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理線結構。該理線結構應用于夾固一薄片狀線材,該理線結構包括:一片狀本體,該片狀本體包括:一溝槽以及一夾固部;該溝槽貫穿該片狀本體,該溝槽包括一起始端、一終端及至少一彎折部;該夾固部為連接該起始端及該終端的一虛擬直線與該溝槽所包圍的一區域;藉由該夾固部以該虛擬直線為軸線朝一第一方向翻轉,以供夾固該薄片狀線材。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不占空間而較易設置于裝置內部的殼體,并可重復使用,可達到較佳的理線功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理線結構,特別是一種應用于薄片狀線材的理線結構。
技術介紹
各類電子裝置,例如便攜式計算機、桌上型計算機等,其內部包含許多精密的各類電子零部件,而這些零部件之間通常會通過傳輸線或排線等線材形成電性連接,以便提供數據傳輸或電源供應等使用。隨著電子裝置的便攜性及輕薄化設計,裝置內可供各類零部件及相關線材的設置或配置空間亦受到限制。一般線材多以圓筒狀為主,在設置時通常直接將線材懸置于內部空間中,當接線數量多時較占空間且不易整理,為了因應此狀況,開始設計出薄片狀的線材,因其線材本身較為扁平,可直接固定于裝置的殼體表面。目前針對薄片狀線材的固定方式多使用膠合方式,例如直接對線材施以膠合材料(例如黏著劑或雙面膠)以固定于裝置殼體內;但在線材被黏著固定后,若想再次變更線材位置,可能因膠合材料的黏性太強,使得線材在拆除拉扯過程中導致線材內部線路斷裂,而造成信號不良或短路;其后又必須對線材重新施以膠合材料,徒增組裝上的困擾。即使采用可重復使用的膠合材料,在黏合多次后也可能導致黏性降低而影響膠合固定效果。因此,如何能提供易于設置且能重復使用的理線結構,實為一值得研究的課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應用于薄片狀線材的理線結構。為達到上述的目的,本技術的理線結構應用于夾固一薄片狀線材,該理線結構包括一片狀本體,該片狀本體包括一溝槽以及一夾固部;該溝槽貫穿該片狀本體,該溝槽包括一起始端、一終端及至少一彎折部;該夾固部為連接該起始端及該終端的一虛擬直線與該溝槽所包圍的一區域;藉由該夾固部以該虛擬直線為軸線朝一第一方向翻轉,以供夾固該薄片狀線材。在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溝槽實質上為L形溝槽或U形溝槽。在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片狀本體還包括子溝槽及子夾固部。子溝槽貫穿片狀本體且位于虛擬直線與溝槽所包圍的區域內,子溝槽包括子溝槽起始端、子溝槽終端及至少一子溝槽彎折部;子夾固部為連接子溝槽起始端及子溝槽終端的子虛擬直線與子溝槽所包圍的子區域。藉由子夾固部以子虛擬直線為軸線朝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翻轉,以供夾固薄片狀線材。在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本技術的理線結構應用于夾固一薄片狀線材,該理線結構包括一片狀本體,該片狀本體包括一溝槽、一第一夾固部以及一第二夾固部;該溝槽為貫穿該片狀本體的一S形或一倒S形溝槽,該溝槽包括一起始端、一終端、一第一彎折部、一第二彎折部、一第三彎折部以及一第四彎折部;該第一夾固部為連接該起始端及該第三彎折部的一第一虛擬直線與對應的該溝槽所包圍的一第一區域;該第二夾固部為連接該終端及該第二彎折部的一第二虛擬直線與對應的該溝槽所包圍的一第二區域,且該第一虛擬直線與該第二虛擬直線實質上平行;藉由該第一夾固部以該第一虛擬直線為軸線 朝一第一方向翻轉,且該第二夾固部以該第二虛擬直線為軸線朝相反于該第一方向的一第 二方向翻轉,以供夾固該薄片狀線材。在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片狀本體還包括第一子溝槽、第一子夾固部、第二子 溝槽以及第二子夾固部。第一子溝槽貫穿片狀本體且位于第一虛擬直線與溝槽所包圍的第 一區域內,第一子溝槽包括第一子溝槽起始端、第一子溝槽終端及至少一第一子溝槽彎折 部;第一子夾固部為連接第一子溝槽起始端及第一子溝槽終端的第一子虛擬直線與第一子 溝槽所包圍的第一子區域。第二子溝槽貫穿片狀本體且位于第二虛擬直線與溝槽所包圍的 第二區域內,第二子溝槽包括第二子溝槽起始端、第二子溝槽終端及至少一第二子溝槽彎 折部;第二子夾固部為連接第二子溝槽起始端及第二子溝槽終端的第二子虛擬直線與第二 子溝槽所包圍的第二子區域。藉由第一子夾固部以第一子虛擬直線為軸線朝第二方向翻 轉,且第二子夾固部以第二子虛擬直線為軸線朝第一方向翻轉,以供夾固薄片狀線材。