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鎖的連動結構,包括:一殼體;一可轉動件容置于該殼體,具有兩隔開設置的推動部;一轉動件安裝于該殼體,具有兩隔開設置的作動部;一撥桿樞接于該殼體,一端具有兩被推動部,另一端具有兩驅動部;該可轉動件的兩推動部的一可推動該撥桿的兩被推動部之一,使該撥桿的兩驅動部之一作動該轉動件的兩作動部之一。(*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鎖具,尤指一種鎖的連動結構。
技術介紹
一般具有兩個或兩個鎖閂以上的鎖具,若欲達到解鎖開啟盒狀鎖閂的目的時,則使用者必須分別旋轉旋鈕解鎖及轉動把手才能開啟,在操作上確實極為麻煩不便且亦耗費開門時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鎖的連動結構,具有轉動一把手帶動一鎖閂側縮時,可連動另一鎖閂同時側縮解鎖的功能。本技術的次要目的是可輕易的將鎖具安裝于左開門的位置或右開門的位置。一種鎖的連動結構,包括一殼體;—可轉動件容置于該殼體,具有兩隔開設置的推動部;一轉動件安裝于該殼體,具有兩隔開設置的作動部;—撥桿樞接于該殼體,一端具有兩被推動部,另一端具有兩驅動部;該可轉動件的兩推動部之一可推動該撥桿的兩被推動部之一,使該撥桿的兩驅動部之一作動該轉動件的兩作動部之一。所述的轉動件具有一弧狀槽,該弧狀槽的周圍分別形成該兩隔開設置的作動部,該撥桿靠近該轉動件的另一端形成一彎折部,該彎折部的兩邊分別形成該驅動部。所述的撥桿的彎折部容置于該轉動件的弧狀槽內。所述的可轉動件具有兩隔開設置的延伸部,該每一延伸部形成一凹槽,該每一凹槽的邊緣形成該推動部。所述的撥桿靠近該可轉動件的一端容置于該可轉動件的兩凹槽之間。一彈簧座安裝于該殼體上,該可轉動件安裝于該彈簧座,該彈簧座具有至少一弧狀凸部,該可轉動件具有至少一弧狀槽,該彈簧座的至少一弧狀凸部容置于該可轉動件的至少一弧狀槽。所述的彈簧座具有至少一凹部,該可轉動件具有至少一凸塊,可轉動件的至少一凸塊容置于該彈簧座的至少一凹部。所述的撥桿具有一孔,一固定件,穿過該撥桿的孔將該撥桿樞接于該殼體。所述的轉動件具有一凸部,一控制裝置安裝于殼體,該控制裝置具有一微動開關,該微動開關具有一觸控部,該轉動件的凸部可適時的觸動該微動開關的觸控部。采用上述結構后,本技術的鎖的連動結構,當有轉動一把手帶動一鎖閂側縮時,可連動另一鎖閂同時側縮解鎖的功能,且可輕易的將鎖具安裝于左開門的位置或右開門的位置,具有操作快速簡便的實用性。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顯示該鎖體的立體分解圖;圖2為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顯示該轉動件的立體圖;圖3為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顯示該可轉動件的立體圖;圖4為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顯示該撥桿的立體圖;圖5為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顯示該彈簧座的立體圖;圖6為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顯示該鎖體位于左開門位置時,尚未作動該把手與該旋鈕,使該第三鎖閂位于解鎖位置的平面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顯示該鎖體位于左開門位置時,旋轉該旋鈕90度,使該第三鎖閂位于閉鎖位置的平面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顯示該鎖體位于左開門位置時,下壓該把手,帶動該旋鈕回復原位,使該第三鎖閂位于解鎖位置的平面示意圖;圖9為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顯示該鎖體位于左開門位置時,上提該把手,使該第二鎖閂位于閉鎖位置的平面示意圖;圖10為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顯示該鎖體位于右開門位置時,尚未作動該把手與該旋鈕,使該第三鎖閂位于解鎖位置的平面示意圖;圖11為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顯示該鎖體位于右開門位置時,旋轉該旋鈕90度,使該第三鎖閂位于閉鎖位置的平面示意圖;圖12為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顯示該鎖體位于右開門位置時,下壓該把手,帶動該旋鈕回復原位,使該第