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人造石,具有硬質體,硬質體內包含有空腔,空腔上有通孔,通孔伸出硬質體與外界相通,通孔端口設有密封塞,通過向空腔內注入水或注入空氣排出水以調節人造石的整體比重,人造石的整體比重大于水的比重1小于淤泥層的比重1.25。制造方法包括制作空腔、配置硬質體原料、將硬質體原料和空腔注入澆鑄模具澆鑄成型,脫模養護,調整人造石的整體比重和合格檢驗。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使景觀水體的水底有鋪設鵝卵石的美觀效果;讓人造石表面生長清潔水質的水生動物;在人造石表面自然形成分解水體雜質的微生物膜;保持淤泥層中微生物分解雜質的功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體美化和生態凈化的人造石,尤其是用于城市景觀水體美化和凈化,具體涉及,該人造石沉于水底覆蓋在淤泥層表面。
技術介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各種景觀水體越來越多,景觀水體在給人們帶來親水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部分城市景觀水體具有流動性差、水域面積小、易污染、自凈能力低等特點。水體的自凈能力低,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水質渾濁,藍藻、綠藻等大量生長繁殖。水體的自凈,除雨水沖刷換水外,主要來自于水生植物的吸收凈化、巖石等表面微 生物膜的分解吸收、以及水底淤泥中微生物的分解吸收等。其中尤其是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水生植物,對吸收水中及淤泥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作用很大;氮、磷等營養物質被水生植物吸收而變少時,藻類的繁殖速度將明顯降低;同時,很多水生植物還能分泌釋放抑藻化感物質,能有效地抑制藻類的繁殖和生長。藻類及水中懸浮物的減少,水質自然就越來越清澈了。而目前的城市景觀水體,水淺區域很多底層以鋪鵝卵石等石材為主,不適宜種植水生植物;而水深區域能見度很低,使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難以生長。水中水生動物的活動,會使沉淀于底層的絮凝物、顆粒物、淤泥等不斷翻動上浮而懸浮于水體中,進一步影響了水體的能見度。目前現有的治理方法中,物理化學方法,如使用藥水殺滅藻類及沉淀懸浮物,用泵抽水進行過濾等,長期使用成本較高,長期使用藥水更可能造成新的污染。而目前生態自凈的方法主要有浮板上種植水培、水生植物之類,該類方法多未能有效利用如沉水植物、淤泥等水底部分的自凈功能。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的景觀水體物理化學治理方法使用成本高、同時帶來新的污染;生態凈化方法不能有效利用水生植物導致自凈性能差等問題,提供了,該人造石沉于水底覆蓋在淤泥層表面,可以使水中的絮凝物、顆粒物等沉淀時從人造石的縫隙間沉淀到人造石的下方,從而不再被水生動物等攪動上翻而再次懸浮。同時,人造石的縫隙間適合種植各種水生植物。人造石如天然卵石和其它石料一樣,可以具備多種外表顏色和光澤,水體較深的區域,如選用色淺、光潔類型的,可以明顯增加光線的反射,從而更有利于水草等水生植物的生長繁殖。在淺水區域,在保留淤泥層的基礎上,也可以種植各種水生植物,還能使水底實現仿鵝卵石鋪設的美觀效果。人造石表面逐漸自然形成或人工促進形成的微生物膜,可以對水中雜質進行有氧分解;人造石下的淤泥中的微生物,可以對雜質進行有效的厭氧分解;水生植物釋放的氧氣溶解在水中,增氧相當于瀑氣,能促進水中有機物的分解速度,同時也有利于水生動物的生長。人造石的表面,十分適合水底刮食性動物如螺螄等的繁殖和生長,可對凈化水質起到進一步的作用。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人造石,所述人造石的形狀為仿天然石材形狀,具有硬質體,硬質體單獨比重大于1,硬質體內包含有空腔,空腔上帶有一個通孔,通孔伸出硬質體與外界相通,通孔的端口設有密封塞,通過向空腔內注入水或注入空氣排出水以調節所述人造石的整體比重,人造石的整體比重大于水的比重I小于淤泥層的比重I. 25。人造石形狀為仿鵝卵石形狀,或仿太湖石形狀,或仿塊狀大理石形狀。硬質體采用的原料為水、泥漿、防水劑和發泡劑。該硬質體的原料按以下重量配置 水泥100份水40 80 份發泡劑O. 03 5份防水劑 O. I 5份無機顏料 O. I 8份。所述的空腔由塑料制成。進一步地,該空腔由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或聚碳酸酯制成。