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切向進料的高效降膜蒸發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上部設置有管板,位于殼體內在其豎直方向上安裝有多根均勻排列的蒸發管,所述蒸發管穿過管板所開通孔,位于管板所開通孔內,設置有導流裝置,所述管板上部連接有外罩,所述導流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導流管,所述導流管的管壁上均勻開有切向孔,所述導流管與蒸發管連接;所述外罩頂部設置有進料管,所述外罩內部并位于管板上連接有環形擋圈,所述環形擋圈的外圓周邊成鋸齒形結構;位于環形擋圈上部設置有傘狀分布器,所述環形擋圈與傘狀分布器的外圓周直徑均小于外罩的內徑,所述環形擋圈與傘狀分布器的外圓周與外罩內壁面之間形成環形導流圈,其換熱效果好、蒸發率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蒸發設備領域,尤其是一種切向進料的高效降膜蒸發器。
技術介紹
目前,在真空條件下,氣液混合物由升膜蒸發器進行處理后的母液再次進入降膜蒸發器進行氣液分離。降膜蒸發器傳熱性能好,蒸發量大,換熱效率高、設備體積較小、較低的設備成本廣泛應用于化工、輕工、化纖、食品加工、醫藥中。降膜蒸發器的核心技術是如何將液體均勻地分配到蒸發管束上,避免由于蒸發管局部“干燥”而導致整體機組的性能下降。降膜式蒸發器是利用管外加熱傳遞熱量給管內達到蒸發換熱的目的,即介質在蒸發管內流動與蒸發管外流過的介質進行換熱,使其實現蒸發;現有技術中采用的降膜蒸發器,如圖I所示,包括殼體108,所述殼體108上部設置有管板105,所述管板105上部連接有外罩102,所述外罩102的一側設置有進料管101,所述外罩102內部并位于管板105上連接有環形擋圈103 ;位于殼體108內在其豎直方向上安裝有多根均勻排列的蒸發管106,所述蒸發管106穿過管板105所開通孔,位于管板105所開通孔內,設置有導流裝置104,見圖2,所述導流裝置104的結構為包括導流管109,見圖3,所述導流管109的管壁上開有均勻的通孔110,所述導流管109插入蒸發管106內,并通過焊接固定;所述殼體108的管壁上設置有熱源進口 107與熱源出口(圖中未畫出),所述殼體108下部連接接受槽(圖中未畫出)。其工作過程中,液體通過進料管101,液體溢流過環形擋圈103,然后進入導流管109,通過導流管109將液體分配到蒸發管106上,并在蒸發管106上形成一層薄膜。通過薄膜傳熱,蒸發管106外側的蒸汽與蒸發管106內的冷液體進行熱交換,使液體在一定的蒸發溫度下蒸發;未蒸發的液體沿著管壁流到蒸發器底部的接受槽(圖中未畫出)內,再由泵輸送到進料管101,進行循環工作。其結構簡單,制造與使用方便,無需增加氣液分離裝置,成本低,但是還存在如下缺點(I)外罩102內采用環形擋圈103,進料管101設置與外罩102的一側,進料時,液體流速過快時,會直接涌向蒸發管106,導致進料不均勻,影響換熱效果;(2)導流裝置104的導流管109管壁上所開的通孔110,通孔110為直向通孔,當液體流入環形擋圈103時,液體直接從導流管109的外圓周方向,即從導流管109的外側垂直進入,由于壓力的作用,液體直接被沖擊到導流管109中部,大部分液體直接從中部流入蒸發管106中部往下流,只有少部分液體會沿著蒸發管106的管壁往下流,從而造成蒸發緩慢,換熱效果差的缺陷,降低了換熱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申請人針對上述現有生產技術中換熱效果差,蒸發效率低等缺點,提供一種結構合理的切向進料的高效降膜蒸發器,從而使液體流入導流裝置時均勻,換熱效果好,換熱效率高。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切向進料的高效降膜蒸發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上部設置有管板,位于殼體內在其豎直方向上安裝有多根均勻排列的蒸發管,所述蒸發管穿過管板所開通孔,位于管板所開通孔內,設置有導流裝置,所述管板上部連接有外罩,所述導流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導流管,所述導流管的管壁上均勻開有切向孔,所述導流管與蒸發管連接;所述外罩頂部設置有進料管,所述外罩內部并位于管板上連接有環形擋圈,所述環形擋圈的外圓周邊成鋸齒形結構;位于環形擋圈上部設置有傘狀分布器,所述環形擋圈與傘狀分布器的外圓周直徑均小于外罩的內徑,所述環形擋圈與傘狀分布器的外圓周與外罩內壁面之間形成環形導流圈。其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所述導流管插入蒸發管內,所述導流管的外壁面與蒸發管的內壁面配合連接,并采用焊接緊固。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術結構緊湊合理,進料管設置于外罩的上方,并在外罩內設置傘狀分布器,使所輸入的液體能均勻的流向導流圈內,由于環形擋圈外圓周邊成鋸齒形結構,進一步使輸入到蒸發管內的液體均勻;另外將導流管開切向孔,液體能均勻直接流向管壁,避免了現有技術中液體直接從導流管通孔流至導流管中間,在管壁上形成薄膜傳熱,提高了換熱效率。