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車削內球面的工具。
技術介紹
在普通車床上車削內球面都是借助中、大拖板的趕刀法來完成,不僅操作困難,而且車削內球面的粗糙度差,形位公差難控制,加工尺寸不穩定。若使用專用旋風車削工具車削內球面,雖然能保證加工質量,但旋風工具制造復雜,成本較高,而且通用性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目前車削內球面過程中借助中、大拖板時造成內球面的粗糙度差、操作復雜、形位公差難控制的問題,提出了一種操作簡單、車削成本低的車削內球面的工具。本技術所述的車削內球面的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轉盤、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固定在中拖板上的刀架,所述的轉盤通過轉盤座固定在尾座上,所述的轉盤上固定車刀,所述的轉盤通過所述的第一連桿與所述的第二連桿鉸接,所述的第二連桿的另一端鉸接在刀架上,使得轉盤、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刀架形成曲柄滑塊機構。所述的第一連桿上排列設置多個鉸接孔。使用時,車刀固定在轉盤上,利用尾座驅動固定在尾座上轉盤座、轉盤及車刀實現車刀車削內球面時的縱向進給,而刀架在中拖板驅動下通過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帶動轉盤實現車刀橫向進給;車刀水平方向圓周運動跟工件垂直方向旋轉運動組合完成工件內球面的車削加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有效提高車削內球面的粗糙度,加工尺寸穩定性好,形位公差好控制,尤其適宜批量生產。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技術參照附圖本技術所述的車削內球面的工具,包括轉盤I、第一連桿2、第二連桿3、固定在中拖板上的刀架4,所述的轉盤I通過轉盤座11固定在尾座5上,所述的轉盤I上固定車刀12,所述的轉盤I通過所述的第一連桿2與所述的第二 ...
【技術保護點】
車削內球面的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轉盤、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固定在中拖板上的刀架,所述的轉盤通過轉盤座固定在尾座上,所述的轉盤上固定車刀,所述的轉盤通過所述的第一連桿與所述的第二連桿鉸接,所述的第二連桿的另一端鉸接在刀架上,使得轉盤、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刀架形成曲柄滑塊機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雪貴,張新改,趙巧良,金關華,朱水亭,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