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疊層體,所述疊層體抑制粘結防水性膜和織物時發生線圈彎曲,并且,確保防水性膜和織物的粘結力,可以力圖輕量化。疊層體(1)是使防水性膜(4)介于第一布帛(2)和第二布帛(3)之間的疊層體。第一布帛(2)是單位面積的質量為3g/m2~30g/m2的織物。該織物被樹脂A對經紗和緯紗進行填隙處理。第一布帛(2)和防水性膜(4)被點狀的樹脂A(5)、樹脂B(6)粘結。第二布帛(3)和防水性膜(4)被樹脂C(8)粘結。作為樹脂A,使用熔點為80℃~160℃的熱硬化樹脂或者熱塑性樹脂,作為樹脂B,使用熔點比樹脂A的熔點低5℃~40℃的熱塑性樹脂。(*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使膜介于兩個布帛之間的疊層體。
技術介紹
例如,在雨具、帳篷等要求放水的纖維制品中,使用具有防水性的坯布。含有防水性的坯布,作為將由平紋組織構成的織物疊層到防水性膜上的疊層體構成(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7 - 283774號公報)。在日本特開2007 — 283774號公報記載的技術中,對于疊層到防水性膜上的織物的經紗及緯紗,規定布面覆蓋系數的總計值,借此,可以不損害外觀及觸感而獲得重量輕的疊層體,并且,縫制部分能夠有效的填隙。
技術實現思路
近年來,對于具有防水性的疊層體,進一步輕量化(減薄化)的要求增大。一般地,越使疊層的織物變薄,織物的線圈就變得越粗,在疊層時織物的線圈越容易偏移(容易發生線圈彎曲)。另外,當織物的線圈變粗時,疊層的防水性膜與織物的粘結力會降低。本技術是為了解決這樣的課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疊層體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疊層體可以抑制粘結防水性膜和織物時的線圈彎曲的發生,并且,確保防水性膜與織物的粘結力,并且力求輕量化。根據本技術的疊層體,是一種使防水性膜介于第一布帛與第二布帛之間的疊層體,第一布帛例如可以是織物,其單位面積的質量可以為3g/m2 30g/m2。該第一布帛的經紗和緯紗中的至少一個被樹脂A呈點狀填隙。這里,樹脂A是由樹脂(al)硬化而成的樹月旨、或者樹脂(a2 )、或者由該樹脂(a2 )交聯而成的樹脂中的任一種樹脂。所述樹脂(a I)例如可以是熔點為80°C 160°C的未硬化或半硬化的熱硬化性樹脂,所述樹脂(a2)例如可以是熔點為80°C 160°C的熱塑性樹脂。另一方面,其特征在于,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被前述樹脂A及熱塑性樹脂B粘結,第二布帛和前述防水性膜被熱塑性樹脂C粘結。這樣的疊層體,由于每單位面積的質量為3g/m2 30g/m2的薄的織物的經紗和/或緯紗被樹脂A填隙,所以,經紗和緯紗的線圈彎曲的發生被抑制。另外,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被將織物的經紗和/或緯紗填隙的樹脂A和有別于樹脂A的熱塑性樹脂B粘結,所以,可以確保足夠的粘結力。本技術的疊層體,優選地,第二布帛和前述防水性膜被熱塑性樹脂C呈點狀地粘結。進而,優選地,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被前述樹脂A及熱塑性樹脂B呈點狀粘結,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本技術的疊層體,優選地,在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間,樹脂A在單位面積的第一布帛上所占比例、即占有率為1% 20%,在第一布帛與防水性膜之間,熱塑性樹脂B在單位面積的防水性膜上所占的比例、即占有率為5 % 60 %。當在第二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間由熱塑性樹脂C呈點狀地粘結,或者在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間由樹脂A及熱塑性樹脂B呈點狀地粘結時,可以獲得能夠它們各自之間充分確保粘結力且柔軟性優異的疊層體,而且,可以獲得具有透濕性的疊層體。另外,如果在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間,樹脂A的占有率及熱塑性樹脂B的占有率在上述范圍內,則可以獲得具有更優異的粘結力、柔軟性、透濕性的疊層體。根據本技術,可以提供一種疊層體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疊層體抑制粘結防水性膜和織物時的線圈彎曲的發生,并且,確保防水性膜和織物的粘結力,能夠力圖輕量化。附圖說明圖I是放大地表示根據本技術的實施形式的疊層體的概略剖視圖。·圖2是放大地表示根據本技術的實施形式的疊層體的襯料(第一布帛)的概略平面圖。