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的立活套裝置,包括機架、進入裝置、提升裝置、出口裝置、檢測裝置;所述的檢測裝置設于出口裝置上,所述的進入裝置、提升裝置、出口裝置從左至右依次設于機架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便于加工、操作方便、使用方便、實用的特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軋機設備
,尤其涉及到一種新型的立活套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立活套裝置在雙線交叉轉換中使用單一的、只有一個輸出口的一組活套裝置;此結構方式不能保證走料保持在一直線上,往往造成下一道軋制的料咬入不順,產生堆鋼事故。專利號為201120003078. 0,名稱為一種高速線材精軋機可拆卸立活套,技術方案為包括立活套活套架、五個固定銷、兩個墊塊、三個叉耳和三個斜楔,第一固定銷插入精軋 機左導板和第一墊塊相對應的銷孔中與立活套活套架的左端鎖緊;第二固定銷插入精軋機右導板和第二墊塊相對應的銷孔中與立活套活套架的右端鎖緊;立活套活套架的中間連接處分別插入三個叉耳中,第三、第四、第五固定銷分別插入三個叉耳和立活套活套架的中間連接處相對應的銷孔中固定,三個叉耳和立活套活套架的中間連接處通過三個斜楔楔緊。此結構采用活動連接代替現有的焊接連接;但是其沒有根本解決料咬入不順,堆鋼的生產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便于加工、操作方便、使用方便、實用的新型的立活套裝置。本技術是通過如下方式實現的一種新型的立活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I、進入裝置、提升裝置、出口裝置、檢測裝置9 ;所述的檢測裝置9設于出口裝置上,所述的進入裝置、提升裝置、出口裝置從左至右依次設于機架I上。所述的進入裝置包括支架2、輸入輥3,所述的支架2設于機架I的左端;所述的支架2上設有第一進入槽21和第二進入槽22 ;所述的輸入輥3設于支架2上,且位于第一進入槽21和第二進入槽22的上方;所述的輸入輥3相對支架2可轉動。所述的提升裝置設于進入裝置的右側;所述的提升裝置包括流動架4、轉動架5、支撐座6、氣缸7、中間輥8,所述的轉動架5和支撐座6分別設于機架I上,且轉動架5位于支撐座6的右邊;所述的流動架4的一端連接于轉動架5,另一端與支撐座6相接;所述的氣缸7的一端連接于流動架4上,另一端連接于機架I上;氣缸7可帶動流動架4以轉動架5為軸心上下移動;所述的流動架4上設有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 ;所述的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分別位于第一進入槽21和第二進入槽22的出口端;所述的中間輥8設于流動架4上,且位于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的上方;所述的中間輥8相對于流動架4可轉動。所述的出口裝置包括輸出架10、輸出輥11,所述的輸出架10設于機架1,且位于提升裝置的右端;所述的輸出架10上設有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所述的輸出棍11設于輸出架10的右端,且位于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的上方;所述的輸出輥11相對輸出架10可轉動;所述的檢測裝置9設于輸出架10的左端上方,且高于流動架4的頂端;所述的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分別位于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的出口端;所述的第一輸出槽101的槽深低于第二輸出槽102的槽深;所述的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兩者呈一度的角度。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便于加工、穩定性好、便于調節;本技術通過在輸出架中設計了有上下的第一輸出槽和第二輸出槽,使材料導入下一軋制孔的料更順暢。附圖說明圖I本技術結構主視圖;圖2本技術結構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現結合附圖,詳述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圖2所示,一種新型的立活套裝置,包括機架I、進入裝置、提升裝置、出口裝置、檢測裝置9 ;所述的檢測裝置9設于出口裝置上,進入裝置、提升裝置、出口裝置從左至右依次設于機架I上;進入裝置包括支架2、輸入輥3,所述的支架2設于機架I的左端;支架2上設有第一進入槽21和第二進入槽22 ;輸入輥3設于支架2上,且位于第一進入槽21和第二進入槽22的上方;輸入輥3相對支架2可轉動;提升裝置設于進入裝置的右側;提升裝置包括流動架4、轉動架5、支撐座6、氣缸7、中間輥8,所述的轉動架5和支撐座6分別設于機架I上,且轉動架5位于支撐座6的右邊;流動架4的一端連接于轉動架5,另一端與支撐座6相接;氣缸7的一端連接于流動架4上,另一端連接于機架I上;氣缸7可帶動流動架4以轉動架5為軸心上下移動;流動架4上設有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 ;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分別位于第一進入槽21和第二進入槽22的出口端;中間輥8設于流動架4上,且位于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的上方;中間輥8相對于流動架4可轉動;出口裝置包括輸出架10、輸出輥11,所述的輸出架10設于機架1,且位于提升裝置的右端;輸出架10上設有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輸出棍11設于輸出架10的右端,且位于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的上方;輸出棍11相對輸出架10可轉動;檢測裝置9設于輸出架10的左端上方,且高于流動架4的頂端;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分別位于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的出口端;所述的第一輸出槽101的槽深低于第二輸出槽102的槽深;所述的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兩者呈一度的角度。