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前置式氣動管道物流傳輸收發站,包括機箱、雙管移動小車、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小車驅動機構、上導軌裝置、下導軌裝置、上系統管、下系統管和接收管;所述雙管移動小車包括閥板裝置、通過管、發送管和旁路管;所述通過管、發送管和旁路管均與閥板裝置的殼體連通,并被閥板裝置分隔為上下兩部分;所述閥板裝置內設有可移動的閥板,閥板上設有與旁路管截面形狀相同的閥板旁路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結構實現了傳輸瓶的通過、接收兩個工作狀態共用一根管,與現有的旋轉前置式氣動管道物流收發站相比,結構緊湊,整機體積小,可靠性更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前置式氣動管道物流傳輸收發站。
技術介紹
氣動管道物流系統利用壓縮空氣的吹和吸實現物品的發送和接收。承載物品的傳輸瓶在壓縮空氣的推動下在管道內運動。收發站是氣動管道物流傳輸系統的主要設備。根據收發站的結構類型分前置式和上置式兩種。其中前置式收發站的投放口正對使用者,投放口高度更合理,使用方便。目前行業中前置式收發站均采用旋轉式結構,即三個管圍繞一個齒輪驅動的轉軸旋轉來實現上述三種功能,分別讓發送管、接收管和通過管對準系統管道。但是這種結構增加了結構的復雜性和旋轉體的重量,也使整機尺寸非常龐大。通常旋轉體的頂板、底板和發送、接收、通過管均為塑料件。實際表明受塑料強度的影響,塑料結構件裂紋、破損等結構失效的情況較為常見。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緊湊、體積小,可靠性高的前置式氣動管道物流傳輸收發站。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前置式氣動管道物流傳輸收發站,包括機箱、雙管移動小車、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小車驅動機構、上導軌裝置、下導軌裝置、上系統管、下系統管和接收管;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分別固定在機箱的內頂部和內底部;所述上系統管穿過機箱的頂面,并固定在上固定板的通過孔上;所述下系統管和接收管穿過機箱的底面,并分別固定在下固定板的通過孔和接收孔上;所述上導軌裝置和下導軌裝置分別固定在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上;所述雙管移動小車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與上導軌裝置和下導軌裝置滑動連接;所述小車驅動機構驅動雙管移動小車移動;所述雙管移動小車包括閥板裝置、通過管、發送管和旁路管;所述通過管、發送管和旁路管均與閥板裝置的殼體連通,并被閥板裝置分隔為上下兩部分;所述閥板裝置內設有可移動的閥板,閥板上設有與旁路管截面形狀相同的閥板旁路口。所述雙管移動小車還包括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所述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分別與上導軌裝置和下導軌裝置滑動連接;所述通過管、發送管以及旁路管的上部和下部分別固定在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上。所述上導軌裝置包括上導軌和上導軌架;所述上導軌架固定在上固定板上,上導軌固定在上導軌架上;所述下導軌裝置包括下導軌和下導軌架;所述下導軌架固定在下固定板上,下導軌固定在下導軌架上;所述雙管移動小車的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分別與上導軌和下導軌滑動連接。所述雙管移動小車的閥板裝置還包括閥板驅動電機;所述閥板的一側設有第一齒條;所述閥板的第一齒條與閥板驅動電機的輸出齒輪哨合。所述雙管移動小車的通過管位于閥板裝置以上的部分和位于閥板裝置以下的部分分別設有與旁路管連通的上旁路口和下旁路口 ;所述旁路管與上旁路口、上連接板和閥板旁路口連接構成氣流上旁路通道;所述旁路管與下旁路口、旁路管、下連接板和閥板旁路口連接構成氣流下旁路通道。所述雙管移動小車的發送管開有面向使用者的傳輸瓶投放口。所述雙管移動小車還包括滾輪;所述滾輪固定在下連接板的底部,并與下固定板滾動連接。所述小車驅動機構包括小車驅動電機和第二齒條;所述小車驅動電機安裝在機箱的背板上;所述第二齒條固定在通過管、發送管和旁路管的一側,并與小車驅動電機的輸出齒輪嚙合。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技術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術的結構實現了傳輸瓶的通過、接收兩個工作狀態共用一根管,與現有的旋轉前置式氣動管道物流收發站相比,結構緊湊,整機體積小,可靠性更高。附圖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A-A剖視圖。