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鉆頭以及用于該鉆頭的一種切削鑲刃。該鉆頭包括一鉆桿,該鉆桿包括至少兩個排屑槽和至少兩個鑲刃槽。周邊鑲刃的工作刀刃橫向突起,確定鉆孔的直徑,中心鑲刃的工作刀刃位于鉆桿的周邊的徑向內部。切削鑲刃的工作刀刃在轉動軸線與周邊之間的一區域重疊。中心鑲刃的工作刀刃向里伸展,有一部分伸過鉆頭的轉動軸線。中心鑲刃有四個切削鑲刃,其前角面形成至少一個前角。中心鑲刃的工作刀刃的前角在重疊區比在鉆頭的轉動軸線處大。(*該技術在2018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在金屬工件中鉆孔的一種鉆頭以及用于這種鉆頭的一種切削鑲刃。在現有的上述那種鉆頭中,該鉆頭上有方形可轉位鑲刃。該鉆頭包括一中心鑲刃和一同樣的周邊鑲刃。該中心鑲刃與該鉆頭的轉動軸線重疊,而該周邊鑲刃與該中心鑲刃重疊。該中心鑲刃的每一角部包括一倒角,該倒角在工作位置時與該轉動軸線重疊。該中心鑲刃轉位時原先位于中心的所述倒角在轉位后也進入工作位置,從而該切削鑲刃的切削工作不如新切削鑲刃輕快。這就是說,每一切削鑲刃實際上只有兩個非磨損刀刃,因此不經濟。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鉆頭,其切削鑲刃有四個刀刃,轉位進入工作位置后磨損部并不降低切削輕快性。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四個刀刃的輕快切削鑲刃。因此,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提供了一種鉆頭,該鉆頭包括一鉆桿,該鉆桿包括至少兩個直線形或螺旋形排屑槽和一方形中心鑲刃和一周邊鑲刃的至少兩個鑲刃槽,該周邊鑲刃的工作刀刃橫向突起,從而在一排屑槽中排屑時確定鉆桿的孔徑,該中心鑲刃的工作刀刃位于鉆桿的該周邊的徑向內部而經第二排屑槽排屑,切削鑲刃的所述工作刀刃在該轉動軸線與該周邊之間的一區域互相重疊,該中心鑲刃的所述工作刀刃向里伸展到并最好有一部分伸過鉆頭的轉動軸線,所述切削鑲刃有四個切削鑲刃,其前角面形成至少一個前角,其特征在于,方形中心鑲刃的工作刀刃的前角在該重疊區Z比在該鉆頭的轉動軸線處大。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提供了一種用于所述鉆頭中的中心鑲刃,包括大致為方形的一頂平面和一底平面以及連接這兩個平面的側面,所述底平面小于該頂平面,從而該切削鑲刃獲得一正切削幾何形狀,其中,側面的頂邊形成刀刃,所述中心鑲刃包括四個角部,每一角部有一平分線,所述切削鑲刃的前角面形成至少一個前角,其特征在于,每一角部在其平分線的兩邊不對稱;該方形中心鑲刃的工作刀刃的前角在該平分線的一邊比在該平分線的另一邊大。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附圖中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鉆頭的工作端的側視圖;圖2為該工作端的俯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一切削鑲刃的平面圖;圖4為沿圖3中IV-IV線剖取的剖面圖;圖5和6分別為沿圖3中V-V和VI-VI線剖取的剖面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另一切削鑲刃的剖面圖;圖8為沿圖7中VIII-VIII線剖取的剖面圖;圖9和10分別為沿圖7中IX-IX和X-X線剖取的剖面圖;圖11簡示中心鑲刃與周邊鑲刃的重疊。圖1和2示出一圓柱形鉆桿11,其前部有兩個鑲刃槽分列在該鉆頭的中心線CL的兩邊。14和15為螺旋形排屑槽。兩鑲刃槽都有中心孔供鎖定螺絲(未示出)旋入,以便以公知方式把切削鑲刃夾緊在鑲刃槽中。這些鑲刃槽包括一位于鉆桿11的圓周的徑向內部的中心鑲刃槽和一終止在該鉆桿的圓周上的周邊鑲刃槽。這些鑲刃槽在鉆桿11中設計成它們具有不同的軸向后角,從而與兩切削鑲刃一起鉆出整個孔徑。每一切削鑲刃槽包括一切向支撐面、一軸向支撐面和一徑向支撐面。這些支撐面設計成使得切削鑲刃呈正切削幾何形狀。該切向支撐面與一通過中心線CL的徑向平面大致平行。該中心鑲刃槽供一中心鑲刃16鑲嵌其中,該鑲刃的工作刀刃26A沿軸向突出在其鑲刃槽之外,以便切削位于中心的材料。該周邊鑲刃槽供一方形周邊鑲刃17鑲嵌其中,該鑲刃的工作刀刃26B沿徑向突出在鉆桿之外,從而確定鉆頭的孔徑。該周邊鑲刃槽和周邊鑲刃17與鉆桿11的中心線CL斜交成一約為2-3°的銳角,以便該周邊鑲刃獲得必需的后角。此外,鉆桿11中有若干槽道34、35把沖洗液送到切削區,以便切屑經排屑槽14、15排出。圖3-6示出一鑲嵌在鉆桿的上述中心鑲刃槽中的可轉位鑲刃16。該切削鑲刃16大致呈方形,包括互相平行的一頂平面22和一底平面23。