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鋼絲繩張力性能檢測裝置,是由機械模塊和外接的電子模塊組成,所述的機械模塊是由盤式棘輪、活動夾具和固定夾具組成,扭力手柄通過螺紋安裝在盤式棘輪上,盤式棘輪是由輪盤殼體和齒盤構成,齒盤的齒與齒之間的間隔為5度,齒盤的輪緣內側具有弧形滑道,使得輪輻可以繞輪盤中心點自由轉動;活動夾具通過擋片與盤式棘輪的齒盤部分相連接;固定夾具固定在盤式棘輪上;拉力傳感器的一端安裝于盤式棘輪的拉力傳感器定位點處,拉力傳感器的另一端位于活動夾具處;電子模塊是由單片機和LED顯示屏組成,電子模塊與拉力傳感器信號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拉力傳感器采集鋼絲繩的張力值,通過單片機完成信號的處理,最后,在LED顯示屏來完成數據的輸出顯示。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張力檢測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鋼絲繩張力性能檢測裝置。
技術介紹
每根鋼絲繩的張力分布均勻與否,影響著曳引輪和鋼絲繩本身的使用壽命。目前國內的主流測量方法是在電梯的轎廂頂部,將電梯運行至總行程的上三分之二位置處,通過對鋼絲繩張力的測量,來間接得到鋼絲繩的實際張力,而為了實現對每根鋼絲繩之間張力的比較,還需確保在測量每根鋼絲繩張力時,每根鋼絲繩被拉移的距離相等。這種檢測方法操作困難,效率較低,測量精度難以保證。此外,目前實驗室廣泛采用的鋼絲繩萬能檢測儀雖然可以完成對鋼絲繩張力的精確測量,但卻面臨著造價高昂,體積較大,難以適應多種使用環境等缺點。 中國技術專利ZL200720023734. 7,公開了一種《鋼絲繩物理性能檢測裝置》,該裝置采用杠桿原理,利用電子水平檢測儀完成對鋼絲繩徑向拉伸量的間接運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對鋼絲繩張力的簡易測量,但卻依舊存在著結構復雜,難以在復雜環境下使用等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要解決現有鋼絲繩張力性能檢測裝置存在的結構復雜、難以在復雜環境下使用的問題,而提供一種能解決上述問題的鋼絲繩張力性能檢測裝置。本專利技術結構簡單,能實現對鋼絲繩張力性能及空載回折特性的檢測,直觀地表現出每根鋼絲繩的張力對比效果。本專利技術是由機械模塊和外接的電子模塊組成,所述的機械模塊是由盤式棘輪、活動夾具和固定夾具組成,扭力手柄通過螺紋安裝在盤式棘輪上,盤式棘輪是由輪盤殼體和齒盤構成,齒盤的齒與齒之間的間隔為5度,齒盤的輪緣內側具有弧形滑道,使得輪輻可以繞輪盤中心點自由轉動;活動夾具通過擋片與盤式棘輪的齒盤部分相連接;固定夾具通過四個沉頭螺釘及兩個銷釘固定在盤式棘輪上;所述活動夾具是一個相對于輪式結構獨立的滑動裝置,活動夾具是由鋼圈、擋片、夾座和旋緊螺母組成,活動夾具上加裝擋片釋放裝置,其鋼圈底部鋼板通過四個螺釘與上方U型結構連接為一體;所述拉力傳感器的一端安裝于盤式棘輪的拉力傳感器定位點處,拉力傳感器的另一端位于活動夾具處。所述的電子模塊是由單片機和LED顯示屏組成,電子模塊與拉力傳感器信號連接。本專利技術通過拉力傳感器采集鋼絲繩的張力值,通過單片機完成信號的處理,最后,在LED顯示屏來完成數據的輸出顯示。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I、將常用的鋼絲繩力學性能檢測從繁多的鋼絲繩的性能檢測中分離出來,結構極為精簡,從而節約了成本。2、本專利技術使用的盤式棘輪及輪柄裝置使得對鋼絲繩力學性能的檢測變得更加方便,本專利技術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便攜性,相較于其它檢測裝置,本專利技術獨創的齒盤結構使之可以在絕大多數的環境下保證測量的精準并使多根鋼絲繩張力對比的效果更加明顯。3、本專利技術的使用和讀取十分簡便,盤式棘輪的設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使用的難度并提升了檢測的效率以及批量檢測的精準性。而LED顯示屏的設計使得使用者可以即時得到所測量鋼絲繩張力的具體數值。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是本專利技術的主視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左視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后視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之固定夾具的主視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之活動夾具的后視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之活動夾具的仰視圖。