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打包帶,所述打包帶的兩端分別設置有至少一個通孔,所述打包帶的兩端搭接并使所述通孔對齊后利用緊固件進行連接。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打包帶強度高、安全可靠、操作簡單、拆捆方便、成本低廉并且節能環保。(*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打包帶,更具體地講,涉及一種對鋼材進行捆扎的打包帶。
技術介紹
鋼材出廠時大都采用材料捆扎后成捆進行出售,目前,鋼材捆扎使用比較廣泛的主要有鍍鋅鋼帶、盤圓、厚鋼帶三種材料,盤圓打捆存在外觀質量差、裝卸時易受剪切斷裂等缺點。現在使用最多的還是鍍鋅鋼帶,但是鍍鋅鋼帶由于截面面積小(一般為1.2mmX40mm左右),強度低,在鋼材打捆及裝卸過程中,鋼帶受剪切后容易發生斷帶,存在安全隱患,造成人身或機械設備事故,而且鍍鋅鋼帶相對來說成本較高。近來,厚鋼帶已被廠家采用,厚鋼帶的連接方式一般都采用焊接方式,這種連接方式在操作時電磁輻射大、強光輻射大,對人體和環境污染大,而且這種連接方式在拆捆時一般為破壞性拆除,造成拆捆·困難。因此,需要對厚鋼帶的連接方式進行改進,開發一種拆捆方便且節能環保的打包帶。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厚鋼帶存在的拆捆困難和環境污染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對鋼材進行捆扎的打包帶,所述打包帶具有強度高、安全可靠、操作簡單、拆捆方便、成本低廉且節能環保的優點。根據本技術的一方面,提供一種打包帶,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包帶的兩端分別設置有至少一個通孔,所述打包帶的兩端搭接并使所述通孔對齊后利用緊固件進行連接。所述緊固件可以為螺栓。所述緊固件可以為鉚釘。所述打包帶可由普碳鋼制成。所述打包帶的厚度可以在2mm和4mm之間,所述打包帶的寬度可以在25mm和60mm之間。所述打包帶的截面面積可以在50mm2和240mm2之間。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I、強度高、安全可靠、操作簡單。2、拆捆方便、成本低廉、節能環保。附圖說明通過以下結合附圖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的描述,本技術的這些和/或其他方面將會變得清楚和更加容易理解,在附圖中圖IA是根據本技術的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主視圖。圖IB是根據本技術的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俯視圖。圖2A是根據本技術的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主視圖。圖2B是根據本技術的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俯視圖。圖3A是根據本技術的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主視圖。圖3B是根據本技術的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俯視圖。圖4A是根據本技術的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主視·圖。圖4B是根據本技術的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俯視圖。圖5A是根據本技術的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主視圖。圖5B是根據本技術的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俯視圖。圖6A是根據本技術的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主視圖。圖6B是根據本技術的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性俯視圖。附圖中的標號的具體說明如下1為打包帶,2為螺栓,3為鉚釘。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參照附圖來詳細描述本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本技術可以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實施,并且不應該被解釋為限于在此闡述的示例性實施例。在附圖中,為了清楚起見,可能會夸大部件的尺寸,并且相同的標號始終指示相同的部件。根據本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的對鋼材進行捆扎的打包帶I可由普碳鋼制成,打包帶I的厚度可以在2mm和4mm之間,打包帶I的寬度可以在25mm和60mm之間,打包帶I的截面面積可以在50mm2和240mm2之間。