平面22、23由等長的側面24連接。底平面23比頂平面22短,因此該切削鑲刃獲得正后角。側面24與頂平面22的交線構成四個主刀刃26,在每一次鉆孔操作時只有其中的一個刀刃26A工作而切削工件。四個主刀刃26的延長線的四個交點之間的對角線在該中心鑲刃的四個角部27形成平分線B。該主刀刃26包括第一斜刃28、第二斜刃29和中間刀刃126。在主刀刃26的一端第一斜刃28與中間刀刃126連接,該中間刀刃轉而在主刀刃26的另一端與第二斜刃29連接。第一斜刃28與該鑲刃的最好為直線的中間刀刃126的延長線相交成第一銳角β1,而第二斜刃29與刀刃126的延長線相交成第二銳角β2。第一銳角β1約為25°,第二銳角β2約為25°。不同主刀刃26的斜刃28和29相交在平分線B處或該平分線旁。刀刃面24與一與主刀刃26連接的加強倒角30之間的內角稱為刃角,它在刀刃126和第一斜刃28部位比在第二斜刃29部位小,這在圖5和6中看得最清楚。在斜刃28和29上使用不同刃角的理由在于,第一斜刃28在鉆孔時因與鉆頭中心的轉動軸線重疊而切削速度為零或很低。因此,若該刃角較大、即為91-110°、最好為94°的鈍角,則可提高斜刃28的強度。換句話說,該斜刃和加強倒角與一與刀刃126相交的平面構成一負角γ,所述角約為15°。第二斜刃29與刀刃126一樣,其切削速度比第一斜刃高,因此無需用倒角加強,因此其刃角選擇成銳角,即小于90°,但最好大于75°。工作刀刃26A最好由直線中間刀刃126構成,但刀刃126也可稍稍凸起或下凹地不連續。第一前角面31與第二斜刃29和中間刀刃126的加強倒角30的徑向內刃連接,該前角面用作斷屑而呈凹槽32的形狀。該凹槽32可與其他獨立的突起或凹座互相組合。該凹槽32有明顯的交線。該前角面31與一通過加強倒角30的平面或與一垂直于未示出的工件的表面的直線構成一前角α1。該前角α1為5-20°。該凹槽32還與頂平面22連接。第二前角面33與第一斜刃28連接,該前角面的形狀大致呈平面。該前角面33構成一約為0°的前角α2,以便加強該角部。該前角面33還經一下凹脊36與頂平面22連接。因此這意味著,前角在刀刃需要加強處為中性,而在刀刃需要輕快切削處為正。為此可沿刀刃126和29在角部27相對第一前角面31抬高第二前角面33。換句話說,方形中心鑲刃16的工作刀刃26A的前角α1、α2在平分線B的一邊比在該平分線的另一邊大。但應看到,互相鄰接的兩斜刃28、29并不用來同時切削材料,而是斜刃28在鉆孔時與所連接的中間刀刃126以及相鄰一角部27處的第二斜刃29配合。切削鑲刃16的長度、即兩平行中間刀刃126之間的距離標為L,L在圖3切削鑲刃中約為8mm。圖7-10示出本專利技術另一切削鑲刃16’,在圖7-10中,相同部件的標號不變。切削鑲刃16’的尺寸可減小,距離L約為6mm,厚度也更薄。切削鑲刃16’與上述切削鑲刃的一部分不同之處在于,前角面33’以同一平面與頂平面22連接;凹槽32沒有明顯的交線。此外,第一銳角β1約為30°,第二銳角β2約為30°。下面結合圖1、2和11說明該鉆頭的工作情況。切削鑲刃16和17位于該鉆頭的中心線CL的兩邊而相隔約180°,它們的工作主刀刃26A和26B互相配合切削一工件而形成一稍大于鉆桿11的直徑的孔40,同時它們的非工作主刀刃的側面24支撐在兩鑲刃槽的軸向和徑向支撐面上。圖11簡示出兩切削鑲刃如何在轉動軸線CL的一邊分別進行切削工作。中心鑲刃槽中的中心鑲刃16或16’在進刀方向F上離周邊鑲刃17的軸向距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鉆頭,該鉆頭包括一鉆桿(11),該鉆桿包括至少兩個直線形或螺旋形排屑槽(14,15)和一方形中心鑲刃(16;16’)和一周邊鑲刃(17)的至少兩個鑲刃槽,該周邊鑲刃(17)的工作刀刃(26B)橫向突起,從而在一排屑槽(15)中排屑時確定鉆桿的孔徑,該中心鑲刃(16;16’)的工作刀刃(26A)位于鉆桿(11)的該周邊的徑向內部而經第二排屑槽(14)排屑,切削鑲刃(16,17;16’,17)的所述工作刀刃(26A,26B)在該轉動軸線(CL)與該周邊之間的一區域(Z)互相重疊,該中心鑲刃(16;16’)的所述工作刀刃(26A)向里伸展到并最好有一部分伸過鉆頭的轉動軸線(CL),所述切削鑲刃有四個切削鑲刃(26),其前角面(31)形成至少一個前角(α1,α2),其特征在于, 方形中心鑲刃(16;16’)的工作刀刃(26A)的前角在該重疊區(Z)比在該鉆頭(10)的轉動軸線(CL)處大。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弗雷德里克蘭貝里,
申請(專利權)人:塞科機床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SE[瑞典]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