其中A—盤式棘輪;B—活動夾具;C一固定夾具;D—電子模塊;E—鋼絲繩;A1—輪盤殼體;A2—齒盤;A3—拉力傳感器定位點;A4—扭力手柄;B1—鋼圈;B2—擋片;B3—夾座;B4—旋緊螺母;B5—緊固螺釘;B7—擋片釋放裝置;C1 一夾座;C2—沉頭螺釘;C3—銷釘。具體實施例方式參閱圖I至圖7所示,本實施例是由機械模塊和外接的電子模塊D組成,所述的機械模塊是由盤式棘輪A、活動夾具B和固定夾具C組成,扭力手柄A4通過螺紋安裝在盤式棘輪A上,盤式棘輪A是由輪盤殼體Al和齒盤A2構成,齒盤A2的齒與齒之間的間隔為5度,齒盤A2的輪緣內側具有弧形滑道,使得輪輻可以繞輪盤中心點自由轉動;活動夾具B通過擋片B2與盤式棘輪A的齒盤部分相連接;固定夾具C通過四個沉頭螺釘C2及兩個銷釘C3固定在盤式棘輪A上。活動夾具B是一個相對于輪式結構獨立的滑動裝置,活動夾具B是由鋼圈BI、擋片B2、夾座B3和旋緊螺母B4組成,活動夾具B上加裝如圖3所示的擋片釋放裝置B7,鋼圈BI底部鋼板通過四個螺釘與上方U型結構連接為一體,如圖6所示。拉力傳感器B6的一端安裝于盤式棘輪A的拉力傳感器定位點A3處,拉力傳感器B6的另一端位于活動夾具B處。所述的電子模塊D是由單片機和LED顯示屏組成,電子模塊D與拉力傳感器B6信號連接。本專利技術通過拉力傳感器B6采集鋼絲繩的張力值,通過單片機完成信號的處理,最后,在LED顯示屏來完成數據的輸出顯示。本專利技術的工作過程和原理是將負載荷的鋼絲繩E夾在活動夾具B和固定夾具C兩端,而后順時針搖動扭力手柄A4,隨著扭力手柄A4受到切線方向的力,鋼絲繩E將被絞彎。同時盤式棘輪A順時針旋轉,活動夾具B上的擋片將相對于盤式棘輪A運動,經過5度的整數倍旋轉,不斷卡在盤式棘輪A下半邊齒盤A2的鋸齒處。而輪輻則在輪緣的內側凹槽中逆時針旋轉,以防擋住活動夾具B的移動路徑。當確定了測量的所需角度之后便啟動單片機,記錄由拉力傳感器B6上讀出的數據,然后將數據在LED顯示屏上顯示出來,在測量結束后,可以通過按動擋片釋放裝置將整個測量系統歸位。在測量其它鋼絲繩張力時應轉動扭力手柄A4直到擋片卡在相同鋸齒處時再進行測量以便進行張力比較。而當系統處于空載狀態下時順時針搖動扭力手柄A4則會令活動夾具B和固定夾具C間的鋼絲繩E發生彎折,進而可以藉由類似方法得到避免鋼絲繩彎折出現硬角的近似極限角度,以及在不同角度下鋼絲繩由于彎折導致的彈性力。本專利技術的特點如下I、輪盤結構設計使本專利技術可以簡單的檢測鋼絲繩被徑向拉移的距離; 2、獨特的齒盤結構設計盤式棘輪上的鋸齒結構使得本專利技術可以在適應大部分工況的同時保證鋼絲繩張力測量的精準;3、本專利技術的簡易結構使其可以被簡單的制造,使用和攜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絲繩張力性能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是由機械模塊和外接的電子模塊(D)組成,所述的機械模塊是由盤式棘輪(A)、活動夾具(B)和固定夾具(C)組成,扭力手柄(A4)通過螺紋安裝在盤式棘輪(A)上,盤式棘輪(A)是由輪盤殼體(A1)和齒盤(A2)構成,齒盤(A2)的齒與齒之間的間隔為5度,齒盤(A2)的輪緣內側具有弧形滑道,使得輪輻可以繞輪盤中心點自由轉動;活動夾具(B)通過擋片(B2)與盤式棘輪(A)的齒盤部分相連接;固定夾具(C)通過沉頭螺釘(C2)及銷釘(C3)固定在盤式棘輪(A)上;所述的活動夾具(B)是一個相對于輪式結構獨立的滑動裝置,活動夾具(B)是由鋼圈(B1)、擋片(B2)、夾座(B3)和旋緊螺母(B4)組成,鋼圈(B1)底部鋼板通過四個螺釘與上方U型結構連接為一體;所述的拉力傳感器(B6)的一端安裝于盤式棘輪(A)的拉力傳感器定位點(A3)處,拉力傳感器(B6)的另一端位于活動夾具(B)處;所述的電子模塊(D)是由單片機和(LED)顯示屏組成,電子模塊(D)與拉力傳感器(B6)信號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鋼絲繩張力性能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是由機械模塊和外接的電子模塊(D)組成,所述的機械模塊是由盤式棘輪(A)、活動夾具(B)和固定夾具(C)組成,扭力手柄(A4)通過螺紋安裝在盤式棘輪(A)上,盤式棘輪(A)是由輪盤殼體(Al)和齒盤(A2)構成,齒盤(A2)的齒與齒之間的間隔為5度,齒盤(A2)的輪緣內側具有弧形滑道,使得輪輻可以繞輪盤中心點自由轉動;活動夾具(B)通過擋片(B2)與盤式棘輪(A)的齒盤部分相連接;固定夾具(C)通過沉頭螺釘(C2)及銷釘(C3)固定在盤式棘輪(A)上; 所述的活動夾具(B...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帥,王繼新,
申請(專利權)人:王帥,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