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多功能高效生化反應池,包括與進水管連通的配水渠,配水渠兩側對稱地設有兩組并聯的處理功能構筑物,處理功能構筑物包括順次連接、且共用池壁的生化反應池、出水渠、配水井、二沉池、污泥管和出泥井,生化反應池的上方設有污泥回流渠,污泥回流渠的排出口連接至生化反應池;兩個出泥井與兩個污泥回流渠之間設一共用的污泥泵房;兩個二沉池的出口共同順次連接、且共用池壁的絮凝反應池、濾池和消毒池,消毒池設有出水管。不但節約了污水處理廠占地面積,而且以最短距離到達下一級處理構筑物,省略了構筑物之間的連接管道,最大限度減少流程水頭損失,可用于各種規模和行業的污水處理,尤其適用于用地面積受限的污水處理工程。(*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污水處理的生化反應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高效生化反應池。
技術介紹
目前,污水處理廠通常將一、二級處理構筑物(初沉池、生物反應池、配水井、二沉池)及深度處理構筑物(絮凝反應池、濾池、消毒池等)分散地布置于整個污水處理廠。這種傳統的布置方式只要設計合理,完全可以達到預期的處理效果。但是,隨著工業用地面積日益緊張,該傳統布置方式存在的缺點是(I)各種功能的構筑物零散布置,不僅增加了連接管道、電線電纜的長度,增加了投資費用,而且造成整個污水廠占地面積巨大;(2)各構筑物零散布置,不僅延長了工藝流程,增加了水頭損失,而且不利于巡視、檢修人員的現場控制;造成了噸水電耗和人員費用的增加,提高了污水運行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目前工業用地日益緊張,新建污水處理廠用地面積受限,已有污水處理廠需提標改造的現狀,本技術提供一種多功能高效生化反應池,是集多種處理功能于一體的組合處理池,減少了現有技術中零散分布而造成的土地浪費現象。本技術不僅能夠達到預期的處理效果,保證污水達標,而且可以節約大量的土地,節省工程投資。本技術能夠廣泛的用于各種規模和行業的污水處理,尤其適用于用地面積受限的污水處理工程。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一種多功能高效生化反應池予以實現的技術方案是包括與進水管連通的配水渠,所述配水渠兩側對稱地設有兩組并聯的處理功能構筑物,所述處理功能構筑物包括順次連接、且共用池壁的生化反應池、出水渠、配水井、二沉池、污泥管和出泥井,所述生化反應池的上方設有污泥回流渠,所述污泥回流渠的排出口連接至生化反應池;兩個出泥井與兩個污泥回流渠之間設有一個共用的污泥泵房;兩個二沉池的出口共同順次連接、且共用池壁的絮凝反應池、濾池和消毒池,所述消毒池設有出水管。本技術多功能高效生化反應池,其中,整體的形狀和各功能部分的形狀均為矩形。所述配水渠、出水渠和污泥回流渠的結構均為明挑渠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將污水處理過程中各種功能的構筑物設計成矩形,共用池壁,通過高效組合,有利于巡視人員的現場控制和檢修。并且省略了中間連接管道,大大降低了污水處理流程水頭損失。不僅降低了工程造價和運行成本,而且節約了污水處理廠用地面積。附圖說明附圖是本技術多功能高效生化反應池的工藝示意簡圖。圖中I-進水管2-配水渠3-生化反應池4-出水渠5-配水井6-二沉池7-絮凝反應池8-濾池9-消毒池10-污泥管11-出泥井12-污泥泵房13-污泥回流渠14-出水管。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地描述。如附圖所示,本技術一種多功能高效生化反應池,包括與進水管I連通的配水渠2,所述配水渠2兩側對稱地設有兩組并聯的處理功能構筑物,所述處理功能構筑物包括順次連接、且共用池壁的生化反應池3、出水渠4、配水井5、二沉池6、污泥管10和出泥井11,所述生化反應池2的上方設有污泥回流渠13,所述污泥回流渠13的排出口連接至生化反應池3 ;兩個出泥井11與兩個污泥回流渠13之間設有一個共用的污泥泵房12,泵房內設污泥泵;兩個二沉池6的出口共同順次連接、且共用池壁的絮凝反應池7、濾池8和消毒池9,所述消毒池9設有出水管14。處理效果完全滿足污水工藝設計要求,且能克服目前傳統、零散布置方式存在的不足。本技術多功能高效生化反應池,使用過程中,污水由進水管1,順序進入配水渠2,生化反應池3、出水渠4、配水井5、二沉池6、絮凝反應池7、濾池8、消毒池9,達標后最終出水管14排出或回用。二沉池產生的污泥經污泥管10,進入出泥井11,污泥泵房12、部分污泥經泵提升后,至污泥回流渠13,回流至生化反應池3 ;剩余污泥經泵提升至污泥處理處置工段。