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一種蕎麥包成型裝置,包括內模、外模,還包括內托,內托套在內模外,內托底部和內模底部間有一定空間;內模外形與內托相似,內模的凹度比內托的凹度小;內托圓口周邊設有封邊,外模圓口周邊處也設有封邊,內托的封邊和外模的封邊相互緊密封合。蕎麥包成型裝置還包括薄膜、彈力帶,薄膜放置在外模上方,外模凹坑四周開有若干個透氣孔;薄膜互相垂直的四個方向上用彈力帶固定。蕎麥包成型裝置還包括配套使用的蕎麥包成型機,蕎麥包成型機包括活塞、滑柱、缸套,活塞放在缸套內,活塞下端和內模連接,活塞上端和滑柱連接,內托固定在缸套底部。缸套底端周邊設有封邊和O型圈,內托固定在O型圈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專利屬于面類食品的一種成型裝置,特別是一種蕎麥包成型裝置。
技術介紹
蕎麥包,像鳥窩形狀的一種醒發類面食,中空,在吃食時,中空部位填上菜類后一塊入口,是人們喜愛的一類食品。蕎麥包一般由手工成型,經醒發,蒸制,熟食供食用。這種手工成型的生產方式費工費時,表面粗糙而且效率低。另外,手工制做的排麥包形狀變化較大,制做蕎麥包的面和軟了,蒸制后窩狀中空就不能形成,成了實芯窩窩頭;和硬了口感就差。社會上也有一些采用成型裝置制做蕎麥包的方法。如中國專利,專利號2007201743079提供的一種窩窩頭模具,但是有很多缺點,用此窩窩頭模具在生產過程中,每做一個窩窩頭就會產生部分余料,造成浪費,如果收集余料再利用則又多了人工操作步驟,不適合大規模的流水線生產;且這種方法成型后的產品脫模不方便,脫模后經醒發、蒸制后易變形。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面料不會從模開口處溢出,成型時不偏心,脫模方便,醒發蒸制后不變形,生產效率高的蕎麥包成型裝置。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蕎麥包成型裝置包括內模、外模,還包括內托,內托套在內模外,內托底部和內模底部間有一定空間;內模外形與內托相似,內模的凹度比內托的凹度小;所述的內托圓口周邊設有封邊,所述的外模圓口周邊處也設有封邊,內托的封邊和外模的封邊相互緊密封合。使內模可以在內托內部上下運動,面料不會從模開口處溢出,成型時不偏心,醒發蒸制后不變形。本技術還包括薄膜,薄膜放置在外模開口處,所述的外模凹坑四周開有若干個透氣孔。使脫模方便,保證產品表面光滑,保證產品衛生安全無毒。本技術所述的薄膜互相垂直的四個方向上用彈力帶固定。使自動脫模,省去人工操作。本技術還包括配套使用的蕎麥包成型機,所述的蕎麥包成型機包括活塞、滑柱、缸套,活塞放在缸套內,活塞下端和內模連接,活塞上端和滑柱連接,內托固定在缸套底部。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適合工廠大批量生,操作簡便、裝置性能可靠。本技術所述的缸套底端周邊設有封邊和O型圈,內托固定在O型圈上,內托的封邊、外模的封邊、缸套的封邊三者緊密封合。結構設計合理,保證面料不會從模開口處溢出。本技術所述的缸套內還放置有彈簧,彈簧在活塞下面。彈簧有預緊力,平時內模在微彈力作用下與缸套下部是貼合的。活塞滑到底后,在彈簧作用下會自動復位。本技術所述的內托是由OPP食品級塑料制成的,所述薄膜是食品級塑料制成的。使內托可以產生一定的形變,保證面料不會從模開口處溢出,保證產品衛生安全無毒。本技術同現有技術相比結構設計合理,面料不會從模開口處溢出,成型時不偏心,脫模方便,醒了蒸制后不變形;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適合工廠大批量生,操作簡便、裝置性能可靠。利用該裝置做出來的蕎麥包產品外形美觀大方、口感好、產量大、產品衛生安全無毒、表面光滑。附圖說明圖I為本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施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施例的外模示意圖。圖4為本實施例的內托示意圖。圖5為本實施例的內模示意圖。圖6為本實施例的活塞示意圖。標號說明內托I、內模2、外模3、薄膜4、透氣孔5、彈力帶6、活塞7、滑柱8、面團9、缸套10、0型圈11、彈簧12。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技術的解釋而本技術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實施例I :如圖I至2所示,本實施例包括內托I、內模2、外模3、薄膜4、透氣孔5、彈力帶6、活塞7、滑套8、缸套10、O型圈11、彈簧12、面團9。