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蝶閥,包括閥桿、閥體、閥座、軸套和蝶板,所述閥桿、蝶板、軸套和閥座位于所述閥體的內腔中,所述閥座中心有與閥體內腔匹配的通孔,所述閥座與閥體鑲嵌連接固定,所述閥桿與所述軸套過盈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閥桿由中心同軸的主閥桿和下閥桿上下固定連接組成;所述主閥桿自上而下順次穿過卡環、開口擋環、軸套后插入所述閥體內腔,所述卡環、開口擋環密封所述閥體的上部開口,所述開口擋環和軸套之間設置墊片和密封圈,使主閥桿與所述閥體之間密封連接;所述軸套緊靠所述閥體的內腔的壁設置;所述軸套由第一軸套、第二軸套、第三軸套和下軸套構成;所述第一軸套靠近所述閥體的上部,并外套與所述主閥桿的上部;所述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之間設置O型圈;所述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靠近所述閥座,且位于所述閥座的上方,并外套于所述主閥桿;所述主閥桿穿過所述第三軸套后進一步穿過所述閥座的中心通孔后與所述蝶板連接,所述主閥桿的轉動帶動所述蝶板轉動;所述下軸套位于所述閥體的內腔的下部,外套于所述下閥桿,所述下閥桿固定不動。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蝶閥的閥桿、閥體、閥座和蝶板之間的接觸更緊密,密封性更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使用新型涉及一種閥,具體涉及一種密封性好的蝶閥。
技術介紹
蝶閥用于調控管道內介質流量的大小,廣泛應用于生產和生活中。蝶閥的閥體、蝶板和閥桿是其主要調控元件。閥桿和蝶板連接,通過轉動閥桿操縱蝶閥啟閉。由蝶閥的功能可想而知,密封性對蝶閥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在閥體上設置彈性耐磨材料的閥座(密封副),閥座與蝶板接觸,起到密封作用,在閥桿與閥體間設置密封圈也同樣會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但是由于閥桿和蝶板的多次轉動會對密封圈和閥座產生扭動變形和摩擦損傷,進一步提高蝶閥的密封性仍是十分有意義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密封性好的蝶閥。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蝶閥,包括閥桿、閥體、閥座、軸套和蝶板,所述閥桿、蝶板、軸套和閥座位于所述閥體的內腔中,所述閥座中心有與閥體內腔匹配的通孔,所述閥座與閥體鑲嵌連接固定,所述閥桿與所述軸套過盈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閥桿包括中心同軸、上下設置的主閥桿和下閥桿;所述主閥桿自上而下順次穿過卡環、開口擋環、軸套后插入所述閥體內腔,所述卡環、開口擋環密封所述閥體的上部開口,所述開口擋環和軸套之間設置墊片和密封圈,使主閥桿與所述閥體之間密封連接;所述軸套緊靠所述閥體的內腔的壁設置;所述軸套由第一軸套、第二軸套、第三軸套和下軸套構成;所述第一軸套靠近所述閥體的上部,并外套與所述主閥桿的上部;所述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之間設置O型圈;所述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靠近所述閥座,且位于所述閥座的上方,并外套于所述主閥桿;所述主閥桿穿過所述第三軸套后進一步穿過所述閥座的中心通孔后與所述蝶板連接,所述主閥桿的轉動帶動所述蝶板轉動;所述下軸套位于所述閥體的內腔的下部,外套于所述下閥桿,所述下閥桿固定不動。進一步,所述蝶板與所述主閥桿齒輪傳動連接。進一步,所述閥座為橡膠材質。更進一步,所述密封圈為O型密封圈。所述墊片有兩片,為第一墊片和第二墊片,所述密封圈有兩個,為第一 O型圈和第二 O型圈,所述開口擋環和所述軸套之間順次排列設置所述第一墊片、第一 O型圈、第二墊片和第二 O型圈。本技術的閥座與閥體接觸的上表面和與蝶板接觸的下表面均設有密封線,密封線的存在使得三者接觸跟緊密,增強了蝶閥系統的密封性,閥桿和閥體間設置多個密封圈,相鄰的密封圈用墊片分隔和定位,進一步增強了蝶閥系統的密封性。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蝶閥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F部分的局部放大圖。附圖標記說明I、主閥桿2、閥體3、閥座4、蝶板5、下閥桿6、下軸套7、卡環8、開口擋環9、第一墊片10、第一 O型圈11、第二墊片12、第二 O型圈13、第一軸套14、第二軸套15、O型密封圈16、第三軸套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1-2所示的本技術的蝶閥,包括閥桿、閥體2、閥座3、軸套和蝶板4,其中,閥桿、蝶板、軸套和閥座位于閥體的內腔中,閥座中心有與閥體內腔匹配的通孔,閥座與閥體鑲嵌連接固定,閥桿與軸套過盈配合。本技術的閥桿包括中心同軸、上下設置的主閥桿I和下閥桿5 ;主閥桿I和下閥桿5是相互獨立的。主閥桿自上而下順次穿過卡環7、開口擋環8、軸套后插入閥體的內腔,卡環、開口擋環密封閥體的上部開口,卡環對上閥桿進行限位,防止其在閥體內游動。開口擋環和軸套之間設置墊片和密封圈,使主閥桿與閥體之間密封連接;軸套緊靠閥體的內腔的壁設置。本例中,蝶板與主閥桿通過齒輪傳動連接。