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電動液壓泵站,具體涉及一種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包括箱體、油箱、柱塞泵、電機、空氣濾清器、組合控制閥、三位四通電磁閥、壓力傳感器,箱體前側面安裝有油壓表,組合控制閥上同時設有出油接口和回油接口,出油接口和回油接口均從箱體前側面伸出,箱體上部設有電氣控制箱,電氣控制箱上表面安裝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上設置有操控按鈕,箱體后側還設有冷卻循環裝置,壓力傳感器帶有數顯及控制裝置,數顯裝置含有LED顯示屏,壓力傳感器與控制箱內的PLC控制器之間由導線連接,控制面板上還設置有顯示屏,PLC控制器和顯示屏之間由導線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整個預應力張拉施工過程實現自動化,大大減輕施工人員的勞動強度,張拉精確度高,可以自由來回移動,使用更方便,適于推廣實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動液壓泵站,具體涉及一種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
技術介紹
由于預應力工程在某種意義上屬于隱蔽工程,因此,有關施工規范對其施工質量作出了嚴格的規定。然而,長期以來預應力張拉施工采用油泵驅動千斤頂進行張拉,由人工調節壓力閥控制拉力大小,看壓力表讀數的方式來完成的。這種傳統的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存在的不足較多1、油壓表安裝在泵站上,而張力的實現由千斤頂油缸控制, 油壓表的壓力數字和千斤頂油缸的實際壓力之間存在沿程損失、摩擦阻力損失,特別是油缸的內泄漏損失的影響,導致兩者不一致;2、肉眼讀數不準確,速度慢,壓力表讀數需要換算才能知道張拉力的大小,不便準確控制;3、壓力表的讀數和實際張拉力之間存在誤差,除了千斤頂、油泵和壓力表的標定條件誤差外,還存在油路沿程損失、摩擦阻力損失和千斤頂油缸內的泄漏損失造成的誤差。因此,采用這種傳統的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不僅效率低,而且精確度低,難以保證施工的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可使整個預應力張力施工過程實現自動化,大大減輕施工人員的勞動強度,且排除人為因素影響, 確保工程質量的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包括箱體,箱體下部為油箱,油箱內設有柱塞泵,柱塞泵與油箱上方一側的電機連接,電機一側油箱頂部安裝有空氣濾清器,油箱上方另一側安裝有組合控制閥,組合控制閥與油箱之間的油管路中設有三位四通電磁閥,組合控制閥上設有壓力傳感器,箱體前側面安裝有油壓表,組合控制閥上同時設有出油接口和回油接口,出油接口和回油接口均從箱體前側面伸出,所述箱體上部設有電氣控制箱,電氣控制箱上表面安裝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上設置有操控按鈕,箱體后側還設有冷卻循環裝置,所述壓力傳感器帶有數顯及控制裝置,所述數顯裝置含有LED顯示屏,同時壓力傳感器與控制箱內的PLC控制器之間由導線連接,控制面板上還設置有顯示屏,PLC控制器和顯示屏之間由導線連接。所述組合控制閥包括比例壓力閥或比例溢流閥,節流閥和雙向液控開關。所述壓力傳感器數量為兩個,油壓表的數量有兩個。所述冷卻循環裝置為對油管路進行冷卻的風扇。所述箱體下方設有車架,車架下方設有行走機構。所述行走機構為設置在車架下方前后左右的四個車輪。所述四個車輪中位于車架下方后面的兩個車輪為萬向車輪。本技術的工作原理是控制系統控制電機的啟動和停止以及電磁閥的吸合;當電機啟動后,帶動柱塞栗運轉,經油管路給組合控制閥供出液壓油,液壓油壓力的大小通過比例壓力閥或比例溢流閥進行調整,液壓油的傳遞方向通過三位四通電磁閥及控制系統進行控制換向。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I、在結構上,本技術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包括油箱、柱塞泵、電機、組合控制閥、三位四通電磁閥、壓力傳感器、循環冷卻裝置、電氣控制裝置及控制面板, 此外,所述壓力傳感器帶有數顯及控制裝置,同時壓力傳感器與控制箱內的PLC控制器之間由導線連接,控制面板上還設置有顯示屏,PLC控制器和顯示屏之間由導線連接;這樣以來,就又同時增加了壓力傳感器數顯裝置顯示屏和控制面板上顯示屏兩處數據顯示,將該兩處數據顯示與油壓表上的讀數進行對比和相互驗證,可比較準確的得知此時張拉力的大小,而且便于精確控制預應力張拉的大小,這樣就排除了多種誤差因素,張拉精確度高,可使整個預應力張力施工過程實現自動化,同時還大大減輕施工人員的勞動強度。