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用于襟縫翼扭力管的驅動裝置,包括:動力源;以及連桿組件,其將所述動力源連接到襟縫翼扭力管,所述連桿組件將來自動力源的扭矩傳遞到所述襟縫翼扭力管來驅動所述襟縫翼扭力管轉動。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驅動裝置結構緊湊,制造和維護成本低,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勞動強度。(*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襟縫翼扭力管的驅動裝置,其將來自動力源的扭矩傳遞到襟縫翼扭力管來驅動襟縫翼扭力管轉動。
技術介紹
目前,在飛機鐵鳥實驗機和架機中,調試襟縫翼收放時使用的是棘輪扳手或氣動扳手,前者不僅工作效率很低而且不符合人機工程,工人操作難度大;后者在操作中易產生不安全的振動,沖擊力可能會損壞產品。此外,可以使用氣鉆連接萬向連桿組成的特制裝置來驅動襟縫翼扭力管,但是仍然存在不能雙向轉動,使用不方便等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用于襟縫翼扭力管的驅動裝置,其輕便靈活、保障產品安全、大大提高現場工作效率。根據本技術的用于襟縫翼扭力管的驅動裝置,包括動力源;以及連桿組件,其將所述動力源連接到襟縫翼扭力管,所述連桿組件將來自動力源的扭矩傳遞到所述襟縫翼扭力管來驅動所述襟縫翼扭力管轉動。其中,所述連桿組件包括連桿、第一固定組件、第二固定組件、第一快卸組件、第二快卸組件和萬向節;所述連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固定組件連接,所述第一固定組件與所述第一快卸組件連接,所述第一快卸組件與用于固定所述動力源的夾頭連接;所述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固定組件連接,所述第二固定組件與所述第二快卸組件連接,所述第二快卸組件與所述萬向節連接,所述萬向節與用于固定所述襟縫翼扭力管的接頭連接。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組件和/或所述第二固定組件包括銷和擋圈,所述第一固定組件和/或所述第二固定組件通過所述銷連接到所述連桿,所述擋圈在對應于所述銷的位置套設在所述連桿的圓周上。其中,所述第一快卸組件包括套筒、鎖套、彈簧和鋼珠,所述套筒環繞所述鎖套,所述彈簧位于所述套筒和所述鎖套之間,所述夾頭插入所述鎖套內,所述鋼珠位于所述鎖套的圓周上的通孔內,并伸入所述夾頭的圓周上的凹槽內,以將所述夾頭鎖定在所述鎖套內,當克服所述彈簧的彈簧力沿軸向移動所述套筒時,所述鋼珠離開所述夾頭的圓周上的凹槽并落入所述套筒的內側上的凹槽內,以釋放所述夾頭。優選地,所述第一快卸組件包括沿所述鎖套的圓周均勻分布的3個鋼珠。其中,所述第二快卸組件包括套筒、鎖套、彈簧、鎖芯和鋼珠,所述套筒環繞所述鎖套,所述彈簧位于所述套筒和所述鎖套之間,所述鎖芯的一端伸入所述連桿內,另一端伸入所述鎖套內,所述鋼珠位于所述鎖套的圓周上的通孔內,并伸入所述鎖芯的圓周上的凹槽內,以將所述鎖芯鎖定在所述鎖套內,當克服所述彈簧的彈簧力沿軸向移動所述套筒時,所述鋼珠離開所述鎖芯的圓周上的凹槽并落入所述套筒的內側上的凹槽內,以釋放所述鎖 優選地,所述第二快卸組件包括沿所述鎖套的圓周均勻分布的3個鋼珠。優選地,所述動力源是充電式電鉆/起子機。有益效果I.使用充電式電鉆為動力源,無氣管無電線輕便靈活,直流電驅動,傳動平穩,使現場和產品的安全系數大大提高;2.組合連桿安裝萬象軸承,快卸式設計能快速更換連桿,改變連桿長度,完成全機翼區域的維護;3.符合人機工程學,動力源轉速、轉向可調,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勞動強度;4.該裝置為全機加零件,與成品動力源簡單對接,結構緊湊,制造和維護成本低。附圖說明圖I為根據本技術的用于襟縫翼扭力管的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用于襟縫翼扭力管的驅動裝置的橫截面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根據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如圖I和圖2所示,根據本技術的用于襟縫翼扭力管的驅動裝置包括動力源和連桿組件。動力源可以是例如充電式電鉆/起子機,連桿組件將動力源連接到襟縫翼扭力管,以將來自動力源的扭矩傳遞到襟縫翼扭力管來驅動襟縫翼扭力管轉動。其中,連桿組件100包括連桿10、第一固定組件20、第二固定組件30、第一快卸組件40、第二快卸組件50和萬向節60。