本技術通過在輸出架10中設計了有上下的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使材料導入下一軋制孔的料更順暢。本技術通過檢測裝置9檢測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上的軋料,當軋料的流速大于所設定的流速,則報警;而后啟動氣缸7,氣缸7帶動流動架4以轉動架5為軸心向上移動,將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的軋料的流速減慢;反之亦然。權利要求1. 一種新型的立活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I)、進入裝置、提升裝置、出口裝置、檢測裝置(9);所述的檢測裝置(9)設于出口裝置上,所述的進入裝置、提升裝置、出口裝置從左至右依次設于機架(I)上; 所述的進入裝置包括支架(2)、輸入輥(3),所述的支架(2)設于機架(I)的左端;所述的支架(2)上設有第一進入槽(21)和第二進入槽(22);所述的輸入輥(3)設于支架(2)上,且位于第一進入槽(21)和第二進入槽(22)的上方;所述的輸入輥(3)相對支架(2)可轉動; 所述的提升裝置設于進入裝置的右側;所述的提升裝置包括流動架(4)、轉動架(5)、支撐座(6)、氣缸(7)、中間輥(8),所述的轉動架(5)和支撐座(6)分別設于機架(I)上,且轉動架(5)位于支撐座(6)的右邊;所述的流動架(4)的一端連接于轉動架(5),另一端與支撐座(6)相接;所述的氣缸(7)的一端連接于流動架(4)上,另一端連接于機架(I)上;氣缸(7)可帶動流動架(4)以轉動架(5)為軸心上下移動;所述的流動架(4)上設有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所述的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分別位于第一進入槽(21)和第二進入槽(22 )的出口端;所述的中間輥(8 )設于流動架(4 )上,且位于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的上方;所述的中間輥(8)相對于流動架(4)可轉動; 所述的出口裝置包括輸出架(IO )、輸出輥(11 ),所述的輸出架(IO )設于機架(I ),且位于提升裝置的右端;所述的輸出架(10)上設有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所述的輸出棍(11)設于輸出架(10)的右端,且位于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的立活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1)、進入裝置、提升裝置、出口裝置、檢測裝置(9);所述的檢測裝置(9)設于出口裝置上,所述的進入裝置、提升裝置、出口裝置從左至右依次設于機架(1)上;所述的進入裝置包括支架(2)、輸入輥(3),所述的支架(2)設于機架(1)的左端;所述的支架(2)上設有第一進入槽(21)和第二進入槽(22);所述的輸入輥(3)設于支架(2)上,且位于第一進入槽(21)和第二進入槽(22)的上方;所述的輸入輥(3)相對支架(2)可轉動;所述的提升裝置設于進入裝置的右側;所述的提升裝置包括流動架(4)、轉動架(5)、支撐座(6)、氣缸(7)、中間輥(8),所述的轉動架(5)和支撐座(6)分別設于機架(1)上,且轉動架(5)位于支撐座(6)的右邊;所述的流動架(4)的一端連接于轉動架(5),另一端與支撐座(6)相接;所述的氣缸(7)的一端連接于流動架(4)上,另一端連接于機架(1)上;氣缸(7)可帶動流動架(4)以轉動架(5)為軸心上下移動;所述的流動架(4)上設有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所述的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分別位于第一進入槽(21)和第二進入槽(22)的出口端;所述的中間輥(8)設于流動架(4)上,且位于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的上方;所述的中間輥(8)相對于流動架(4)可轉動;所述的出口裝置包括輸出架(10)、輸出輥(11),所述的輸出架 (10)設于機架(1),且位于提升裝置的右端;所述的輸出架(10)上設有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所述的輸出輥(11)設于輸出架(10)的右端,且位于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的上方;所述的輸出輥(11)相對輸出架(10)可轉動;所述的檢測裝置(9)設于輸出架(10)的左端上方,且高于流動架(4)的頂端;所述的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分別位于第一流動槽(41)和第二流動槽(42)的出口端;所述的第一輸出槽(101)的槽深低于第二輸出槽(102)的槽深;所述的第一輸出槽(101)和第二輸出槽(102)兩者呈一度的角度。...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偉平,袁曉輝,蔣熠,
申請(專利權)人:福建乾達重型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