2、在結構上,本技術所述組合控制閥包括比例壓力閥或比例溢流閥,節流閥和雙向液控開關,控制精度較高,自動化程度高;所述壓力傳感器數量為兩個,油壓表的數量有兩個,分別對液壓出油和回油管路進行檢測、顯示和控制,設計合理;所述冷卻循環裝置為對油管路進行冷卻的風扇,結構簡單;所述箱體下方設有車架,車架下方設有行走機構,所述為行走機構為設置在車架下方前后左右的四個車輪,所述四個車輪中位于車架下方后面的兩個車輪為萬向車輪,使得本技術可以自由來回移動,使用更方便。3、綜上,本技術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使整個預應力張力施工過程實現自動化,同時還大大減輕施工人員的勞動強度,排除了多種誤差因素,張拉精確度高,而且可以自由來回移動,使用更方便,因此,非常適于推廣實施。附圖及說明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圖I為本技術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I所示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的右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I所示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的A向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的工作原理圖;圖中序號1、油箱,2、柱塞泵,3、電機,4、組合控制閥,5、油管路,6、三位四通電磁閥,7、壓力傳感器,8、油壓表,9、出油接口,10、回油接口,11、電氣控制箱,12、控制面板, 13、操控按鈕,14、冷卻循環裝置,15、數顯及控制裝置,16、導線,17、顯示屏,18、比例壓力閥或比例溢流閥,19、節流閥,20、雙向液控開關,21、車架,22、行走機構。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參見圖I、圖2,圖中,本技術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包括箱體,箱體下部為油箱1,油箱I內設有柱塞泵2,柱塞泵2與油箱I上方一側的電機3連接,電機3 一側油箱I頂部安裝有空氣濾清器,油箱I上方另一側安裝有組合控制閥4,組合控制閥4 與油箱I之間的油管路5中設有三位四通電磁閥6,組合控制閥4上設有壓力傳感器7,箱體前側面安裝有油壓表8,組合控制閥4上同時設有出油接口 9和回油接口 10,出油接口 9 和回油接口 10均從箱體前側面伸出,所述箱體上部設有電氣控制箱11,電氣控制箱11上表面安裝有控制面板12,控制面板12上設置有操控按鈕13,箱體后側還設有冷卻循環裝置 14,所述壓力傳感器7上端安裝有數顯及控制裝置15,所述數顯裝置含有LED顯示屏,同時壓力傳感器7與電氣控制箱11內的PLC控制器之間由導線16連接,控制面板12上還設置有顯示屏17,PLC控制器和顯示屏17之間由導線連接。所述組合控制閥4包括比例壓力閥或比例溢流閥18,節流閥19和雙向液控開關20。所述壓力傳感器7數量為兩個,油壓表8 的數量有兩個。所述冷卻循環裝置14為對油管路進行冷卻的風扇。所述箱體下方設有車架21,車架21下方設有行走機構22。所述行走機構為設置在車架下方前后左右的四個車輪。所述四個車輪中位于車架下方后面的兩個車輪為萬向車輪。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技術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包括箱體,箱體下部為油箱,油箱內設有柱塞泵,柱塞泵與油箱上方一側的電機連接,電機一側油箱頂部安裝有空氣濾清器,油箱上方另一側安裝有組合控制閥,組合控制閥與油箱之間的油管路中設有三位四通電磁閥,組合控制閥上設有壓力傳感器,箱體前側面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預應力張拉裝置用電動液壓泵站,包括箱體,箱體下部為油箱,油箱內設有柱塞泵,柱塞泵與油箱上方一側的電機連接,電機一側油箱頂部安裝有空氣濾清器,油箱上方另一側安裝有組合控制閥,組合控制閥與油箱之間的油管路中設有三位四通電磁閥,組合控制閥上設有壓力傳感器,箱體前側面安裝有油壓表,組合控制閥上同時設有出油接口和回油接口,出油接口和回油接口均從箱體前側面伸出,所述箱體上部設有電氣控制箱,電氣控制箱上表面安裝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上設置有操控按鈕,箱體后側還設有冷卻循環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壓力傳感器帶有數顯及控制裝置,所述數顯裝置含有LED顯示屏,同時壓力傳感器與控制箱內的PLC控制器之間由導線連接,控制面板上還設置有顯示屏,PLC控制器和顯示屏之間由導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梁亮,
申請(專利權)人:鄭州市聚能建筑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