圖3為圖I的B-B剖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閥板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附圖中的標號為機箱I、雙管移動小車2、閥板裝置21、閥板211、閥板旁路口 212、閥板驅動電機213、第一齒條214、通過管22、上旁路口 221、下旁路口 222、發送管23、上連接板24、下連接板25、旁路管26、滾輪27、上固定板3、下固定板4、小車驅動機構5、小車驅動電機51、第二齒條52、上導軌裝置6、上導軌61、上導軌架62、下導軌裝置7、下導軌71、下導軌架72、上系統管8、下系統管9、接收管10。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I)見圖I至圖4,本實施例的前置式氣動管道物流傳輸收發站包括機箱I、雙管移動小車2、上固定板3、下固定板4、小車驅動機構5、上導軌裝置6、下導軌裝置7、上系統管8、下系統管9和接收管10。上固定板3和下固定板4分別固定在機箱I的內頂部和內底部。上系統管8穿過機箱I的頂面,并固定在上固定板3的通過孔上。下系統管9和接收管10穿過機箱I的底面,并分別固定在下固定板4的通過孔和接收孔上。上導軌裝置6和下導軌裝置7分別固定在上固定板3和下固定板4上。雙管移動小車2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與上導軌裝置6和下導軌裝置7滑動連接。小車驅動機構5驅動雙管移動小車2移動。雙管移動小車2包括閥板裝置21、通過管22、發送管23、上連接板24、下連接板25、旁路管26和滾輪27。通過管22、發送管23和旁路管26均與閥板裝置21的殼體連通,并被閥板裝置21分隔為上下兩部分。閥板裝置21內設有可移動的閥板211,閥板211上設有與旁路管26截面形狀相同的閥板旁路口 212,閥板211的一側設有第一齒條214。閥板裝置21還包括閥板驅動電機213。閥板211的第一齒條214與閥板驅動電機213的輸出齒輪嚙合。通過管22、發送管23以及旁路管26的上部和下部分別固定在上連接板24和下連接板25上。發送管23開有面向使用者的傳輸瓶投放口。滾輪27固定在下連接板25的底部,并與下固定板4滾動連接。上導軌裝置6包括上導軌61和上導軌架62。上導軌架62固定在上固定板3上,上導軌61固定在上導軌架62上。下導軌裝置7包括下導軌71和下導軌架72。下導軌架72固定在下固定板4上,下導軌71固定在下導軌架72上。雙管移動小車2的上連接板24和下連接板25分別與上導軌61和下導軌71滑動連接。雙管移動小車2的通過管22位于閥板裝置21以上的部分和位于閥板裝置21以下的部分分別設有與旁路管26連通的上旁路口 221和下旁路口 222。旁路管26與上旁路口 221、上連接板24和閥板旁路口 212連接構成氣流上旁路通道。旁路管26與下旁路口222、旁路管26、下連接板25和閥板旁路口 212連接構成氣流下旁路通道。小車驅動機構5包括小車驅動電機51和第二齒條52。小車驅動電機51安裝在機箱I的背板上。第二齒條52固定在通過管22、發送管23和旁路管26的一側,并與小車驅動電機51的輸出齒輪哨合。雙管移動小車2以通過管22對準上系統管8和下系統管9的位置作為初始位置。傳輸瓶的發送過程為雙管移動小車2處于初始位置,發送管23處于機箱I的右側。將傳輸瓶放在發送管23內,傳輸瓶依靠下固定板4托住。小車驅動電機51驅動雙管移動小車2向左移動,使發送管23對準下系統管9,傳輸瓶落入系統管道中,小車驅動電機51驅動雙管移動小車2向右移動,回到初始位置。閥板驅動電機213驅動閥板211向右移動,打開通過管22。系統風機啟動,將下系統管9內的傳輸瓶向上吹出,發送結束。傳輸瓶的接收過程為小車驅動電機51驅動雙管移動小車2移動到初始位置。系統風機將傳輸瓶吹到下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前置式氣動管道物流傳輸收發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機箱(1)、雙管移動小車(2)、上固定板(3)、下固定板(4)、小車驅動機構(5)、上導軌裝置(6)、下導軌裝置(7)、上系統管(8)、下系統管(9)和接收管(10);所述上固定板(3)和下固定板(4)分別固定在機箱(1)的內頂部和內底部;所述上系統管(8)穿過機箱(1)的頂面,并固定在上固定板(3)的通過孔上;所述下系統管(9)和接收管(10)穿過機箱(1)的底面,并分別固定在下固定板(4)的通過孔和接收孔上;所述上導軌裝置(6)和下導軌裝置(7)分別固定在上固定板(3)和下固定板(4)上;所述雙管移動小車(2)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與上導軌裝置(6)和下導軌裝置(7)滑動連接;所述小車驅動機構(5)驅動雙管移動小車(2)移動;所述雙管移動小車(2)包括閥板裝置(21)、通過管(22)、發送管(23)和旁路管(26);所述通過管(22)、發送管(23)和旁路管(26)均與閥板裝置(21)的殼體連通,并被閥板裝置(21)分隔為上下兩部分;所述閥板裝置(21)內設有可移動的閥板(211),閥板(211)上設有與旁路管(26)截面形狀相同的閥板旁路口(21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蔣偉,劉雙慶,錢宏芳,孫紹朋,喬惠婷,林艷萍,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久信醫用凈化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