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貨車用的開閉頂蓋,屬于貨車用的部件技術領域,該開閉頂蓋包括一圓弧車頂、一裝料口框、一驅動裝置、第一頂蓋、第二頂蓋、第一偏心搖桿和第二偏心搖桿,圓弧車頂在貨車的車體上,圓弧車頂上有一裝料口框,裝料口框上分別有兩頂蓋,第一頂蓋位于裝料口框的一側,第二頂蓋位于裝料口框的另一側,第一頂蓋的兩端與第一偏心搖桿的一端相連,第二頂蓋的兩端與第二偏心搖桿的一端相連,第一偏心搖桿的另一端與第二偏心搖桿的另一端鉸接在貨車的車體上,驅動裝置分別與兩偏心搖桿相連。當裝載貨物時,活動頂蓋可由驅動機構打開,在運輸途中,頂蓋一直處于關閉狀態并具有防沙、防塵、防雨等密封性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貨車用的開閉頂蓋
本技術屬于貨車用的部件
,特別涉及一種貨車用的開閉頂蓋。
技術介紹
目前鐵路貨車用頂蓋多為單側滑開式頂蓋和式頂蓋。單側滑開式頂蓋是在車輛頂部設置一個頂蓋,通過機構或其他方式將頂蓋在車輛的一側打開,該結構受開口寬度小,受限界及裝活口的限制大;篷布式頂蓋是在車輛頂部安裝篷布,通過人力或機構,將篷布移向車輛的一端,該頂蓋密封性能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密封性能良好和開閉方便的貨車用的開閉頂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貨車用的開閉頂蓋,包括一圓弧車頂、一裝料口框、一驅動裝置、第一頂蓋、第二頂蓋、第一偏心搖桿和第二偏心搖桿;其中,所述圓弧車頂在所述貨車的車體上,所述圓弧車頂上有一所述裝料口框,所述裝料口框上分別有所述第一頂蓋和所述第二頂蓋,所述第一頂蓋位于所述裝料口框的一側,所述第二頂蓋位于所述裝料口框的另一側,所述第一頂蓋的兩端與所述第一偏心搖桿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二頂蓋的兩端與所述第二偏心搖桿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一偏心搖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偏心搖桿的另一端鉸接在所述貨車的車體上,所述驅動裝置分別與所述第一偏心搖桿和所述第二偏心搖桿相連。進一步地,所述驅動裝置為雙向氣缸。進一步地,所述開閉頂蓋還包括一活動滑塊,所述第一偏心搖桿和所述第二偏心搖桿的底部分別有一腰圓孔,所述活動滑塊分別安裝于所述腰圓孔內,所述活動滑塊通過一圓銷分別與所述雙向氣缸的前叉、所述第一偏心搖桿和所述第二偏心搖桿相連。進一步地,所述開閉頂蓋還包括一鎖鐵和一預緊彈簧鎖,所述鎖鐵位于所述第一頂蓋的一端,所述預緊彈簧鎖位于所述第二頂蓋的另一端。進一步地,所述雙向氣缸的底部側面上有一自鎖裝置。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頂蓋的一端嵌入一密封條,當所述第一頂蓋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頂蓋的一端關閉時,所述密封條與所述第二頂蓋密封接觸。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頂蓋的另一端與所述裝料口框采用迷宮式結構密封,所述第二頂蓋的另一端與所述裝料口框采用迷宮式結構密封。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頂蓋和所述第二頂蓋的另一端的側面均有一滾珠,所述圓弧車頂的弧面有一軌道,所述第一頂蓋和所述第二頂蓋關閉時,所述滾珠均在所述軌道內,使所述第一頂蓋和所述第二頂蓋在所述圓弧車頂上滑動。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頂蓋和所述第二頂蓋的底部分別有一定位塊,一所述定位塊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頂蓋的端部相連,一所述定位塊的另一端與所述車體的一上端梁相連,另一所述定位塊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頂蓋的端部相連,另一所述定位塊的另一端與所述車體的另一上端梁相連。本技術提供的貨車用的開閉頂蓋,該開閉頂蓋裝到鐵路無蓋漏斗車上的通長活動頂蓋及開閉機構,當裝載貨物時,活動頂蓋可由驅動機構打開,裝載完貨物后可由驅動機構關閉,在運輸途中,頂蓋一直處于關閉狀態并具有防沙、防塵、防雨等密封性能。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貨車用的開閉頂蓋關閉狀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貨車用的開閉頂蓋打開狀態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迷宮式結構密封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頂蓋密封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活動滑塊放大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定位塊放大示意圖;附圖說明I、圓弧車頂,2、裝料口框,3、第一頂蓋,4、雙向氣缸,5、第一偏心搖桿,6、活動滑塊,7、預緊彈簧鎖,8、鎖鐵,9、橡膠密封條,10、滾輪,11、軌道,12、定位塊、13、圓銷,14、雙向氣缸的前叉,15、上端梁。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1,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貨車用的開閉頂蓋,該開閉頂蓋包括一圓弧車頂I、一裝料口框2、一驅動裝置、第一頂蓋3、第二頂蓋、第一偏心搖桿5和第二偏心搖桿,其中,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裝置為雙向氣缸4 ;其中,圓弧車頂I在貨車的車體上,根據裝料設施的裝載寬度,在圓弧車頂I中央通長設計一個I. 5米寬的裝料口框2,為防止雨水及沙塵從裝料口進入,在裝料口框2上分別有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第一頂蓋3位于裝料口框2的一側,第二頂蓋位于裝料口框2的另一側,第一頂蓋3的兩端與第一偏心搖桿5的一端相連,第二頂蓋的兩端與第二偏心搖桿的一端相連,第一偏心搖桿5的另一端與第二偏心搖桿的另一端鉸接在貨車的車體上,第一頂蓋3端部與第一偏心搖桿5通過鉚釘連接,雙向氣缸4分別與第一偏心搖桿5和第二偏心搖桿相連。