人造石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步驟(I)采用上述塑料通過注塑或吹塑成型工藝按所需形狀制成帶通孔的空腔,采用塑膠通過注塑或擠塑工藝制成與空腔通孔相配的密封塞;(2)按照所需的天然石材形狀,制造出澆鑄模具,用于澆鑄成型人造石,澆鑄模具的模腔由一對腔體組成,腔體上有卡口用于澆注前固定空腔;澆筑模具采用鐵、鋁等金屬或合金鑄造而成,也可采用沖壓或機械掏空工藝制成;澆筑模具也可以采用玻璃鋼材料模壓成型制成。(3)將水、泥漿、防水劑和發泡劑按比例調制,攪拌均勻,即形成硬質體的混合原料,以控制澆鑄后的硬質體的單獨比重大于I并接近于1,并防止人造石入水后吸水增加比重;(4)在澆鑄模具內壁涂抹脫石蠟,將上述塑料制成的帶通孔的空腔塞上密封塞,固定于澆鑄模具內,再澆入硬質體的混合原料進行澆注,在室溫、常壓下成型,靜置O. 5小時或以上后脫模;(5)脫模后養護24小時;(6)待養護完成后,進行綜合比重調節和合格性檢驗,按照每10份質量的氯化鈉加入O. I 10份質量的氯化鉀或硫酸鉀混合成混合鹽,將混合鹽不斷加入水中攪拌,溶解到不能再溶解時形成飽和鹽水,其比重控制在I. 15-1. 25之間;將人造石放入上述飽和鹽水中能上浮,而放入普通水中又下沉的,為合格產品;若不合格,再往空腔中注入空氣擠出適量的水,或注入適量的水,再進行測試,直到合格為止。無機顏料為氧化鐵或氧化鉻或氧化鈷或前三種的混合物。澆鑄模具的膜腔形狀為塊狀體、條狀體或網格狀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可以使景觀水體的水底有鋪設鵝卵石的美觀效果的同時,還可以種植和生長各種水生植物;還可以讓人造石表面附著和生長螺螄等清潔水質的水生動物;還可以在人造石表面自然形成或人工促進形成分解水體雜質的微生物膜;還可以保持淤泥層中微生物分解雜質的功能。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現在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專利技術有關的構成。這些實施例應理解為僅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而不用限制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在閱讀了本專利技術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專利技術作各種修改,這些等效的變化和修飾同樣落入本專利技術 所限定的保護范圍。如圖I所示,本專利技術的人造石,其外觀仿鵝卵石或其它形狀,其中間是硬質體1,硬質體I中包含著空腔2,硬質體I的單獨比重大于1,空腔2開有一通孔3與外界相通,通過通孔3向空腔內注入水或注入空氣排出水,來調節本專利技術人造石的整體比重;通孔3端口裝有一密封塞4,人造石的整體比重大于I可以沉于水底,且整體比重小于通常淤泥層的比重I.25,使其能覆蓋在淤泥層表面,而不至于浮在水面或沉到淤泥下方。實施例一本專利技術人造石的制造方法如下I、采用聚氯乙烯為原材料通過公知的注塑成型工藝按所需鵝卵石形狀制成帶通孔的空腔,采用塑膠通過注塑或擠塑工藝制成與空腔通孔相配的密封塞;2、按照所需的鵝卵石形狀,制造出澆鑄模具,用于澆鑄成型人造石,澆鑄模具的模腔由一對腔體組成,腔體上有卡口用于澆注前固定空腔;3、準備硬質體的原料,(重量配比如下)100份水泥、40份水,3份發泡劑、O. I份防水劑和5份無機顏料,按上述比例配置攪拌均勻,即形成硬質體的混合原料;4、在澆鑄模具內壁涂抹脫石蠟,將上述塑料制成的帶通孔的空腔塞上密封塞,固定于澆鑄模具內,再澆入硬質體的混合原料進行澆注,在室溫、常壓下成型,靜置O. 5小時或以上后脫模;5、脫模后養護24小時;6、待養護完成后,進行綜合比重調節和合格性檢驗,按照每10份質量的氯化鈉加入O. I份質量的氯化鉀混合成混合鹽,將混合鹽不斷加入水中攪拌,溶解到不能再溶解時形成飽和鹽水,其比重控制在I. 15-1. 25之間;將人造石放入上述飽和鹽水中能上浮,而放入普通水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人造石,所述人造石的形狀為仿天然石材形狀,其特征在于:具有硬質體,硬質體單獨比重大于1,硬質體內包含有空腔,空腔上帶有一個通孔,通孔伸出硬質體與外界相通,通孔的端口設有密封塞,通過向空腔內注入水或注入空氣排出水以調節所述人造石的整體比重,人造石的整體比重大于水的比重1小于淤泥層的比重1.25。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夕珺,
申請(專利權)人:周夕珺,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