系統采用一臺主機對應一臺中央空調,針對中央空調內的管道進行清洗,如果需要清洗多臺中央空調時,工作人員需要提供兩臺清洗裝置,通過此類清洗裝置清洗冷凝管道的能耗較大,且成本高。另外,現有的此類管道清洗系統都是采用的立式設計,有結構散亂,占地面積大等諸多缺點,其實際應用也存在諸多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管道布局合理、占地面積更小的冷凝器在線自動清洗裝置。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種冷凝器在線自動清洗裝置,包括裝置底座、橫臥放置于裝置底座上的臥式增壓泵及安裝于臥式增壓泵的兩側豎直放置的進水主管道和出水主管道,與進水主管道連接設有集球器,與出水主管道相連設有捕球器,集球器的另一端還設有與進水主管道中部相通的循環管,集球器與捕球器間設有回球管,連接進水主管道的進水側、集球器及臥式增壓泵設有第一三通管,連接出水主管道的出水側、集球器及臥式增壓泵設有第二三通管。進一步作為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改進,集球器的頂端連接有若干分支管,各分支管上均設有一分支電動閥。進一步作為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改進,第一三通管與進水主管道的進水端之間的連接管上設有第一手動閥,第二三通管與出水主管道的出水端間的連接管上設有第二手動閥。進一步作為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改進,第一三通管上與進水主管道相通的側管上設有第一電磁閥,第一三通管上與集球器相通的側管上設有第二電磁閥,第二三通管上與出水主管道相通的側管上設有第三電磁閥,第二三通管上與集球器相通的側管上設有第四電磁閥。進一步作為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改進,第一三通管上設有第一電動閥,第二三通管上設有第二電動閥。進一步作為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改進,循環管上設有第三手動閥及第一單向進一步作為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改進,回球管上設有第四手動閥及第二單向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此冷凝器在線自動清洗裝置將臥式增壓泵在裝置底座上橫臥放置,使得與臥式增壓泵相連的各進水主管道及出水主管道可以豎直放置,而集球器與進水主管道或者出水主管道及臥式增壓泵間通過兩三通管進行連接,使得清洗裝置的整體結構更為緊湊,整體布局更為合理,同時有效減少其占地面積。附圖說明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整體結構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第一實施例使用狀態管路布置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第二實施例使用狀態管路布置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第二實施例使用狀態管路布置結構主視圖。具體實施方式參照圖I 圖4,本技術為一種冷凝器在線自動清洗裝置,包括裝置底座I、橫臥放置于裝置底座I上的臥式增壓泵2及安裝于臥式增壓泵2的兩側豎直放置的進水主管道3和出水主管道4,與進水主管道3連接設有集球器5,與出水主管道4相連設有捕球器 6,集球器5的另一端還設有與進水主管道3中部相通的循環管51,集球器5與捕球器6間設有回球管52,連接進水主管道3的進水側、集球器5及臥式增壓泵2設有第一三通管7, 連接出水主管道4的出水側、集球器5及臥式增壓泵2設有第二三通管8。此冷凝器在線自動清洗裝置將臥式增壓泵2在裝置底座I上橫臥放置,使得與臥式增壓泵2相連的各進水主管道3及出水主管道4可以豎直放置,而集球器5與進水主管道3或者出水主管道4及臥式增壓泵2間通過兩三通管進行連接,使得清洗裝置的整體結構更為緊湊,整體布局更為合理,同時有效減少其占地面積。作為本技術優選的實施方式,集球器5的頂端連接有若干分支管,各分支管上均設有一分支電動閥10。在集球器5的頂端連接若干分支管,可用于與多臺需要清洗的冷凝器連接,從而用于方便對多臺冷凝器同時進行在線清洗,與之相連的各分支管上均設置有分支電動閥 10,可通過各分支電動閥10的開啟來控制各分支管的導通,從而實時控制自動清洗裝置對各冷凝器管道的清洗。作為本技術優選的實施方式,第一三通管7與進水主管道3的進水端之間的連接管上設有第一手動閥31,第二三通管8與出水主管道4的出水端間的連接管上設有第二手動閥41。作為本技術優選的實施方式,第一三通管7上與進水主管道3相通的側管上設有第一電磁閥71,第一三通管7上與集球器5相通的側管上設有第二電磁閥72,第二三通管8上與出水主管道4相通的側管上設有第三電磁閥81,第二三通管8上與集球器5相通的側管上設有第四電磁閥82。作為本技術優選的實施方式,第一三通管7上設有第一電動閥91,第二三通管8上設有第二電動閥92。作為本技術優選的實施方式,循環管51上設有第三手動閥53及第一單向閥55。作為本技術優選的實施方式,回球管52上設有第四手動閥54及第二單向閥56。此冷凝器在線自動清洗裝置將進水主管道3與出水主管道4分別與需要進行清洗的冷凝器進水口及出水口相連,在進行清洗時,通過控制箱9開啟第一電磁閥71和第四電磁閥82,而關閉第二電磁閥72和第三電磁閥81,或者通過控制箱9控制第一電動閥91和第二電動閥92,使得進水主管道3的進水側通過臥式增壓泵2后進入集球器5,并經過循環管51將集球器5內的清洗球帶入進水主管道3內對冷凝器內管道進行清洗。此時,打開第一手動閥31和第三手動閥53,并關閉第二手動閥41及第四手動閥54,則清洗完冷凝器管道后的水將通過出水主管道4排出。而在清洗完畢后,需要將各清洗球都收集回捕球器6。此時,通過手動打開第二手動閥41及第四手動閥54,同時關閉第一手動閥31和第三手動閥53,并通過控制箱9開啟第二電磁閥72和第三電磁閥81,而關閉第一電磁閥71和第四電磁閥82,或者通過控制箱 9控制第一電動閥91和第二電動閥92,使得通過出水主管道4的出水可經過捕球器6及回球管52進入集球器5內,而在集球器5的另一側出水后將通過臥式增壓泵2及開啟的第四手動閥54后進入出水主管道4內排出水。而清洗球將通過回球管52進入集球器5內。當然,本專利技術創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技術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冷凝器在線自動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裝置底座(I)、橫臥放置于所述裝置底座(I)上的臥式增壓泵(2)及安裝于所述臥式增壓泵(2)的兩側豎直放置的進水主管道(3)和出水主管道(4),與所述進水主管道(3)連接設有集球器(5),與所述出水主管道(4)相連設有捕球器(6),所述集球器(5)的另一端還設有與進水主管道(3)中部相通的循環管(51),所述集球器(5)與捕球器(6)間設有回球管(52),連接所述進水主管道(3)的進水側、集球器(5)及臥式增壓泵(2)設有第一三通管(7),連接所述出水主管道(4)的出水側、集球器(5)及臥式增壓泵(2)設有第二三通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冷凝器在線自動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裝置底座(1)、橫臥放置于所述裝置底座(1)上的臥式增壓泵(2)及安裝于所述臥式增壓泵(2)的兩側豎直放置的進水主管道(3)和出水主管道(4),與所述進水主管道(3)連接設有集球器(5),與所述出水主管道(4)相連設有捕球器(6),所述集球器(5)的另一端還設有與進水主管道(3)中部相通的循環管(51),所述集球器(5)與捕球器(6)間設有回球管(52),連接所述進水主管道(3)的進水側、集球器(5)及臥式增壓泵(2)設有第一三通管(7),連接所述出水主管道(4)的出水側、集球器(5)及臥式增壓泵(2)設有第二三通管(8)。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旺,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馬頓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