連接關系是內托I套在內模2外,內模2可以在內托I內部上下運動;薄膜4放置在外模3上方,薄膜4互相垂直的四個方向上用彈力帶6固定;活塞7放在缸套10內,活塞7下端和內模2連接,活塞7上端和滑柱8連接,內托I固定在缸套底端O型圈11上;缸套10內還放置有彈簧12,彈簧12在活塞7下面;內托I的封邊、外模3的封邊、缸套10的封邊三者緊密封合。本技術所述的內托I是OPP食品級塑料制成的薄殼,內托I上部圓口周邊設有封邊,本身受壓時,允許有一定的變形;內托I在蕎麥包成型后一直在內部起內托作用,直至醒發蒸制后才脫開。內模2外形與內托I相似,內模2的凹度比內托的凹度小,內模2可以在內托I內部上下運動。本技術所述的外模3上面放有食品級塑料薄膜4,成型時隔離食品與外模3 ;成型后把成型的產品從外模3凹坑中拉出,作脫模用。外模3的圓口周邊設有封邊,外模3的凹坑四周設有一定規律的若干個透氣孔5 ;使產品表面光滑。本技術所述的薄膜4在互相垂直的四個方向上用彈力帶6固定。成型后拉動薄膜4使產品自動脫模。本技術缸套10底端周邊設有封邊和O型圈11 ;內托I固定在O型圈11上,活塞7、滑柱8、缸套10、內模2、彈簧12組成一體。彈簧12有預緊力,平時內模2在彈簧12的微彈力作用下與缸套10下部是貼合的。工作時,當活塞7下行時,首先內托I的封邊、外模3的封邊、缸套10的封邊先緊密封合;活塞7繼續下行,帶動內模2繼續下行,直到內模2與內托I頂端頂到為止。操作步驟是先向外模3內孔里放入定量的面團9,把內托固定在缸套10的O型圈11上,然后轉動手柄壓到底,放開手柄后用拿起薄膜4取出已成型的蕎麥包,最后把半成品連同內托I 一起醒發、蒸制。生產過程中面團9的成型過程是內托I向下運動,面團9受壓后,因為偏心使內托I受壓不均,內托I會變形,當內托I繼續向下壓,面團9帶動薄膜4向四周往下壓,把空氣從透氣孔5流出。活塞7向下的第一行程中,內托I的封邊、外模3的封邊、缸套10的封邊先緊密封合,避免了部分面團9從上部溢出(因為內托I變形,面團9所在空間已經變大)。活塞7向下的第二行程中,內模2壓向內托1,內托I變成原來形狀,而周邊的面團9向頂部出不去,只能去填補第一次成型時產生的某些空缺。通過二次補缺,成型的產品周邊比較均勻,頂部比較平整,厚度一致。本技術通過一種機構和材料特性巧妙配合,解決了 “面團9放進凹坑不能保證完全在中心,有時候會偏心,如何讓一邊多余的料流向另一邊,讓四周均勻,又不讓材料從上部溢出”的難題。本技術同現有技術相比結構設計合理,面團9不會從模的開口處溢出,成型時不偏心,脫模方便,醒了蒸制后不變形;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適合工廠大批量生,操作簡便、裝置性能可靠。利用該裝置做出來的蕎麥包產品外形美觀大方、口感好、產量大、產品衛生安全無毒、表面光滑。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狀、所取名稱等可以不同。凡依本技術專利構思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簡單變化,均包括于本技術專利的保護范圍內。本技術所屬
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技術的結構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蕎麥包成型裝置,包括內模、外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內托,內托套在內模外,內托底部和內模底部間有一定空間;內模的凹度比內托的凹度小;所述的內托圓口周邊設有封邊,所述的外模圓口周邊處也設有封邊,內托的封邊和外模的封邊相互緊密封合。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蕎麥包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蕎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蕎麥包成型裝置,包括內模、外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內托,內托套在內模外,內托底部和內模底部間有一定空間;內模的凹度比內托的凹度小;所述的內托圓口周邊設有封邊,所述的外模圓口周邊處也設有封邊,內托的封邊和外模的封邊相互緊密封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京平,孟兆鴻,
申請(專利權)人:祐康食品杭州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