圖3是表示根據本技術實施形式的疊層體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圖。圖4是表示根據本技術的另外的實施形式的疊層體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圖。圖5是放大地表示根據本技術的第二種實施形式的疊層體的概略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于本技術的實施形式進行說明。另外,對于相同或者相應的部件賦予相同的標號,省略其重復的說明。附圖的尺寸比例并不一定和說明的尺寸相一致。圖I是放大地表示本技術的實施形式的疊層體的概略剖視圖。圖I所示的疊層體I包括襯料(第一布帛)2、面料(第二布帛)3、及防水透濕性膜(防水性膜)4。疊層體I例如可以作為風衣或雨衣等的坯布使用,使防水透濕性膜4介于襯料2和面料3之間。在疊層體I中,利用樹脂A5將襯料2的經紗和/或緯紗呈點狀填隙,同時,將襯料2和防水透濕性膜4呈點狀粘結。進而,也可以利用熱塑性樹脂的樹脂B6呈點狀粘結襯料2和防水透濕性膜4。另外,利用熱塑性樹脂的樹脂CS呈點狀粘結面料3和防水透濕性膜4。圖2是放大地表示根據本技術的實施形式的疊層體中的襯料的概略平面圖。襯料2由經紗21及緯紗22構成,是每單位面積的質量為3g/m2 30g/m2的薄的織物。更優選地,襯料2的每單位面積的質量為5g/m2 25g/m2。構成襯料2的織物組織可以是平紋組織、斜紋組織、緞紋組織等的任意形式,不過,從防止發生織物的線圈彎曲的觀點出發,優選地,襯料2是平紋組織。在圖2中,表示織物組織是平紋組織的襯料2。另外,對于襯料2,由樹脂A5對經紗21和/或緯紗22進行填隙處理。襯料2的織物的經紗21的紗線支數及緯紗22的紗線支數優選為5 20dtex,襯料2的經紗21及緯紗22的密度優選分別為50 150條/25. 4mm( I英寸),經紗21的密度和緯紗22的密度的總和優選為120 200條/25. 4mm (I英寸)。另外,由經紗21及緯紗22形成的布面覆蓋系數優選為400 800,更優選為500 680,最優選為550 650。另夕卜,布面覆蓋系數可以利用1/2\ +1/2X 求出。作為襯料2的經紗21及緯紗22的材質,例如,可以使用聚酯、尼龍、丙烯腈等。面料3可以采用在一般的面料中使用的布組織。優選地,面料3的每單位面積的質量為20g/m2 200g/m2,更優選地為25g/m2 100g/m2。作為防水透濕性膜4,是具有防水性及透濕性的膜。防水透濕性膜4例如可以防止雨水從表面侵入,并且水蒸氣能夠透過。作為防水透濕性膜4,可以使用由親水性樹脂膜或疏水性樹脂構成的多孔質膜。作為親水性樹脂膜,可以列舉出聚氨基甲酸乙酯樹脂、聚酯樹脂、硅酮樹脂、聚乙烯醇樹脂等。作為由疏水性樹脂構成的多孔質膜,可以列舉出含氟系樹脂、經過憎水性處理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樹脂等。作為防水透濕性膜4,優選是由含氟系樹脂構成的多孔質膜,特別優選地是多孔質聚四氟乙烯(PTFE)膜。 在襯料2和防水透濕性膜4的層之間,優選地,樹脂A5的占有率A為I % 20 %,在襯料2與防水透濕性膜4的層之間,優選地,樹脂B的占有率B為5% 60%。這里,所謂樹脂A5的占有率A,是每單位面積的襯料2上樹脂A5所占的面積比例(占有率A =樹脂A5占據的面積/襯料2的面積)。樹脂B6的占有率B,是每單位面積的防水透濕性膜4上樹脂B6所占的面積比例(占有率B=樹脂B6占據的面積/防水透濕性膜4的面積)。在襯料2和防水透濕性膜4的層之間,樹脂A5與樹脂B6的一部分重疊。另外,即使將占有率A作為在單位面積的防水透濕性膜4上樹脂A5所占的面積比例,將占有率B作為在單位面積的襯料2上樹脂B6所占的面積比例,也是一樣的,但是,按照上面所述的方式確定,則容易確認占有率。如果樹脂A5和樹脂B6的占有率在上述范圍內,則可以獲得襯料2和防水透濕性膜4的粘結性優異且柔軟性及透濕性優異的疊層體I。另外,優選地,在面料3與防水透濕性膜4的層之間,樹脂CS的占有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疊層體,是使防水性膜介于第一布帛與第二布帛之間的疊層體,其中,前述第一布帛是單位面積的質量為3g/m2~30g/m2的織物,前述第一布帛的經紗和緯紗中的至少一方被作為由樹脂(a1)硬化而成的樹脂、或者樹脂(a2)、或者由樹脂(a2)交聯而成的樹脂中的任一種樹脂的樹脂A呈點狀填隙,前述第一布帛和前述防水性膜由填隙的前述樹脂A及熱塑性樹脂B粘結,前述第二布帛和前述防水性膜由熱塑性樹脂C粘結,前述樹脂(a1)是熔點為80℃~160℃的未硬化或半硬化的熱硬化性樹脂,前述樹脂(a2)是熔點為80℃~160℃的熱塑性樹脂。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央洋,中屋一弘,野津敏雄,
申請(專利權)人:日東紡績株式會社,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