藉此設計,本技術的理線結構藉由配合溝槽設計所形成的夾固部,用以夾固 薄片狀線材,其片狀結構設計不占空間而較易設置于裝置內部的殼體,并可重復使用,以達 到較佳的理線功能。由于本技術構造新穎,能提供產業上利用,且確有增進功效,故依法申請實用 新型專利。附圖說明圖1A是本技術的理線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正面視圖。圖1B是本技術的理線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背面視圖。圖1C是本技術的理線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圖。圖1D是本技術的理線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另一使用狀態圖。圖2A是本技術的理線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B是本技術的理線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圖。圖3A是本技術的理線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B是本技術的理線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圖。圖3C是本技術的理線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另一使用狀態圖。圖4是本技術的理線結構的第三實施例應用于電子裝置內的使用狀態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l、la、lb理線結構33、34、33a子溝槽彎折部5、5a、5b片狀本體33b、34b第一子溝槽彎折部10、10a、10b 溝槽33c、34c第二子溝槽彎折部11、11a、lib 起始端40、40a子夾固部12、12a、12b 終端40b第一子夾固部13、14、13a、13b、14b、15b、16b彎折部20,20a夾固部40c第二子夾固部20b第一夾固部50a轉向槽20c第二夾固部80黏合部30、30a子溝槽S、S'虛擬直線30b第一子溝槽S1、S1'子虛擬直線30c第二子溝槽S3第一虛擬直線31、31a子溝槽起始端S4第二虛擬直線31b第一子溝槽起始端S5第一子虛擬直線31c第二子溝槽起始端S6第二子虛擬直線32、32a子溝槽終端200電子裝置32b第一子溝槽終端210殼體32c第二子溝槽終端220,240薄片狀線材具體實施方式為了讓本技術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在下述各實施例中,本技術的理線結構應用于采用薄片狀線材的電子裝置上,例如計算機裝置、便攜式電子裝置或其他類似裝置的殼體內部,以提供理線固定的功能。以下以計算機裝置為例加以說明,但本技術并不以此為限。以下請一并參考圖IA及圖1B。圖IA是本技術的理線結構I的第一實施例的正面視圖;圖IB是本技術的理線結構I的第一實施例的背面視圖。如圖IA所示,本技術的理線結構I包括片狀本體5,片狀本體5包括溝槽10及夾固部20。此片狀本體5為具有彈性的塑性材料所制成的一體成型結構,例如使用聚酯薄膜(PC或PET材質)或類似材料等。溝槽10為貫穿片狀本體5的鏤空槽,而溝槽10的形狀構造、長度會依據設計不同而改變。溝槽10包括起始端11、終端12及至少一彎折部,在本實施例中,至少一彎折部則包括第一彎折部13及第二彎折部14,使得溝槽10設計自起始端11開始延伸,在依序經過第一彎折部13及第二彎折部14后,最后抵達終端12,因此形成一 U形溝槽。其中各彎折部13、14為具有一角度的轉向彎折結構。在以下本技術的各實施例中,各彎折部實質上采用一直角結構,較佳者為具有圓角形式的直角結構,但本技術不以此為限。夾固部20可受到外力翻起以夾固薄片狀線材。自溝槽10的起始端11至終端12能以一條虛擬直線S相連接,而夾固部20大致上為該虛擬直線S與溝槽10間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理線結構,該理線結構應用于夾固一薄片狀線材,其特征在于,該理線結構包括:一片狀本體,該片狀本體包括:一溝槽,該溝槽貫穿該片狀本體,該溝槽包括一起始端、一終端及至少一彎折部;以及一夾固部,該夾固部為連接該起始端及該終端的一虛擬直線與該溝槽所包圍的一區域;藉由該夾固部以該虛擬直線為軸線朝一第一方向翻轉,以供夾固該薄片狀線材。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建興,
申請(專利權)人: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