其中,連桿10的一端與第一固定組件20連接,第一固定組件20與第一快卸組件40連接,第一快卸組件40與用于固定動力源的夾頭70 (例如,六角夾頭)連接;連桿10的另一端與第二固定組件30連接,第二固定組件30與第二快卸組件50連接,第二快卸組件50與萬向節60連接,萬向節60與用于固定襟縫翼扭力管的接頭80 (例如,四角接頭)連接。第一固定組件20包括銷21和擋圈22,第二固定組件30包括銷31和擋圈32。第一快卸組件40包括套筒41、鎖套42、彈簧43和鋼珠44,套筒41環繞鎖套42,彈簧43位于套筒41和鎖套42之間,鋼珠44位于鎖套42的圓周上的通孔421內,并伸入夾頭70的圓周上的凹槽701內,以將夾頭70鎖定在鎖套42內。當克服彈簧43的彈簧力沿軸向移動套筒41時,鋼珠44離開夾頭70的圓周上的凹槽701并落入套筒41的內側上的凹槽411內,以釋放夾頭70。鎖套42的末端插入連桿10內,并通過銷21固定,擋圈22在對應于銷21的位置處套設在連桿10上,用于周向固定銷21并防止銷21竄動。優選地,第一快卸組件40包括均勻地分布在鎖套42的圓周上的3個鋼珠44。第二快卸組件50包括套筒51、鎖套52、彈簧53、鋼珠54和鎖芯55,套筒51環繞鎖套52,彈簧53位于套筒51和鎖套52之間,鎖芯55的一端伸入連桿10內,另一端伸入鎖套52內,鋼珠54位于鎖套52的圓周上的通孔521內,并伸入鎖芯55的圓周上的凹槽551內,以將鎖芯55鎖定在鎖套452內。鎖芯55的末端插入連桿10內,并通過銷31固定,擋圈32在對應于銷31的位置處套設在連桿10上,用于周向固定銷31并防止銷31竄動。鎖套52的末端通過緊定螺釘56固定到萬向節60。優選地,第二快卸組件50包括均勻地分布在鎖套52的圓周上的3個鋼珠54。當需要更換動力源時,旋轉動力源頭部的快速夾頭,快速夾頭內的三爪卡盤隨之放松,從而釋放夾頭70,動力源與連桿脫離,從而完成動力源的更換。當需要更換連桿10時,向右沿軸向移動套筒51,彈簧53被壓縮,鋼珠54離開鎖芯55的圓周上的凹槽551,并落入套筒51的內側上的凹槽511內,從而釋放鎖芯55。當更換好連桿10后,在彈簧的彈簧力的作用下,套筒51向左移動,將鋼珠54擠入鎖芯55的圓周上的凹槽551內,從而固定鎖芯55以及連桿10。在本技術中,與襟縫翼扭力管花鍵配合的花鍵套通過3/8inch四角接頭與快卸組合連桿組件連接,連桿組件的另一端與驅動裝置的動力源(在本實施例中,動力源為BOSCH GSR 18-2-LI充電式電鉆)連接,動力源通電轉動,通過連桿組件驅動襟縫翼扭力管轉動,從而完成襟縫翼的調試和維護。本技術中所述具體實施例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技術的實施范圍。即凡依本技術申請專利范圍的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都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用于襟縫翼扭力管的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動力源;以及連桿組件,其將所述動力源連接到襟縫翼扭力管,所述連桿組件將來自動力源的扭矩傳遞到所述襟縫翼扭力管來驅動所述襟縫翼扭力管轉動;其中,所述連桿組件包括連桿、第一固定組件、第二固定組件、第一快卸組件、第二快卸組件和萬向節;所述連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固定組件連接,所述第一固定組件與所述第一快卸組件連接,所述第一快卸組件與用于固定所述動力源的夾頭連接;所述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固定組件連接,所述第二固定組件與所述第二快卸組件連接,所述第二快卸組件與所述萬向節連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用于襟縫翼扭力管的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動力源;以及?連桿組件,其將所述動力源連接到襟縫翼扭力管,所述連桿組件將來自動力源的扭矩傳遞到所述襟縫翼扭力管來驅動所述襟縫翼扭力管轉動;?其中,所述連桿組件包括:連桿、第一固定組件、第二固定組件、第一快卸組件、第二快卸組件和萬向節;?所述連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固定組件連接,所述第一固定組件與所述第一快卸組件連接,所述第一快卸組件與用于固定所述動力源的夾頭連接;?所述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固定組件連接,所述第二固定組件與所述第二快卸組件連接,所述第二快卸組件與所述萬向節連接,所述萬向節與用于固定所述襟縫翼扭力管的接頭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姚建平,李奔,郭晶,岳勝,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