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脂溶性貝類毒素的檢測方法,特別是一種。
技術介紹
海洋生物毒素(貝類毒素)特指主要由海洋有毒微藻或微生物產生、能夠在海洋生物尤其是雙殼貝類中富集的、對其他生物包括人類產生危害的一大類小分子有毒化學物質。針對這些生物毒素,研究者初期主要根據所引起的中毒癥狀將其分為六大類麻痹性貝類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腹灣性貝類毒素(DiarrheticShellfish Poisoning, DSP)、神經性貝類毒素(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 NSP)、記憶缺失性貝類毒素(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ASP)、西加魚毒素(Ciguatera FishPoisoning, CFP)、藍綠藻毒素。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新的生物毒素種類不斷被發現,且多種毒素如OA往往與毒素AZA和PTX伴生而成,但具有不同的致毒機理,原有分類方法已不能滿足管理和科研的需求。因此,2004年,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政府間海洋委員會共同組建的雙殼類軟體生物毒素工作組將貝類毒素分為八大類,分別為石房蛤毒素組(Saxitoxin, STX)、軟骨藻酸組(Domoic acid, DA)、大田軟海綿酸毒素組(Okadaicacid, 0A)、原多甲酸毒素組(Azaspiracid, AZA)、短裸甲藻毒素組(Brevetoxin, BTX)、蛤毒素組(Pecenotoxins, PTX)、奸夷扇貝毒素組(Yessotoxin, YTX)和環亞胺類毒素(Cyc ...
【技術保護點】
一種海水中16種脂溶性貝類毒素的液質聯用檢測方法,包括吸附袋的制作、吸附袋的使用、毒素萃取、測定條件與方式、定性測定和定量測定,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如下:(1)吸附袋的制作:用聚酯網布,縫制成布袋,裝入樹脂之后密封,在正方形布袋的一角固定尼龍掛扣,把吸附袋在甲醇中浸泡,然后用蒸餾水浸泡去除甲醇,隨即放入密封的塑料袋中,在4℃條件下短時間保存,待用;(2)吸附袋的使用:把吸附袋系在長繩上,分上、中、下三層,層間隔至少超過5米以上,否則相應減少層數,每層一次固定3個及以上吸附袋,將繩系于固定位置的漂浮桿上,每間隔7?10天將吸附袋取出,再放入新的吸附袋,提取的吸附袋用蒸餾水沖洗,放入預先編號的塑料袋中,在4℃條件下短時間保存;(3)毒素萃取:將樹脂填料轉入沙芯濾柱中,用50?70mL去離子水洗去鹽分,把柱中水份正壓吹干,加入20mL甲醇,濾入蒸發瓶中,再加入20mL甲醇重復提取一次,提取液在40℃使甲醇揮發,殘余1?2mL水,用5mL二氯甲烷萃取后離心,取出二氯甲烷層,再5mL二氯甲烷重復萃取一次,合并兩次二氯甲烷萃取層后用氮吹干,用1.0mL?80%的甲醇定容,以0.22μm的濾膜過濾,進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海水中16種脂溶性貝類毒素的液質聯用檢測方法,包括吸附袋的制作、吸附袋的使用、毒素萃取、測定條件與方式、定性測定和定量測定,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如下 (1)吸附袋的制作用聚酯網布,縫制成布袋,裝入樹脂之后密封,在正方形布袋的一角固定尼龍掛扣,把吸附袋在甲醇中浸泡,然后用蒸餾水浸泡去除甲醇,隨即放入密封的塑料袋中,在4°C條件下短時間保存,待用; (2)吸附袋的使用把吸附袋系在長繩上,分上、中、下三層,層間隔至少超過5米以上,否則相應減少層數,每層一次固定3個及以上吸附袋,將繩系于固定位置的漂浮桿上,每間隔7-10天將吸附袋取出,再放入新的吸附袋,提取的吸附袋用蒸餾水沖洗,放入預先編號的塑料袋中,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譚志軍,吳海燕,郭萌萌,李兆新,王聯珠,翟毓秀,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