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技術中降膜蒸發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A部局部放大圖。圖3為現有技術中導流管的俯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中B部局部放大圖。圖6為本技術導流管的俯視圖。其中:101、進料管;102、外罩;103、環形擋圈;104、導流裝置;105、管板;106、蒸發管;107、熱源進口 ;108、殼體;109、導流管;110、通孔;11、進料管;12、傘狀分布器;13、鋸齒形結構;14、導流裝置;15、導流管;16、切向孔。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說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切向進料的高效降膜蒸發器,包括殼體108,殼體108上部設置有管板105,位于殼體108內在其豎直方向上安裝有多根均勻排列的蒸發管106,蒸發管106穿過管板105所開通孔,位于管板105所開通孔內,設置有導流裝置14,管板105上部連接有外罩102,見圖5,導流裝置14的結構為包括導流管15,見圖6,導流管15的管壁上均勻開有切向孔16,導流管15與蒸發管106連接,導流管15插入蒸發管106內,導流管15的外壁面與蒸發管106的內壁面配合連接,并采用焊接緊固;外罩102頂部設置有進料管11,外罩102內部并位于管板105上連接有環形擋圈103,環形擋圈103的外圓周邊成鋸齒形結構13 ;位于環形擋圈103上部設置有傘狀分布器12,環形擋圈103與傘狀分布器12的外圓周直徑均小于外罩102的內徑,環形擋圈103與傘狀分布器12的外圓周與外罩102內壁面之間形成環形導流圈。如圖4所示,本技術實際使用過程中,通過進料管11將液體輸入,如圖4中箭頭方向所示,液體從進入到導流圈,然后從導流圈中再通過環形擋圈103的鋸齒形結構13進入到環形擋圈103的內部,液體直接從各個導流管15的外側向其內側輸入,由于導流管15的管壁上開有切向孔16,液體從導流管15的外管壁進入到內管壁,從而在蒸發管106上形成薄膜,通過薄膜傳熱,蒸發管106外側的蒸汽與蒸發管106內的冷液體進行熱交換,使液體在一定的蒸發溫度下蒸發;未蒸發的液體沿著管壁流到蒸發器底部的接受槽(圖中未畫出)內,再由泵輸送到進料管11,進行循環工作。由于導流管15切向孔16的作用,可以保證所輸入的液體沿著蒸發管106的內管壁往下流,使其蒸發效果好,提高蒸發效率。由于傘狀分布器12的作用,使進料管11中液體輸入時均勻的分布到導流圈內,另外設置有鋸齒形結構13的環形擋圈103有效的避免了液體輸入過快涌向換熱管,導致進料不均勻的缺陷。以上描述是對本技術的解釋,不是對技術的限定,本技術所限定的范圍參見權利要求,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權利要求1.一種切向進料的高效降膜蒸發器,包括殼體(108),所述殼體(108)上部設置有管板(105),位于殼體(108)內在其豎直方向上安裝有多根均勻排列的蒸發管(106),所述蒸發管(106)穿過管板(105)所開通孔,位于管板(105)所開通孔內,設置有導流裝置(14),所述管板(105)上部連接有外罩(102),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裝置(14)的結構為包括導流管(15),所述導流管(1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切向進料的高效降膜蒸發器,包括殼體(108),所述殼體(108)上部設置有管板(105),位于殼體(108)內在其豎直方向上安裝有多根均勻排列的蒸發管(106),所述蒸發管(106)穿過管板(105)所開通孔,位于管板(105)所開通孔內,設置有導流裝置(14),所述管板(105)上部連接有外罩(102),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裝置(14)的結構為:包括導流管(15),所述導流管(15)的管壁上均勻開有切向孔(16),所述導流管(15)與蒸發管(106)連接;所述外罩(102)頂部設置有進料管(11),所述外罩(102)內部并位于管板(105)上連接有環形擋圈(103),所述環形擋圈(103)的外圓周邊成鋸齒形結構(13);位于環形擋圈(103)上部設置有傘狀分布器(12),所述環形擋圈(103)與傘狀分布器(12)的外圓周直徑均小于外罩(102)的內徑,所述環形擋圈(103)與傘狀分布器(12)的外圓周與外罩(102)內壁面之間形成環形導流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薛亞琴,鮑婷婷,肖星偉,李霞,陸娟,薛志興,
申請(專利權)人:無錫市華立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