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然移動性鞋只,包括鞋底(2)和鞋幫(3),鞋底(2)和鞋幫(3)一起限定用于腳趾或腳趾組的分開的座部(4)。薄的鞋底(2)在底部處包括構造成類似于身體自身皮膚的強化型式的隆起部(6)和凹谷部(7)的至少一處分布。鞋底的多個部分/塊提供了非常類似于赤腳的較寬的移動范圍。薄的鞋底還改善了由腳和身體接收到的水平環境反饋,該反饋使得身體能夠做出調整或修正,從而可以在運動或活動期間改善平衡性、敏捷性以及穩定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具有高腳部移動性的鞋。
技術介紹
已知并且能夠在市場上買到某一類型的鞋只,該類型的鞋只仿造了腳的自然形狀,以確保更好的關節移動性,特別是腳趾的移動性,并且使得在行走動作期間更加舒適,從而給使用者赤腳行走的感覺,同時確保了必要的保護。在同一申請者的國際專利申請W02007/038487中描述了這種類型的鞋只。該專利申請描述了一種鞋,在該鞋中,前部限定了由撓性材料制成的五個彼此獨立的部分,以容置五個腳趾;這些部分既包括鞋的鞋幫也包括鞋底。 在這種鞋中,鞋底設置有若干具有不同尺寸的大致橫向的凹口,這些凹口旨在增大鞋底的撓性,從而使在行走時感到舒適。然而,在鞋的實際使用中已經注意到,這些凹口對于在各種使用條件下抓地并不足夠有效。實際上,已經觀察到,在諸如濕的地面或滑的地面之類的特定不利條件下,由鞋在地面上產生的摩擦力和抓力不大可能為使用者在行走時提供滿意的穩定性、平衡以及抓地力。特別是在該鞋用于需要在滑的表面和/或傾斜表面上對腳進行支承的特定的體育或休閑活動的情況下,該事實可能會危及使用者自身的身體安全。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技術任務是改善現有技術。在該技術任務內,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形成一種鞋,該鞋提供了高腳部移動性并且實現了在地面上的最佳粘著及摩擦,即使在諸如滑的表面和/或傾斜表面的非常不利的條件下亦是如此。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是獲得一種具有高腳部移動性的鞋,該鞋在行走、賽跑或執行由腳部支承的其他移動時增強了舒適度。這些目的以及其他目的全部通過根據所附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或更多項的高腳部移動性鞋來實現。通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鞋實現的重要優點在于,關于在地面上支承腳部,該鞋使得能夠獲得最佳的粘著及摩擦條件、沒有突然打滑或失去接觸的危險、并且具有高的腳部及其腳趾的移動性。即使在諸如對腳部的支承出現在濕的表面和/或光滑表面以及/或者傾斜表面上的不利情況下,這些條件也能得到保證。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優點在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鞋對于在地面上支承腳部、特別是在衰減沖擊方面提供了增強的舒適條件。附圖說明本領域的每個普通技術人員都將從作為非限制性示例提供的以下技術描述和附圖中獲得對這些及另外的優點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圖中圖I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鞋的仰視圖;圖2是鞋的側視圖;圖3是鞋的正視圖;圖4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鞋的后視圖;圖5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鞋的鞋底的替代性實施方式的仰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圖1,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高腳部移動性鞋整體由I來表示。 在特別地但不排他地指示的情況下,由于其特性,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鞋一般用于運動、休閑活動等。現在參照圖2,鞋I包括整體以2表示的鞋底以及通常以3表示的鞋幫,鞋底2和鞋幫3彼此相互附接,以使得能夠完全或幾乎完全覆蓋腳的表面。如圖3中所示,鞋底2和鞋幫3限定了前座部4,該前座部4通過狹縫5彼此分隔開,以容納腳的相應的腳趾或腳趾組。更具體地,設置有通過狹槽5彼此分隔開的五個前座部4,以容納腳的相應的五個腳趾。有利地,鞋I的鞋底2在底部處包括類似于膚紋的隆起部6和凹谷部7的至少一處分布,以實現下面描述的重要的技術優勢。