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開鎖片(9)和擋塊(19),還包括橫向鎖定機構和旋轉鎖定機構中的至少一種鎖定機構;擋塊(19)設置在活動閘門(8)上,活動閘門(8)與卡箱內(nèi)殼擋板(6)之間設有第一復位彈簧(23);卡箱內(nèi)殼擋板(6)上設有鎖片入口板(10),開鎖片(9)從鎖片入口板(10)上的入口插入上頂所述擋塊(19)以開啟活動閘門(8);該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采用機械式鎖定機構,結構巧妙,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性高。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
技術介紹
目前,市面上的自動發(fā)卡器均設計有單獨的儲卡箱以及卡箱閘門控制機構。正常工作時,儲卡箱安裝在自動發(fā)卡器上,卡箱閘門打開,以保證卡片可以按照指令順利從卡箱內(nèi)發(fā)出;當儲卡箱脫離發(fā)卡器后,卡箱閘門被關閉,以保證卡片的安全。市面上很多卡箱也有類似的設計,主要是基于卡箱上安裝電控系統(tǒng)的配合將卡箱閘門頂開。這種機構靠電來控制,設計很復雜,成本也高且容易出現(xiàn)接觸不良而導致閘門打不開的現(xiàn)象。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該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采用機械式鎖定機構,結構巧妙,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性高。專利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如下一種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包括開鎖片(9)和擋塊(19),還包括橫向鎖定機構和旋轉鎖定機構中的至少一種鎖定機構;擋塊(19)設置在活動閘門⑶上,活動閘門⑶與卡箱內(nèi)殼擋板(6)之間設有第一復位彈簧(23);卡箱內(nèi)殼擋板(6)上設有鎖片入口板(10),開鎖片(9)從鎖片入口板(10)上的入口插入上頂所述擋塊(19)以開啟活動閘門(8);所述的橫向鎖定機構包括設置在卡箱內(nèi)殼擋板(6)上的緊鎖片(I)、第二復位彈簧(5)以及設置在活動閘門⑶上的第一 T型孔(15);緊鎖片⑴上設有橫向條形導向孔(22)和第 N立柱(11),在開箱內(nèi)殼擋板(6) 上設有與所述橫向條形導向孔(22)適配的導向柱(2);所述的橫向條形導向孔(22)卡裝在所述的導向柱(2)上(使得緊鎖片能相對于導向柱橫向運動);第二復位彈簧(5)的一端設在開箱內(nèi)殼擋板(6)上,第二復位彈簧(5)的另一端勾住所述的緊鎖片(I);橫向鎖定機構位于擋塊(19)與鎖片入口板(10)之間;開鎖片(9)的前端部的至少一側為進位引導斜邊(20);初始狀態(tài)時,在第二復位彈簧(5)的作用下,所述的第一卡位柱(11)位于第一 T型孔(15)的橫向孔中,此時,活動閘門⑶保持鎖定狀態(tài);當開鎖片(9)穿過鎖片入口板(10)上的入口并上行時,該進位引導斜邊(20)驅(qū)動第一卡位柱進入第一 T型孔(15)的豎直孔中,該豎直孔即作為活動閘門 (8)的一個上行通道(或稱為開啟通道);所述的旋轉鎖定機構包括轉軸(12)、旋轉片(4)、第三復位彈簧(3)、第二卡位柱、第三卡位柱(24)、第二T型孔(16)和第三T型孔(17);第二 T型孔(16)和第三T型孔(17)的橫向孔為弧形;轉軸(12)設置在卡箱內(nèi)殼擋板(6)上,旋轉片(4)安裝在該轉軸(12)上;第二卡位柱(14)和第三卡位柱(24)均設置在該旋轉片(4)上;第二 T型孔(16)和第三T型孔 (17)均設置在活動閘門(8)上;第三復位彈簧(3)的一端設在開箱內(nèi)殼擋板(6)上,第三復位彈簧(3)的另一端勾住所述的旋轉片(4);初始狀態(tài)時,在第三復位彈簧(3)的作用下,所述的第二卡位柱(14)和第三卡位柱(24)分別位于第二 T型孔(16)和第三T型孔(17)的弧形的橫向孔中,此時,活動閘門(8)保持鎖定狀態(tài);當開鎖片(9)穿過鎖片入口板(10)上的入口并上行時,該進位引導斜邊(20)驅(qū)動第二卡位柱(14)進入第二 T型孔(16)的豎直孔中,且在旋轉片(4)的聯(lián)動作用下,第三卡位柱(24)進入第三T型孔(17)的豎直孔中,該第二 T型孔(16)的豎直孔和第三T型孔(17)的豎直孔即作為活動閘門的2個上行通道(或稱為開啟通道)。