本技術的整體形狀和各功能部分的形狀均為矩形,相鄰布置的功能構筑物之·間共用池壁,不但節省占地面積,而且省略了連接管道;為了有效的利用豎向空間,配水渠2,出水渠4、污泥回流渠13均采用明挑渠,各種處理功能的構筑物不僅平面高效組合,而且構造了高效的豎向空間分布形式,不但節約了污水處理廠占地面積。而且以最短距離到達下一級處理構筑物,省略了構筑物之間的連接管道,最大限度減少流程水頭損失。其中的主要處理構筑物如生化反應池3、出水渠4、配水井5、二沉池6、污泥管10,出泥井11,污泥回流渠13均采用兩個系列,并聯運行,可以隨處理水量的變動,靈活機動控制;高效組合反應池,所有構筑物共建一池,有利于巡視人員的現場控制和檢修。盡管上面結合圖對本技術進行了描述,但是本技術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技術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技術宗旨的情況下,還可以作出很多變形,這些均屬于本技術的保護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高效生化反應池,包括與進水管(I)連通的配水渠(2),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渠(2)兩側對稱地設有兩組并聯的處理功能構筑物,所述處理功能構筑物包括順次連接、且共用池壁的生化反應池(3)、出水渠(4)、配水井(5)、二沉池(6)、污泥管(10)和出泥井(11),所述生化反應池(2)的上方設有污泥回流渠(13),所述污泥回流渠(13)的排出口連接至生化反應池(3); 兩個出泥井(11)與兩個污泥回流渠(13)之間設有一個共用的污泥泵房(12); 兩個二沉池(6)的出口共同順次連接、且共用池壁的絮凝反應池(7)、濾池(8)和消毒池(9 ),所述消毒池(9 )設有出水管(14)。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多功能高效生化反應池,其特征在于,整體的形狀和各功能部分的形狀均為矩形。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多功能高效生化反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渠(2)、出水渠(4)和污泥回流渠(13)的結構均為明挑渠結構。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多功能高效生化反應池,包括與進水管連通的配水渠,配水渠兩側對稱地設有兩組并聯的處理功能構筑物,處理功能構筑物包括順次連接、且共用池壁的生化反應池、出水渠、配水井、二沉池、污泥管和出泥井,生化反應池的上方設有污泥回流渠,污泥回流渠的排出口連接至生化反應池;兩個出泥井與兩個污泥回流渠之間設一共用的污泥泵房;兩個二沉池的出口共同順次連接、且共用池壁的絮凝反應池、濾池和消毒池,消毒池設有出水管。不但節約了污水處理廠占地面積,而且以最短距離到達下一級處理構筑物,省略了構筑物之間的連接管道,最大限度減少流程水頭損失,可用于各種規模和行業的污水處理,尤其適用于用地面積受限的污水處理工程。文檔編號C02F9/14GK202717677SQ20122044248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31日專利技術者張志揚, 孟建麗, 田澤祥, 程丹丹, 王夢南, 馮麗霞, 龐維亮, 魏錚, 賈麗云, 潘述亮 申請人:天津市聯合環保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功能高效生化反應池,包括與進水管(1)連通的配水渠(2),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渠(2)兩側對稱地設有兩組并聯的處理功能構筑物,所述處理功能構筑物包括順次連接、且共用池壁的生化反應池(3)、出水渠(4)、配水井(5)、二沉池(6)、污泥管(10)和出泥井(11),所述生化反應池(2)的上方設有污泥回流渠(13),所述污泥回流渠(13)的排出口連接至生化反應池(3);兩個出泥井(11)與兩個污泥回流渠(13)之間設有一個共用的污泥泵房(12);兩個二沉池(6)的出口共同順次連接、且共用池壁的絮凝反應池(7)、濾池(8)和消毒池(9),所述消毒池(9)設有出水管(14)。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志揚,孟建麗,田澤祥,程丹丹,王夢南,馮麗霞,龐維亮,魏錚,賈麗云,潘述亮,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市聯合環保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