鞋I的鞋幫3由可屈服材料制成,該材料例如為天然皮革或合成皮革類型的材料,或者甚至是在鞋類領域中使用并且呈現基本上等同的特性的其他合適類型的天然材料或合成材料。鞋幫3能夠以單個部分或者以例如由能夠在圖2中觀察到的縫合邊緣8連接在一起的彼此不同的部分制造。此外,鞋幫3在用于腳的插入的開口 9處設置有大致傳統類型的邊緣10。如在圖I中所顯見的,鞋幫3從腳背區域延伸到腳底區域,以使得能夠將腳完全或幾乎完全地包圍。在鞋的內部,可以設置有附接到鞋幫3和鞋底2的支承鞋墊,以用于支承腳底;所述鞋墊未在圖中示出,但其為大體已知且傳統的類型。鞋幫3包括用于圍繞腳部緊固的裝置,其在圖2中以附圖標記11表示。這種用于緊固的裝置11可以由帶扣或其他等同裝置構成,但這并不形成本專利技術的主題。如圖2和圖4中所示,鞋幫3設置有通氣孔12,所述通氣孔12例如側部地定位在跟骨(腳踵)的區域中,從而在夏天期間,特別適于使用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鞋。鞋的鞋底被分成定位在腳底的不同區域處的分開的部分。更具體地,鞋底2包括腳踵部13、跖骨部14以及趾骨部15。由于鞋底2的抗彎能力幾乎只由形成鞋幫3的材料提供,因此該解決方案使得鞋的鞋底2比已知的鞋的鞋底更軟并且更柔韌,如通過觀察圖I和圖2可理解的。鞋底2的所述腳踵部13、跖骨部14、以及趾骨部15中的至少一者包括類似于膚紋的隆起部6和凹谷部7的相應的分布。更具體地,所述腳踵部13、跖骨部14以及趾骨部15中的每一者均包括隆起部6和凹谷部7的相應的分布,以使得能夠至少在形狀上盡可能地仿造人腳底的膚紋鞋底2中做出的膚紋的尺寸實際上增大超過了真實的尺寸,以加強將在下面更好地說明的技術效果。鞋底2的跖骨部13和腳踵部14包括為隆起部6和凹谷部7的相應的分布定界的相應的周圍邊緣16、17。這些邊緣16、17保護了隆起部6的端部免于破損、磨損和撕裂,從而在一段時間保持了鞋底2的完整。腳踵部13的邊緣16和跖骨部14的邊緣17限定了各自的入口 18、19,所述入口 18、19在腳部的跗骨區域處實現了對相同部分13、14的減薄,以增強鞋底2在該區域中的柔軟度。如圖I和圖3中所示,鞋底2包括五個趾骨部15,五個趾骨部15分別設置在通過狹槽5分開的所述五個座部4處。鞋底2、即鞋底2的腳踵部13、跖骨部14以及趾骨部15由諸如天然橡膠或合成橡膠之類的彈性可屈服材料制成。 鞋底2的所述腳踵部13、跖骨部14、以及趾骨部15通過縫合部固定到鞋幫3 ;替代性地,它們可以通過粘合固定到鞋幫3 ;也可以通過由本專利技術涵蓋的其他已知及等同連接方法來實現固定。在實際使用中,通過正確地穿著并且借助緊固裝置11緊固到腳上,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鞋允許使用者行走、跑動以及在以移動性、特別是彼此獨立的腳趾的最大自由度對腳部進行支承方面做出其他變化這允許促進腳底的觸覺活動和適于抓地的活動,從而以最大的舒適度和安全性給予使用者赤腳行走的感覺。然而,通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解決方案,使用者清楚地獲得其他重要的技術優勢。在鞋I的鞋底2的部分13、14、15中出現做成類似膚紋的隆起部6和凹谷部7確保了鞋底2自身對所有表面、即使是濕的表面和/或滑的表面以及/或者傾斜表面的最佳粘著;實際上,凹谷部7使得可位于鞋底2與地面之間的可能量的水或其他流體能夠排出,從而防止使用者滑倒。此外,能夠彈性變形的這些隆起部6和凹谷部7使得能夠增強鞋底2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從而增強了使用者在行走及/或跑動中前進的能力。通過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鞋獲得額外的優點在于,隆起部6受使用者的重量影響產生彈性變形,并且作為緩沖墊實現了對在行走及/或跑動時腳至地面上的沖擊的衰減以此方式,與基本上光滑的鞋底相比較,大致增強了使用者在其移動中的舒適度。此外,增加了腳的適于抓地的活動,因此增加了奔跑中有效的沖刺力。圖5中示出了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鞋的鞋底2的替代性實施方式。在該實施方式中,鞋底2由基本在整個腳底上延伸的例如橡膠或其他等同材料的單個整塊制成,換句話說,同先前的實施方式一樣,腳踵部13、跖骨部14以及趾骨部15彼此結合成一體。該實施方式允許產生彈性比先前的實施方式的鞋底的彈性稍大的鞋底2 ;同樣,在例如使用者將其腳置于粗糙或不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爾科·布拉馬尼,
申請(專利權)人:維布雷姆股份公司,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