所述的開鎖片(9)的中部的側邊處設有退位引導斜邊(21)。用于引導開鎖片退出。所述的橫向鎖定機構為左、右側各一套,開鎖片(9)的左右兩側均設有所述的進位引導斜邊( 20)。所述的旋轉鎖定機構為左、右側各一套,開鎖片(9)的左右兩側均設有所述的進位引導斜邊(20)。在內(nèi)殼擋板上設有至少2個用于限制旋轉片⑷旋轉的限位柱(1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活動閘門(8)上設有用于為所述的轉軸(12)導向的豎直導向孔(18)。每一套橫線鎖定機構中具有兩個條形導向孔(22)和兩個導向柱(2)。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的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采用了一種全新的設計思路,即采用橫向鎖定機構或選擇鎖定機構,或這兩種鎖定機構的組合實現(xiàn)活動閘門的鎖定和開啟。設計了側部帶斜邊的開鎖片、卡位柱與T型孔配合,完美地實現(xiàn)了控制活動閘門開閉的功能,且使用時操作方便。另外,尤其是這兩種鎖定機構都采用時,外力很難破解這種鎖定機構,因而可靠性高,安全性高。開鎖片的中部的側邊處設有退位引導斜邊,用于引導開鎖片退出。在內(nèi)殼擋板上設有限位柱,使得旋轉片不會旋轉過大的角度。鎖緊片、旋轉片以及擋塊處設有復位彈簧,使得開鎖片退出后,各部件能順利復位。種種這些措施,使得本專利技術的結構和功能更加完善,從而操控更順暢。綜上所述,這種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結構簡單而巧妙,方便實用,安全可靠性好。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的鎖緊片結構示意圖(取下活動閘門時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閘門關閉時狀態(tài));圖3本專利技術的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閘門打開時狀態(tài));標號說明1_鎖緊片、2-導向柱、3-第三復位彈簧(3),4_旋轉片(4)、5_第二復位彈簧、6-卡箱內(nèi)殼擋板、7-卡箱內(nèi)殼、8-活動閘門、9-開鎖片、10-鎖片入口板。11-第一卡位柱,12-轉軸,13-限位柱,14-第二卡位柱(14),15-第一 T型孔,16-第二 T型孔(16), 17-第三T型孔(17),18-豎直導向孔,19-擋塊,20-進位引導斜邊,21-退位引導斜邊, 22-橫向條形導向孔,23-第一復位彈簧。24-第三卡位柱(24)。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I :如圖1-3,一種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開鎖片9和擋塊19,還包括 2套橫向鎖定機構和2套旋轉鎖定機構;擋塊19設置在活動閘門8上,活動閘門8與卡箱內(nèi)殼擋板6之間設有第一復位彈黃23 ;卡箱內(nèi)殼擋板6上設有鎖片入口板10,開鎖片9從鎖片入口板10上的入口插入上頂所述擋塊19以開啟活動閘門8 ;所述的橫向鎖定機構包括設置在卡箱內(nèi)殼擋板6上的緊鎖片I、第二復位彈簧5以及設置在活動閘門8上的第一 T型孔15 ;緊鎖片I上設有橫向條形導向孔22和第 N立柱11,在開箱內(nèi)殼擋板6上設有與所述橫向條形導向孔22適配的導向柱2 ;所述的橫向條形導向孔22卡裝在所述的導向柱 2上(使得緊鎖片能相對于導向柱橫向運動);第二復位彈簧5的一端設在開箱內(nèi)殼擋板6 上,第二復位彈簧5的另一端勾住所述的緊鎖片I ;橫向鎖定機構位于擋塊19與鎖片入口板10之間;開鎖片9的前端部的至少一側為進位引導斜邊20 ;初始狀態(tài)時,在第二復位彈簧5 的作用下,所述的第一卡位柱11位于第一 T型孔15的橫向孔中,此時,活動閘門8保持鎖定狀態(tài),如圖2所示;當開鎖片9穿過鎖片入口板10上的入口并上行時,該進位引導斜邊20 驅(qū)動第一卡位柱進入第一 T型孔15的豎直孔中,該豎直孔即作為活動閘門8的一個上行通道(或稱為開啟通道),如圖3所示;所述的旋轉鎖定機構包括轉軸12、旋轉片4、第三復位彈簧3、第二卡位柱14、第三卡位柱24、第二 T型孔16和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卡箱閘門的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開鎖片(9)和擋塊(19),還包括橫向鎖定機構和旋轉鎖定機構中的至少一種鎖定機構;擋塊(19)設置在活動閘門(8)上,活動閘門(8)與卡箱內(nèi)殼擋板(6)之間設有第一復位彈簧(23);卡箱內(nèi)殼擋板(6)上設有鎖片入口板(10),開鎖片(9)從鎖片入口板(10)上的入口插入上頂所述擋塊(19)以開啟活動閘門(8);所述的橫向鎖定機構包括設置在卡箱內(nèi)殼擋板(6)上的緊鎖片(1)、第二復位彈簧(5)以及設置在活動閘門(8)上的第一T型孔(15);緊鎖片(1)上設有橫向條形導向孔(22)和第一卡位柱(11),在開箱內(nèi)殼擋板(6)上設有與所述橫向條形導向孔(22)適配的導向柱(2);所述的橫向條形導向孔(22)卡裝在所述的導向柱(2)上;第二復位彈簧(5)的一端設在開箱內(nèi)殼擋板(6)上,第二復位彈簧(5)的另一端勾住所述的緊鎖片(1);橫向鎖定機構位于擋塊(19)與鎖片入口板(10)之間;開鎖片(9)的前端部的至少一側為進位引導斜邊(20);初始狀態(tài)時,在第二復位彈簧(5)的作用下,所述的第一卡位柱(11)位于第一T型孔(15)的橫向孔中,此時,活動閘門(8)保持鎖定狀態(tài);當開鎖片(9)穿過鎖片入口板(10)上的入口并上行時,該進位引導斜邊(20)驅(qū)動第一卡位柱進入第一T型孔(15)的豎直孔中,該豎直孔即作為活動閘門(8)的一個上行通道(或稱為開啟通道);所述的旋轉鎖定機構包括轉軸(12)、旋轉片(4)、第三復位彈簧(3)、第二卡位柱(14)、第三卡位柱(24)、第二T型孔(16)和第三T型孔(17);第二T型孔(16)和第三T型孔(17)的橫向孔為弧形;轉軸(12)設置在卡箱內(nèi)殼擋板(6)上,旋轉片(4)安裝在該轉軸(12)上;第二卡位柱(14)和第三卡位柱(24)均設置在該旋轉片(4)上;第二T型孔(16)和第三T型孔(17)均設置在活動閘門(8)上;第三復位彈簧(3)的一端設在開箱內(nèi)殼擋板(6)上,第三復位彈簧(3)的另一端勾住所述的旋轉片(4);初始狀態(tài)時,在第三復位彈簧(3)的作用下,所述的第二卡位柱(14)和第三卡位柱(24)分別位于第二T型孔(16)和第三T型孔(17)的弧形的橫向孔中,此時,活動閘門(8)保持鎖定狀態(tài);當開鎖片(9)穿過鎖片入口板(10)上的入口并上 行時,該進位引導斜邊(20)驅(qū)動第二卡位柱(14)進入第二T型孔(16)的豎直孔中,且在旋轉片(4)的聯(lián)動作用下,第三卡位柱(24)進入第三T型孔(17)的豎直孔中,該第二T型孔(16)的豎直孔和第三T型孔(17)的豎直孔即作為活動閘門的2個上行通道(或稱為開啟通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徐春海,潘桐,胡玲,
申請(專利權)人:長城信息產(chǎn)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長城信息金融設備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