三鎖閂位于解鎖位置的平面示意圖;圖13為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顯示該鎖體位于右開門位置時,上提該把手,使該第二鎖閂位于閉鎖位置的平面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I鎖體11殼體10蓋板101通孔102盒狀鎖閂103第一鎖閂1031鎖閂頭104第二鎖閂1041鎖閂頭105第三鎖閂1051鎖閂頭111底板112容室12第一孔121環狀凸緣13螺柱131螺絲孔14第二孔141環狀凸緣15限位柱16弧狀部2把手21軸部22扣環槽23方形孔24扣環25方形桿3旋鈕31軸部32孔33長方孔4彈簧座41底板411中心孔42圓弧凸緣43撥動部44環狀凸緣441凹部45弧狀凸部46扣環槽47轉動彈簧471被撥動部48扣環5控制裝置51通孔52孔53微動開關531觸控部6可轉動件61底板62凸緣621凸塊63方形孔64弧狀槽6501第一延伸部6502第二延伸部6511第一凹槽6512第二凹槽6521第一推動部6522第二推動部7轉動件71底板72孔73弧狀槽741第一作動部742第二作動部75凸部8桿件81孔82彈簧銷9撥桿91孔921第一被推動部922第二被推動:93彎折部941第一驅動部942第二驅動部95螺絲。具體實施方式為了進一步解釋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技術進行詳細闡述。請參閱圖I至圖5所示,為本技術的鎖的連動結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如圖I所示,一鎖體I,具有一殼體11,該殼體11具有一底板111及一容室112,該底板111上具有一第一孔12,該第一孔12的周圍軸向延伸一環狀凸緣121,鄰近該第一孔12的兩邊具有兩隔開設置的限位柱15 (圖I僅示其中一個),該底板111上具有一螺柱13,該螺柱13內為一具有螺紋的螺絲孔131,該底板111上具有一第二孔14,該第二孔14的周圍軸向延伸一環狀凸緣141,該第二孔14的下方具有一弧狀部16。一把手2,該把手2具有一軸部21,該軸部21的外圓周具有一扣環槽22及軸向具有一方形孔23。—旋鈕3,具有一軸部31,該軸部31的末端橫向形成一孔32及軸向形成一長方孔33,該孔32及該長方孔33相連通。—彈簧座4,具有一底板41,該底板41的外緣軸向延伸一圓弧凸緣42,該圓弧凸緣42的兩端形成兩隔該設直的撥動部43,該底板41中央具有一中心孔411,而鄰近該中心孔411處從該底板41軸向延伸一環狀凸緣44,該環狀凸緣44的邊緣軸向延伸兩相對應的弧狀凸部45,該每一弧狀凸部45的外圍形成一扣環槽46,該兩狀凸部45之間形成兩相對應的凹部441。—轉動彈簧47,該轉動彈簧47具有兩隔開設置的被撥動部471,該轉動彈簧47套設于該彈簧座4的環狀凸緣44上,該轉動彈簧47的兩被撥動部471分別臨靠于該圓弧凸緣42的兩撥動部43與該殼體11的兩限位柱15上。一控制裝置5可安裝于該殼體11的容室112,該控制裝置5具有一通孔51、一孔52及一微動開關53,該微動開關53具有一觸控部531。一可轉動件6,具有一底板61,該底板61具有兩隔開設置的弧狀槽64與該底板61的兩側軸向分別延伸一凸緣62,該凸緣62的中央具有一方形孔63,該凸緣62的周圍形成兩隔開設置的凸塊621與該底板61相連接,該底板61下方側邊近似垂直該底板61具有兩隔開設置的第一延伸部6501及第二延伸部6502,該第一延伸部6501及該第二延伸部6502分別形成一第一凹槽6511及一第二凹槽6512,該第一凹槽6511及該第二凹槽6512的邊緣分別形成該第一推動部6521及該第二推動部6522。一轉動件7,具有一底板71,該底板71的中央具有一孔72,該孔72的上方具有一弧狀槽73,該弧狀槽73的周圍形成兩隔開設置的第一作動部741及第二作動部742,該底板71靠近該把手2的一面軸向延伸一凸部75。一桿件8,前端具有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鎖的連動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殼體;一可轉動件容置于該殼體,具有兩隔開設置的推動部;一轉動件安裝于該殼體,具有兩隔開設置的作動部;一撥桿樞接于該殼體,一端具有兩被推動部,另一端具有兩驅動部;該可轉動件的兩推動部之一可推動撥桿的兩被推動部之一,使撥桿的兩驅動部之一作動轉動件的兩作動部之一。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柏仰,江維亮,董凱庭,李錕鎮,葉有芳,徐松根,
申請(專利權)人:東隆五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