現在,將通過下面幾個示例性實施例對根據本技術的打包帶I進行詳細描述。圖IA和圖IB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圖。如圖IA和圖IB中所示,打包帶I的兩端(即,打包帶I的連接部位)可分別設置有兩個通孔,所述通孔可沿著打包帶I的長度方向設置,打包帶I的兩端搭接后,打包帶I的一端的通孔可分別與打包帶I的另一端的通孔對齊,從而螺栓2可穿過打包帶I的兩端的通孔將打包帶I的兩端連接在一起。螺栓2的數量可與打包帶I的每端的通孔的數量相同,由于圖IA和圖IB中的打包帶I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兩個通孔,因此可使用兩個螺栓2。圖2A和圖2B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圖。如圖2A和圖2B中所示,打包帶I的兩端(即,打包帶I的連接部位)可分別設置有一個通孔,打包帶I的兩端搭接后,打包帶I的一端的通孔可與打包帶I的另一端的通孔對齊,從而螺栓2可穿過打包帶I的兩端的通孔將打包帶I的兩端連接在一起。螺栓2的數量可與打包帶I的每端的通孔的數量相同,由于圖2A和圖2B中的打包帶I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通孔,因此可使用一個螺栓2。圖3A和圖3B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圖。如圖3A和圖3B中所示,打包帶I的兩端(即,打包帶I的連接部位)可分別設置有四個通孔(該通孔的尺寸比參照圖IA至圖2B所描述的通孔的尺寸小),所述通孔可以以2X2矩陣的形式設置,打包帶I的兩端搭接后,打包帶I的一端的通孔可分別與打包帶I的另一端的通孔對齊,從而螺栓2可穿過打包帶I的兩端的通孔將打包帶I的兩端連接在一起。螺栓2的數量可與打包帶I的每端的通孔的數量相同,由于圖3A和圖3B中的打包帶I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四個通孔,因此可使用四個螺栓2。圖4A和圖4B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圖。如圖4A和圖4B中所示,打包帶I的兩端(即,打包帶I的連接部位)可分別設置有兩個通孔,所述通孔可沿著打包帶I的長度方向設置,打包帶I的兩端搭接后,打包帶I的一端的通孔可分別與打包帶I的另一端的通孔對齊,從而鉚釘3可穿過打包帶I的兩端的通孔將打包帶I的兩端鉚接在一起。鉚釘3的數量可與打包帶I的每端的通孔的數量相同,由于圖4A和圖4B中的打包帶I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兩個通孔,因此可使用兩個鉚釘3。圖5A和圖5B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圖。如圖5A和圖5B中所示,打包帶I的兩端(即,打包帶I的連接部位)可分別設置有一個通孔,打包帶I的兩端搭接后,打包帶I的一端的通孔可與打包帶I的另一端的通孔對齊,從而鉚釘3可穿過打包帶I的兩端的通孔將打包帶I的兩端鉚接在一起。鉚釘3的數量可與打包帶I的每端的通孔的數量相同,由于圖5A和圖5B中的打包帶I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通孔,因此可使用一個鉚釘3。圖6A和圖6B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打包帶的連接狀態的示意圖。如圖6A和圖6B中所示,打包帶I的兩端(即,打包帶I的連接部位)可分別設置有四個通孔(該通孔的尺寸比參照圖4A至圖5B所描述的通孔的尺寸小),所述通孔可以以2X2矩陣的形式設置,打包帶I的兩端搭接后,打包帶I的一端的通孔可分別與打包帶I的另一端的通孔對齊,從而鉚釘3可穿過打包帶I的兩端的通孔將打包帶I的兩端鉚接在一起。鉚釘3的數量可與打包帶I的每端的通孔的數量相同,由于圖6A和圖6B中的打包帶I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四個通孔,因此可使用四個鉚釘3。圖IA至圖3B中示出的螺栓2可采用大小至少為M6的六角螺栓或者M8 M16范圍內的六角螺栓。圖4A至圖6B中示出的鉚釘3可采用大小至少為Φ6的鉚釘或者Φ8 Φ 16范圍內的鉚釘。然而,本技術不限于此,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打包帶,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包帶的兩端分別設置有至少一個通孔,所述打包帶的兩端搭接并使所述通孔對齊后利用緊固件進行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尚慶剛,王英軍,尚根鳳,祝學會,馬強,李海軍,王京亮,崔凱,王建軍,張玉龍,楊棟,魏國營,
申請(專利權)人:萊蕪市尚德工貿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