本技術的軸套由第一軸套13、第二軸套14、第三軸套16和下軸套6構成;第一軸套靠近閥體的上部,并外套與主閥桿的上部;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之間設置O型密封圈15 ;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靠近閥座,且位于閥座的上方,并外套于主閥桿;主閥桿穿過第三軸套后進一步穿過閥座的中心通孔后與蝶板連接,主閥桿的轉動帶動蝶板轉動,從而使蝶閥打開和關閉,以及調節流量大??;下軸套位于閥體的內腔的下部,外套于下閥桿,下閥桿固定不動。本例中,閥座3是橡膠材質,閥座通過外部的凹槽與閥體2的凸出部鑲嵌連接,閥座3與閥體2接觸的上表面和閥座3與蝶板4接觸的下表面均有表面凸起形成的密封線,使得閥體2、閥座3和蝶板4三者間的接觸緊密,密封性好。本例中,密封圈為O型密封圈。本例中,墊片有兩片,為第一墊片9和第二墊片11,密封圈有兩個,為第一 O型圈10和第二 O型圈12,開口擋環和軸套之間自上而下順次排列設置第一墊片、第一 O型圈、第二墊片和第二 O型圈。第一墊片和第二墊片用來分隔密封圈,并對密封圈限位;本技術通過設置多個密封圈并分別設置于蝶閥的不同的部位,增強了蝶閥系統的密封性本技術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技術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蝶閥,包括閥桿、閥體、閥座、軸套和蝶板,所述閥桿、蝶板、軸套和閥座位于所述閥體的內腔中,所述閥座中心有與閥體內腔匹配的通孔,所述閥座與閥體鑲嵌連接固定,所述閥桿與所述軸套過盈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閥桿包括中心同軸、上下設置的主閥桿和下閥桿;所述主閥桿自上而下順次穿過卡環、開口擋環、軸套后插入所述閥體內腔,所述卡環、開口擋環密封所述閥體的上部開口,所述開口擋環和軸套之間設置墊片和密封圈,使主閥桿與所述閥體之間密封連接;所述軸套緊靠所述閥體的內腔的壁設置;所述軸套由第一軸套、第二軸套、第三軸套和下軸套構成;所述第一軸套靠近所述閥體的上部,并外套與所述主閥桿的上部;所述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之間設置O型密封圈;所述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靠近所述閥座,且位于所述閥座的上方,并外套于所述主閥桿;所述主閥桿穿過所述第三軸套后進一步穿過所述閥座的中心通孔后與所述蝶板連接,所述主閥桿的轉動帶動所述蝶板轉動;所述下軸套位于所述閥體的內腔的下部,外套于所述下閥桿,所述下閥桿固定不動。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座為橡膠材質。3.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為O型密封圈。4.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墊片有兩片,為第一墊片和第二墊片,所述密封圈有兩個,為第一 O型圈和第二 O型圈,所述開口擋環和所述軸套之間順次排列設置所述第一墊片、第一 O型圈、第二墊片和第二 O型圈。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一種蝶閥,包括閥桿、閥體、閥座、軸套和蝶板,所述閥桿、蝶板、軸套和閥座位于所述閥體的內腔中,所述閥座中心有與閥體內腔匹配的通孔,所述閥座與閥體鑲嵌連接固定,所述閥桿與所述軸套過盈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閥桿由中心同軸的主閥桿和下閥桿上下固定連接組成;所述主閥桿自上而下順次穿過卡環、開口擋環、軸套后插入所述閥體內腔,所述卡環、開口擋環密封所述閥體的上部開口,所述開口擋環和軸套之間設置墊片和密封圈,使主閥桿與所述閥體之間密封連接;所述軸套緊靠所述閥體的內腔的壁設置;所述軸套由第一軸套、第二軸套、第三軸套和下軸套構成;所述第一軸套靠近所述閥體的上部,并外套與所述主閥桿的上部;所述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之間設置O型圈;所述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靠近所述閥座,且位于所述閥座的上方,并外套于所述主閥桿;所述主閥桿穿過所述第三軸套后進一步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蝶閥,包括閥桿、閥體、閥座、軸套和蝶板,所述閥桿、蝶板、軸套和閥座位于所述閥體的內腔中,所述閥座中心有與閥體內腔匹配的通孔,所述閥座與閥體鑲嵌連接固定,所述閥桿與所述軸套過盈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閥桿包括中心同軸、上下設置的主閥桿和下閥桿;所述主閥桿自上而下順次穿過卡環、開口擋環、軸套后插入所述閥體內腔,所述卡環、開口擋環密封所述閥體的上部開口,所述開口擋環和軸套之間設置墊片和密封圈,使主閥桿與所述閥體之間密封連接;所述軸套緊靠所述閥體的內腔的壁設置;所述軸套由第一軸套、第二軸套、第三軸套和下軸套構成;所述第一軸套靠近所述閥體的上部,并外套與所述主閥桿的上部;所述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之間設置O型密封圈;所述第二軸套和第三軸套靠近所述閥座,且位于所述閥座的上方,并外套于所述主閥桿;所述主閥桿穿過所述第三軸套后進一步穿過所述閥座的中心通孔后與所述蝶板連接,所述主閥桿的轉動帶動所述蝶板轉動;所述下軸套位于所述閥體的內腔的下部,外套于所述下閥桿,所述下閥桿固定不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學東,高國友,邸海濱,
申請(專利權)人:歐文托普閥門系統北京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