頂蓋3打開時,雙向氣缸4的推桿第一偏心搖桿5和第二偏心搖桿使其繞搖桿鉸接中心旋轉,將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同時打開(參見圖2);頂蓋關閉時,氣缸4的推桿拉動第一偏心搖桿5和第二偏心搖桿使其繞搖桿鉸接中心旋轉,將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同時關閉。雙向氣缸4分別與第一偏心搖桿5和第二偏心搖桿相連,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可根據需要由風動形式通過雙向氣缸4控制其開閉,為保證雙向氣缸4同步性,雙向氣缸4 由同一組氣控閥和電磁閥控制。參見圖5,開閉頂蓋還包括一活動滑塊6,第一偏心搖桿5和第二偏心搖桿的底部分別有一腰圓孔,活動滑塊6分別安裝于腰圓孔內,活動滑塊6通過一圓銷13分別與雙向氣缸的前叉14、第一偏心搖桿5和第二偏心搖桿相連,實現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同時關閉及打開。4為防止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在運輸過程中自動打開,頂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關閉自鎖采用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偏心自重、預緊彈簧鎖7及雙向氣缸4三重自鎖。一是在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關閉狀態下,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重心偏離搖桿與車體鉸接中心,實現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偏心自鎖;二是在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端部設置鎖鐵8及預緊彈簧鎖7,鎖鐵8位于第一頂蓋3的一端,預緊彈簧鎖7位于第二頂蓋的另一端。在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關閉時,鎖鐵8與預緊彈簧鎖7扣死,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不能自動打開,在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關閉時,通過雙向氣缸4提供壓力,鎖鐵8壓縮預緊彈簧鎖7的彈簧,當預緊彈簧鎖7彈簧壓縮一定量時,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到達關閉位置,同時通過結構形式,使得預緊彈簧鎖 7彈簧復位,鎖鐵8及預緊彈簧鎖7將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扣死,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不能自動打開。在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打開時,通過雙向氣缸4提供壓力,鎖鐵8壓縮預緊彈簧鎖7的彈簧,當預緊彈簧鎖7彈簧壓縮一定量時,鎖鐵8與預緊彈簧鎖7分離,頂蓋打開,同時預緊彈簧鎖7彈簧復位。三是在雙向氣缸4的底部側面上有上設置自鎖裝置,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關閉后,雙向氣缸4行程為零,自鎖裝置彈出,實現氣缸自鎖功能。參見圖4, 一橡膠密封條9嵌入第一頂蓋3的一端,當第一頂蓋3的一端與第二頂蓋的一端關閉時,橡膠密封條9與第二頂蓋密封接觸,利用橡膠件的彈性變形實現頂蓋中部防塵防雨的密封功能。其中,第一頂蓋3的另一端與裝料口框2采用迷宮式結構密封,第二頂蓋的另一端與裝料口框2采用迷宮式結構密封,參見圖3,利用迷宮式結構形式實現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側面防塵防雨的密封功能。其中,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全長近13米,為預防其變形,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的另一端的側面均有一滾珠10,在圓弧車頂I上設置軌道11,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關閉時,滾輪10與軌道11接觸,使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在圓弧車頂上滑動,通過調節滾輪10 的安裝高度可有效的減小第一頂蓋3和第二頂蓋的中部的變形。為防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貨車用的開閉頂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圓弧車頂、一裝料口框、一驅動裝置、第一頂蓋、第二頂蓋、第一偏心搖桿和第二偏心搖桿;其中,所述圓弧車頂在所述貨車的車體上,所述圓弧車頂上有一所述裝料口框,所述裝料口框上分別有所述第一頂蓋和所述第二頂蓋,所述第一頂蓋位于所述裝料口框的一側,所述第二頂蓋位于所述裝料口框的另一側,所述第一頂蓋的兩端與所述第一偏心搖桿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二頂蓋的兩端與所述第二偏心搖桿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一偏心搖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偏心搖桿的另一端鉸接在所述貨車的車體上,所述驅動裝置分別與所述第一偏心搖桿和所述第二偏心搖桿相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海濤,徐冬華,姜寶良,林量才,劉幻云,張訓琪,李曉軍,佘江平,張金發,
申請(專利權)人:南車長江車輛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